科研产出
猪瘟兔化弱毒免疫猪淋巴细胞亚类及转化水平、IFN-γ的变化与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免疫猪瘟兔化弱毒(HCLV)对猪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采用HCLV脾淋毒单独(A组)、HCLV细胞毒与兔脾淋组织液联合(B组)、HCLV细胞毒单独(C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仔猪,应用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及ELISA方法测定免疫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亚类比值、PBL非特异性(NSI)及特异性(SSI)刺激指数、IFN-γ浓度。结果显示免疫后各组CD3+/PBL与CD3+CD8+/PBL差异不显著;CD3+CD4+/PBL于第7 d时A、B和对照组显著高于C组(p<0.05);CD3+CD4+/CD3+CD8+于第7 d、14 d时A、B和对照组显著高于C组(p<0.05),并且C组CD3+CD4+/CD3+CD8+显著降低(p<0.05);NSI于第3 d、7 d时A与B组显著高于C组(p<0.05),而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SI于第3 d、7 d时A组显著高于B与C组(p<0.05),而B与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FN-γ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A、B、C和对照组,并且于第3 d、7 d时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HCLV细胞毒引起机体CD3+CD8+相对更快速增殖,而HCLV脾淋毒引起机体CD3+CD4+相对更快速增殖及NSI、SSI、IFN-γ浓度更高,脾淋毒与细胞毒可能侧重不同的免疫分子途径发挥免疫保护效力;兔脾淋组织液对NSI和IFN-γ浓度具有增强作用。
关键词: 猪瘟兔化弱毒脾淋毒 猪瘟兔化弱毒细胞毒 淋巴细胞亚类 淋巴细胞转化水平 IFN-γ


番鸭小鹅瘟病毒PT分离株全长DNA克隆的构建
《中国兽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构建番鸭小鹅瘟病毒感染性克隆,进行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研究,根据NCBI发表的GPV B株、MDPV FM株与MDGPV PT株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MDGPV特异性引物,进而应用PCR技术分4段扩增并克隆了覆盖MDGPV全长基因组的4个片段。经过拼接与测序,将MDGPV全长DNA定向克隆到质粒pBluescriptⅡKS(+)中,获得了MDGPV PT株全长基因组DNA克隆pSK-PT1234。与MDGPV亲本PT株及NCBI登录的其他水禽细小病毒代表株序列比对发现,该克隆在NS与VP编码区间隔处存在人为引入Bsp1407Ⅰ酶切位点。番鸭小鹅瘟病毒PT株全长DNA克隆成功构建,为下一步病毒的拯救奠定坚实的基础。


RAPD及SRAP 2种标记对苦瓜‘如玉5号’杂交种纯度的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获得理想的方法鉴定‘如玉5号’苦瓜杂交种子的纯度,以苦瓜杂交一代品种‘如玉5号’及其父母本为材料,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2种技术进行其基因组总DNA指纹分析,以获得F1代杂交种与其亲本差异目的基因条带。经过对3种苦瓜新鲜幼嫩叶片总DNA提取,RAPD-PCR和SRAP-PCR扩增以及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在供试的52条RAPD引物及144对SRAP引物中,共筛选出2对SRAP引物(Me2-Em9、Me3-Em8)能区分杂交种与其母本种子,1条RAPD引物(R10)能区分杂交种与其父本种子,通过SRAP(引物Me3-Em8)及RAPD(引物R10)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于河西走廊3地‘如玉5号’苦瓜种子进行检测,结合田间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很好地对‘如玉5号’苦瓜杂交种子的纯度鉴定。


酪氨酸酶(TYR)、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和刺鼠信号蛋白(ASIP)基因对白绒乌骨鸡黑色素沉积的遗传效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白绒乌骨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黑色素沉积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的2-ΔΔCt检测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刺鼠信号蛋白(agouti signaling protein,ASIP)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基因在乌骨鸡皮肤、肌肉、肝脏、肾脏和肌胃的表达情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组织黑色素含量,探索3个基因在不同组织中m RNA表达量与黑色素沉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YR、MITF和ASIP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各基因m RNA相对表达量在各组织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MITF和TYR m RNA表达量依次为皮肤>肾脏>肌胃>肝脏>肌肉,与乌骨鸡各组织黑色素沉积规律基本一致;ASIP基因表达量则与其相反,表现为肌肉>肝脏>肌胃>肾脏>皮肤。相关性分析表明,TYR和MITF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与其黑色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ASIP基因表达量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提示,TYR、MITF和ASIP与白绒乌骨鸡黑色素沉积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TYR和MITF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乌骨鸡黑色素沉积,ASIP则相反。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黑色素沉积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白绒乌骨鸡 黑色素沉积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酪氨酸酶(TYR) 刺鼠信号蛋白(ASIP)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茶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 d和5.28 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茶丽纹象甲 白僵菌 广东分离株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毒力


生物黑炭对强酸性茶园土壤氮淋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土柱淋滤试验研究了生物黑炭施用量对强酸性茶园土壤淋溶液体积、pH以及NH+4-N和NO-3-N淋溶的影响。试验中所用生物黑炭以茶树枝条为原料制成,土柱中生物黑炭用量设B0(0t/hm2)、B1(8t/hm2)、B2(16t/hm2)、B3(32t/hm2)和B4(64t/hm2)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B1、B2、B3和B4土壤淋溶液体积分别下降了1.84%,3.43%,5.99%和11.09%;随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淋溶液pH和土壤pH也逐渐增加;B1、B2、B3和B4 4个土柱的NH+4-N淋失量分别降低了1.84%,2.82%,11.37%和9.75%,NO-3-N淋失量分别显著降低了36.24%,43.65%,44.39%和62.40%;在整个淋洗过程中,NH+4-N和NO-3-N淋溶主要发生在前5次,且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其累积淋溶量占NH+4-N、NO-3-N淋溶总量的57.61%~76.54%;生物黑炭降低了土壤中NH+4-N(B4处理除外)和NO-3-N含量。以上结果表明,生物黑炭施用能明显增加土壤pH,减少NH+4-N和NO-3-N的淋失,增强土壤的持续供氮能力。


添加生物黑炭对茶园土壤CO_2、N_2O排放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黑炭施用量对两种茶园土壤(红壤和黄壤)CO2、N2O排放特征的影响。生物黑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 g·kg-1)、H1(3.56 g·kg-1)、H2(7.11 g·kg-1)、H3(14.22 g·kg-1)、H4(28.44 g·kg-1)。结果表明:红壤茶园土壤CO2排放量显著高于黄壤,N2O排放总量则低于黄壤;与H0处理相比,施用低量的生物黑炭(H1)对两种茶园土壤CO2排放无显著影响;高量的生物黑炭处理(H3、H4)则显著增加土壤CO2排放量,增幅为20%~47%(P<0.05)。生物黑炭施用后(H2、H3、H4)明显降低两种茶园土壤N2O释放速率及反硝化损失率,土壤N2O排放总量降幅为37%~63%(P<0.05),反硝化损失量降幅22%~54%(P<0.05),且均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大。此外,从土壤p H值、无机氮含量和硝化率角度,探讨了生物黑炭影响茶园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因素。


稳定同位素~(202)Hg稀释技术测定土壤汞有效性——与化学提取方法比较
《土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评价汞(Hg)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对预测污染土壤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及其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202Hg稀释技术及同位素交换动力学方法(IEK)分析红壤和潮土中同位素可交换Hg含量(E值)及同位素可利用态Hg含量(Ea),并与4种单一提取法和1种连续提取法(改进的BCR法)获得的土壤有效态Hg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外源稳定同位素202Hg加入土壤后,红壤和潮土的悬浮液中同位素交换均在24 h后达到稳定状态。同位素交换动力学方程对悬浮液中同位素比值及土壤同位素交换态含量Et值的变化有比较理想的拟合效果,红壤三个间段的E值(E1 min、E1 min-24 h和E>24 h)及所占全量的比例均高于潮土。两种土壤Ea(为E1 min与E1 min-24 h之和)所占全量的比例为38%~60%,显著高于单一提取法中提取率最高的0.03%TGA-1/15 mol L-1Na2HPO4(10%~15%)及连续提取的∑BCR(20%~27%,为酸可提取态、还原态和氧化态占全量之和),这表明与化学方法相比较,用土壤同位素可利用态Hg含量(Ea)作为土壤中有效态Hg含量的表征可能偏高,原因可能与外源同位素被土壤固持及土壤悬浮液的性质有关。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 化学提取 汞 土壤 同位素交换动力学(IEK)
不同施氮量对两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H值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土壤最大持水量60%和温度25℃的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采自福建武夷山的两种类型土壤(黄壤和红壤)进行46 d的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茶园土壤硝化作用和p 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茶园土壤中尿素的水解过程有明显差别,黄壤茶园土壤中尿素水解率高且较快(2~6 d),红壤茶园中水解过程达到了16 d;对照处理(N0)两种茶园硝化率分别为81.32%和73.48%,黄壤茶园土壤硝化作用显著高于红壤茶园(P<0.05);无论施氮与否,两种茶园土壤NO3--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呈"J"型,具有11~16 d的延滞期,符合指数方程N=N0ekt(P<0.01);施氮后,两种茶园土壤的净消化量、净硝化速率和k值(P<0.05)均显著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硝化率(P<0.05)显著降低;无论施氮与否,黄壤茶园土壤N2O排放速率在培养期间总体高于红壤茶园土壤,且前者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氮肥施用导致两种茶园土壤p H值下降,较对照分别下降了0.16~0.52和0.11~0.25,施氮量越大,p H值下降越多。以上结果表明,研究中两种茶园土壤硝化作用较强,均存在硝化作用延滞期(11~16 d),有利于茶树对铵态氮的吸收利用;施氮导致土壤p H值降低,加速土壤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