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新品种克新12号育成报告
《中国马铃薯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马铃薯的用途逐渐向商品型转化,尤其自“七五”以来,马铃薯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淀粉适于加工、出口创汇品种的要求日益迫切.为了适应生产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我所于1978年开展了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研究,于1991年育成了克新12号.1 选育经过克新12号是用Dorita自交种子选育而成.1979年培育实生苗,当年从实生苗群体中入选一批优良单株无性系,1980年参加选种试验,原编号为克7943—7,1981年参加品系预备试验,1982~1987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1988年参加区域预备试验


2,4—滴丁酯对SL—950增效作用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1991~1992年采用等效线(isobole)测定混合效果的方法进行了2,4-滴丁酯和SL—950混用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4-滴丁酯对SL—950的杀稗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SL—950剂量10~80克/公顷混加2,4-滴丁酯180~720克/公顷,对稗草的生育抑制率分别比SL-950相应剂量单用极显著提高。SL-950杀稗率90%的单用剂量为52克/公顷,分别混加2,4-滴丁酯180克/公顷,360克/公顷和720克/公顷时,SL-950杀稗率90%的剂量分别降到34克/公顷、22克/公顷和17克/公顷。
关键词: SL—950,2,4-滴丁酯,增效作用


南芥菜花叶病毒(ArMV)
《植物检疫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南芥菜花叶病毒(ArMV)张有才,陈宪斌,焦慧燕(佳木斯动植物检疫局154002)在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南芥茶花叶病毒(Arabismosaicvirus,异名,RaspberryyellowdWarf;R...


绥化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1993年秋季我们深入到大豆灰斑病发生较重的绥化等地区,在不同品种上重新收集病菌标样11份,进行了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监测。测定结果初步认为,绥化地区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较多(较原测定增加4个);原占次要地位的小种已上升为主要小种。由于小种及其频率的变化,一些抗病品种丧失抗性。
关键词: 生理小种;消长变化;监测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大豆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报道了利用RAPD(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的特异性DNA片段,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外源总DNA片段可以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受体,并与其基因组DNA整合,在后代中得到表达和遗传。
关键词: 大豆;花粉管通道;早熟;RAPD


对复盐筛选水稻体细胞变异体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经复合盐(NaCl+NaHCO3)压力选择获得的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647-4,其种胚出愈率随pH升高而下降,但变幅较小,在pH7.5时仅下降11个百分点;脯氨酸含量随pH上升增加的不迅速。复合让对愈伤相对生长量和分化率的影响较单盐(NaCl)重,不同品种愈伤受羟脯氨酸的抑制程度不同,其中,647-4较轻。
关键词: 水稻,耐盐碱变异体,pH


黑龙江省玉米青枯病发生危害调查及钾肥防病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1988~1993年对黑龙江省28个市县进行调查;玉米青枯病发生普遍,一般发病率5~20%,严重地块达50%以上,主产区发病重,主栽品种较大多数高度感病。发病程度除与品种、气象条件有关外,还与灌水,播种时期,密度,播种方法等栽培措施关系密切。土壤中施用氯化钾可减轻玉米青枯病发生程度,感病品种尤为明显,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可减轻发病率25.6~44.5%,以15公斤/亩为最好,施用氯化钾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茎高,茎粗,茎秆强度,是综合防治一项主要措施。
关键词: 玉米青枯病,发生危害,氯化钾


大豆种子繁殖田应采用的技术措施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种子繁殖田应采用的技术措施1选择作种子繁殖田的地块大豆种子田应选择土壤比较肥沃,肥力较均匀,地形平坦,排灌方便,旱涝保收,不受禽畜危害的地块。选择好的茬口,避免重茬和迎茬。因为重、迎茬会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恶化,加重病虫害,土壤养分失调,不利于大...


山地果树发展方向——立体化栽培浅析
《中国林副特产 》 1994
摘要: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形为七山一水二份田,有效积温2100~2700℃,无霜期140天左右,素有“小江南”的美称。牡丹江市现有果树面积约1万公顷,而且尚有3万多公顷的荒山荒坡待开发利用。为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把我市建成黑龙江省的果品基地,牡丹江市委和市政府拟定了发展果树生产的“八五”和“九五”规划,计划“八五”末发展到1.5万公顷,“九五”末发展到3.5万公顷。如此大规模地发展果树生产,若仍采取单一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则会引起光能,土地及水、肥,气,热等自然资源利用率低;且水土保持性能、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益均较差。因此,有必要从栽培方式上进行变革——即向立体化栽培模式发展。 1 立体化栽培的意义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