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动植物蛋白对日本沼虾生长、肌肉组成、抗氧化、TOR信号通路及食欲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动植物蛋白对日本沼虾生长、肌肉组成、抗氧化、TOR信号通路及食欲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配制了3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为鱼粉组(FM)、混合植物蛋白组(豆粕,菜粕,玉米蛋白粉)(PPB)和混合植物蛋白添加氨基酸组(PPB/Aa),投喂饲养日本沼虾8周。结果发现,PPB和PPB/Aa组日本沼虾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FM组,而饲料系数显著高于FM组,各组之间成活率和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FM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PPB组和PPB/Aa组,各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无显著差异,PPB与PPB/Aa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AL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FM组;与FM组相比,PPB与PPB/Aa组显著降低了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及神经肽(NPY)基因的表达,但各组瘦素(leptin)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鱼粉与混合植物蛋白对日本沼虾肌肉中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混合植物蛋白源降低了虾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及TOR信号通路与NPY基因表达,且添加氨基酸不能缓解混合植物蛋白所引起的生长抑制、氧化应激及蛋白质合成和食欲相关基因表达的降低。

关键词: 日本沼虾 鱼粉 混合植物蛋白源 肌肉氨基酸 TOR信号通路 食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鄱阳湖流域柘林水库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构建过程驱动机制

湖泊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环境过滤过程和空间扩散限制过程在构建水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是了解这些因素如何驱动物种分布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关键步骤.为了揭示鄱阳湖流域柘林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明确环境因子和空间扩散限制性因子在浮游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于2020年10月,对柘林水库33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和水质理化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122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为34属62种,占总物种数的50.81%,硅藻门次之,为11属27种.柘林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种类主要是蓝藻门中的伪鱼腥藻属(Pseudoanabaena)、浮鞘丝藻属(Planktolyngbya)、小尖头藻属(Raphidiopsis)以及硅藻门中的针杆藻属(Synedra).柘林水库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变化范围为0.93×106 ~ 172.12×106 cells/L,平均值为95.42× 106 cells/L,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95 ~ 22.35 mg/L,平均值为9.35 mg/L.上游修河水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库心和库湾水域,库心与库湾水域之间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明显.柘林水库上游修河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库心和库湾水域存在明显分离,群落结构的差异性主要受水体透明度、电导率、氨氮和硝态氮的影响.变差分解结果显示,空间扩散限制性作用在驱动柘林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柘林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空间扩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鱼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鱼[高体(Seriola dumerili)、黄条(Seriola lalandi)、五条(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消化系统(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5种消化相关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组织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种鱼中5种消化相关酶主要分布在幽门盲囊、肝脏和肠道中。3种鱼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无差异。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黄条>高体>五条(P<0.05),高体肝脏组织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种鱼(P<0.05);胃、中肠、后肠组织中α-淀粉酶活性:五条>黄条>高体(P<0.05),幽门盲囊、前肠组织中α-淀粉酶活性:黄条>五条>高体(P<0.05);胃、幽门盲囊组织中脂肪酶活性:黄条>五条>高体(P<0.05),前肠、后肠、肝脏中脂肪酶活性:五条>黄条>高体(P<0.05);3种鱼的酸、碱性磷酸酶活性组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黄条幽门盲囊组织中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P<0.05)。研究表明,3种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组织分布特点基本一致,幽门盲囊是5种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除胰蛋白酶外,高体其他4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鱼,黄条幽门盲囊和肠道的5种酶活性显著偏高。结果可为揭示属鱼类的消化生理特性、研制适宜属鱼类消化特点和种特异性生长的高效专用配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体 黄条 五条 消化酶活力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某型深远海养殖工船电力推进系统设计

船舶工程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某型深远海养殖工船电力推进系统,根据养殖工船生产模式的特点,融合养殖系统电力负荷,开展交流电力推进系统设计.通过设计电力推进系统、电站功率管理系统和电力推进监测报警系统,实现该型养殖工船动力系统和供电系统与养殖系统动力载荷的优化匹配;构建具有适渔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特点,具有较高推进系统和供电系统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养殖工船电力推进系统和谐波抑制方案.对养殖工船各工况下的电网谐波进行分析,验证该电力推进系统技术的可行性,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养殖工船 电力推进 功率管理 养殖负载 谐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竖板不同方形孔径对黑鲷幼鱼诱集效果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设人工鱼礁是修复海洋生境、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钢筋混凝土鱼礁是常用的人工鱼礁类型,鱼礁竖板(侧板、内部间板)方形开孔是钢筋混凝土鱼礁结构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竖板方形孔径大小是影响鱼类诱集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具有不同方形孔径(8、16、24、32、40 cm)的钢筋混凝土人工鱼礁竖板,在实验水池中研究了人工鱼礁竖板不同方形孔径对黑鲷幼鱼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空白礁区(A1)的黑鲷幼鱼平均出现率为2.56%,放置鱼礁竖板后,B1组(孔径8 cm)的平均出现率为9.89%,其次是B3组(孔径24 m)的9.01%、B2组(孔径16 cm)的7.65%、B5组(孔径40 cm)的6.80%、B4组(孔径32 cm)的5.25%,鱼礁竖板开孔孔径分别约为黑鲷幼鱼体高(舒展鱼鳍)的2、6、4、10、8倍.统计分析说明,5组方形孔径竖板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鱼礁竖板开孔孔径为8 cm的B1组效果最好,但不同孔径之间差异不明显,且无明显规律.

关键词: 人工鱼礁;方形孔径;黑鲷;诱集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lnc-XR_003049606.1及其靶基因pmelb在无眼侧皮肤黑化过程中的表达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人工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皮肤经常出现黑化现象的成因,实验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全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预测得出lnc-XR_003049606.1与pmelb在基因层面上存在反式调控的关系。在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皮肤中克隆获得pmelb的c 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melb的c DNA序列全长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其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63.94 ku,理论等电点为5.12,预测的二级蛋白结构含有1个Pleckstrin同源域、1个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富胱氨酸基序、1个Src同源3域、1个Src同源2域和1个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melb与其他鱼类对应的基因聚为一支。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半滑舌鳎的pmelb与大菱鲆和牙鲆的相似性最高(分别为68.05%和66.28%)。分别通过分析半滑舌鳎lnc-XR_003049606.1和pmelb的表达分析发现,lnc-XR_003049606.1在1龄半滑舌鳎的皮肤和肝脏中表达,皮肤中表达量在60 d达到顶峰,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而pmelb则主要在皮肤中表达,表达量在时间线上先升高再降低。本研究初步探究了lnc-XR_003049606.1和pmelb间的表达关系,为进一步筛选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基因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半滑舌鳎 lncRNA pmelb 体色 黑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稻蟹共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产地的判别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判别北方稻蟹共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的地理来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共36个中华绒螯蟹样本中的V、Cr、Mn等16种元素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及数据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3个省份的中华绒螯蟹样本中V、Cr、Ni、Mn、Zn、Ba、Fe、Mo、Cd、As、Pb和U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大部分元素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基于矿物元素含量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逐步线性判别分析(S-LDA)等方法,分别对不同省份的中华绒螯蟹样本进行产地判别。结果显示:PCA方法仅能区分部分样本,而OPLSDA和S-LDA方法初始判别正确率均达100%,交叉验证OPLS-DA预测能力为71.4%,S-LDA判别准确率高达97.2%,为最优判别方法。Zn、Cr、Pb元素含量是3省份中华绒螯蟹样本溯源的重要变量。结论:基于元素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能够对东北稻蟹共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原产地进行有效判别。

关键词: 稻田养殖 中华绒螯蟹 产地判别 矿物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结构差异性正方体鱼礁的流场效应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结构差异是影响流场规模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选择大字型、米字型、回字型、交叉型、框架型和实体型6种鱼礁单体,分析均匀布设模式下礁体自身结构特征对流场效应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建立结构差异性单位鱼礁的规模效应模型。基于流场效应规律提出礁体结构特征指标分别为鱼礁空方体积比、透空率和迎流面相对截面积,进一步得到上升流体积效应模型为Vu=0.448Ru–1.679–Cp(29.868Cp–6.921)+Rsa(56.18Rsa–35.42),背涡流体积效应模型为Vb=Ru(1830Ru–128)–Rv(95Rv–105)+Cp(138Cp–154)–Rsa(418Rsa–180)。最后,基于流场体积效应模型,提出以流场体积为依据的礁体结构参数选择建议,可为以流场体积为建设目标的最优鱼礁结构设计提供参数指导。

关键词: 流场效应 单位鱼礁 体积模型 数值实验 正方体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的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场时空变动研究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渔业捕捞的主要种类,了解其渔场变动对探究日本鲭种群分布、资源评估、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意义重大.为获知其渔场的时空变动特征,本研究根据中国2014-2019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统计资料,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局部热点分析、重心迁移轨迹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场时空分布模式、特征和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日本鲭渔获量主要集中在39°~44°N,147°~155°E范围内,地理上分布不均;年间产量先增后降,年间CPUE逐年降低;月间产量先增后降,其中6-10月均维持在较高水平,CPUE逐月增加;捕捞网次核密度显示,核密度高值发生区域与产量高值具有高度一致性;(2)日本鲭年间、月间渔获量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并呈现显著聚集分布模式,月间空间自相关性比年间强;(3)年间、月间日本鲭渔获量分布的热点区和冷点区均表现出一定空间集聚特征,但是不同年份、月份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的分布区域、面积均存在较大差异;(4)日本鲭渔场重心年间移动轨迹呈右转约90°的扁"W"形状,总体上往西北移动;月间变化显示,从4月份开始逐渐向东北移动,8月到达东北端后向西南折返;(5)日本鲭渔场年间、月间变动方向一致,呈西南-东北格局,且方向性、向心力均较强,日本鲭渔场具有较高的聚集性.该研究引进了空间自相关模型及相关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为探讨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场变动特征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日本鲭;渔场变动;全局莫兰指数;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西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配合饲料池塘养殖翘嘴鳜广清1号生长模型构建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池塘养殖模式下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广清1号(以下简称饲料鳜)的生长发育规律,为饲料鳜的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方法]对一个生产周期下不同月龄饲料鳜的形体参数和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应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等3种非线性模型对其体重和体长进行生长模型构建.[结果]饲料鳜绝对增重最大值出现在5月龄,绝对增长出现在3月龄,而相对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则均在4月龄开始出现下降.形体参数中肥满度、脏体指数、脂体指数随月龄呈现上升趋势,肝体指数和肠胃体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构建的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饲料鳜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0.97.模型预计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更优,相应的体重和体长生长模型分别为Wt=1230.808/(1+39.666e-0.760t),R2=0.989;Lt=40.871/(1+3.076e-0.387t),R2=0.990.体重生长拐点为4.843月龄,相应的体重为615.404 g,体长为20.436 cm.[结论]L ogistic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饲料鳜的生长过程,能对其各阶段的生长数据进行预测,为饲料鳜进一步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翘嘴鳜 生长模型 人工配合饲料 池塘养殖 形体参数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