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中游鱼类敏感水文期内水文情势对其资源量的影响评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三峡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对河流生态系统及鱼类资源量影响显著。基于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识别了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并分析了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关键水文指标的变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宜昌江段,坝下经济鱼类的天然捕捞产量对涨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监利江段,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对枯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洞庭湖江段,洞庭湖渔业天然捕捞产量对丰水期的流量变动较敏感;在鄱阳湖江段,鄱阳湖渔业天然捕捞产量对退水期的水位变动较敏感。在长江中游典型江段的鱼类敏感水文期内,极端水流条件及持续时间、水流的变化速率和频率的变化对鱼类资源量的影响较大。划分水文期相对于未划分水文期的变化范围法,不仅能够识别出鱼类敏感水文期,还可以进一步地确定鱼类敏感水文期内影响其资源量的关键水文指标及影响程度。其结果可为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保护和三峡大坝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三峡大坝 变化范围法 水文情势 鱼类敏感水文期 鱼类资源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质综合指数的澜沧江西藏段水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4个干流站位(曲孜卡、如美、卡若、扎曲)和4个一级支流站位(麦曲、金河、昂曲、热曲)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WT)、溶解氧(DO)、pH、电导率(EC)、透明度(SD)、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NO3--N)、亚硝酸盐(NO2--N)、磷酸盐(PO3-4)和CODcr.采用水质综合标识指数(WQI)对澜沧江西藏段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参数存在明显的时空波动,主要污染物包括TP、TN和CODcr.(2)澜沧江西藏段WQI均值范围72~80,水质总体良好;春季水质优于秋季,支流站位的WQI均值略高于干流站位的WQI均值,2017-2019年水质呈逐年向好趋势.(3)影响澜沧江西藏段WQI值的水质参数有WT、TP、NH4+-N、CODcr和DO.为更好地保护澜沧江西藏段的水环境,建议完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管控污染型企业进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
关键词: 澜沧江 西藏 水质 水环境 水质综合标识指数(WQ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获得鱼类28种,隶属6目15科26属;鲈形目鱼类占比最高(57.14%),其中以虾虎鱼科鱼类最多(21.43%)。鱼类组成以海洋性、暖温性、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刀鲚(Coilia nasus)、凤鲚(Coilia mystus)、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鮸(Miichthys miiuy),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凤鲚、棘头梅童鱼、刀鲚和鮸。多样性分析和ABC曲线表明,调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受干扰状态。T检验显示,风电场水域鱼类的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与邻近水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表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分为春季和秋季2个组群。相似性检验(ANOSIM)显示2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726,P<0.01),群落结构的季节更替明显。RDA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溶氧、温度、深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优势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结果表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干扰状态主要与季节和环境因素相关,风电场对其影响有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蓬、双齿围沙蚕对文蛤养殖池塘综合修复研究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碱蓬(Suaeda glauc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修复效果,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多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实验方法,通过投放碱蓬、双齿围沙蚕开展文蛤养殖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污染的生物综合修复研究.实验共设置8组,分别为:A1(30棵碱蓬),A2(20棵碱蓬),A3(10棵碱蓬);B(0.20 kg·m-2双齿围沙蚕);C1(3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2(2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3(1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D(仅有沉积物和海水,对照组).结果显示,综合修复条件下,碱蓬、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状况良好,各复合试验组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1组DIN浓度下降了14.10%,C2、C3试验组DIN分别上升了18.06%、42.89%;水体中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0.00%(C1)、28.57%(C2)、19.30%(C3);各复合试验组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26.80%(C1)、26.03%(C2)、19.30%(C3);沉积物中TOC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8.07%(C1)、38.71%(C2)、43.47%(C3).研究结果表明,碱蓬、双齿围沙蚕复合作用对文蛤养殖池塘水体中营养盐、沉积物中硫化物、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池塘水体、沉积物环境的综合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IL-22基因克隆及对不同刺激物的响应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的分子特征以及在不同病原微生物胁迫下IL-22的响应情况,以斑点叉尾鮰为(Ictalurus punctatus)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技术对该序列进行克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各组织分布以及不同诱导模式下IL-22 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该序列CDS长度为534 bp,编码17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发现IL-22在鱼类进化中与脊椎动物保守性较高.qRT-PCR结果显示,IL-22广泛分布在斑点叉尾鮰的10个组织中,表达量在后肠中最高,心脏中最低.Poly(I:C)、LPS、PHA、PMA刺激斑点叉尾鮰肾细胞24~48 h后,Poly(I:C)和LPS刺激下IL-22呈上调反应,PHA、PMA刺激下IL-22呈下调反应;细菌、病毒注射实验以及溴氰菊酯浸泡鱼体的攻毒实验结果显示,鳃、皮肤、后肠、脾脏、中肾和头肾组织中IL-22表达量整体上调.上述结果表明,不同刺激下不同组织中IL-22表达模式具差异性,该基因可能参与黏膜和多种免疫反应且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白细胞介素-22 基因克隆 表达模式 生物胁迫 免疫应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虹鳟源嗜冷黄杆菌CH06的基因组进化及毒力相关基因分析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揭示我国鱼类病原菌嗜冷黄杆菌的基因组进化及其致病机制,本实验对嗜冷黄杆菌毒力菌株CH0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分析并挖掘其毒力相关基因.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CH06的基因组大小为2836981 bp,GC含量为32.56%,注释出2437个编码基因.通过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结果显示,CH06与12株嗜冷黄杆菌的ANI值均高于99%,菌株CH06应属于嗜冷黄杆菌分支.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CH06含有5个插入序列、4个基因岛和3个前噬菌体,揭示这些可移动遗传元件推动了CH06的基因组进化.系统进化树和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发现,CH06与菌株CSF259-93和FPG101亲缘关系较近.分泌系统分析显示,CH06中存在Ⅰ型分泌系统(type I secretion system,T1SS)和Ⅸ型分泌系统(T9SS).通过蛋白结构域特征分析发现,CH06包含56个T9SS效应蛋白和29个双组分系统元件,表明嗜冷黄杆菌可能存在复杂的致病机制和调控机制.本研究对CH06的基因组进化以及毒力相关基因进行分析,为我国鱼类病原嗜冷黄杆菌的进化、多样性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虹鳟;嗜冷黄杆菌;全基因组测序;进化;毒力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炸工艺参数对即食泥鳅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泥鳅在油炸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以台湾泥鳅为原料,分析即食泥鳅油炸环节中时间、温度和煎炸油品种等关键因子,对其感官评分、理化指标、色差、水分分布及质构等品质特性的影响,并探究其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油炸时间延长及油炸温度升高,即食泥鳅的感官总分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150 s(90.84±2.13)和180℃(92.07±0.90)时得分最高.不同的油炸时间、油炸温度及煎炸油品种所炸制的即食泥鳅的水分含量与含油率、硬度与弹性均呈负相关,自由水向结合水方向移动,b*值增大.当用180℃调和油油炸150 s时,即食泥鳅品质最佳.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感官总分能有效评价即食泥鳅品质特性.
关键词: 即食泥鳅 油炸时间 油炸温度 煎炸油品种 油炸工艺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库区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干流鱼类生活史关键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9年繁殖期、育肥期和越冬期对干流4个站位的11个断面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182种,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干流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变化为育肥期>繁殖期>越冬期,从库尾到库首递减;繁殖期和育肥期以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优势类群,越冬期以硅藻门和隐藻门为优势类群;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在越冬期显著低于育肥期和繁殖期,在育肥期时从库尾到库首呈减少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硅藻门丰度与总磷、悬浮物显著正相关,蓝藻门丰度与水温、总磷显著正相关,群落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冗余分析进一步表明,水温、总磷、pH和悬浮物是影响三峡库区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群落在繁殖期主要受硝酸氮的影响,在育肥期主要受水温、总磷和悬浮物的影响,在越冬期主要受氨氮、pH和溶解氧影响。此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本文分析了该区域2019年夏季、秋季和冬季2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 Zn、 Pb)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并采用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桑沟湾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三个季节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Cu、Pb、Zn的含量均符合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根据平均污染系数判断,三个季节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的污染程度相似,从高到低依次为Zn、Pb、Cu。同时,不同季节三种重金属的区域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且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这三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陆源输入。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整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等级,三种重金属对桑沟湾养殖区潜在生态危害的贡献为Pb>Cu>Zn,其中,Pb为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