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水凝胶的一步式快速富集检测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
《色谱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孔雀石绿是一种三苯甲烷类化合物,在水产品饲养中对疾病的防治有着不错的疗效,但因对人体健康有危害而被列为禁用药.由于实际样品中成分复杂,对于此类染料的检测方法难以同时兼具富集性好、灵敏度高且方便快速的优点.该工作制备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采用MOF纳米材料掺杂的水凝胶(PAAM-SA/MOF)对养殖水体中的孔雀石绿进行吸附研究.采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对MOF、PAAM-SA和PAAM-SA/MOF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吸附材料已成功合成.通过优化水凝胶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孔雀石绿溶液pH、吸附温度、孔雀石绿溶液初始浓度等吸附萃取条件,使溶液中的孔雀石绿基本完全吸附在水凝胶中,在最优条件下,吸附效率最高可达97%.此外,采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对吸附的孔雀石绿进行洗脱,通过优化洗脱液体积,脱附率最高达99%.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在高、中、低3个水平下的样品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达到84.8%~118.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1%,方法的检出限为0.083μg/L(S/N=3),定量限为0.25μg/L(S/N=10).该方法简化了前处理过程,结合了MOF和水凝胶这二者各自的优点,添加的MOF材料可以在水凝胶体系中发挥其良好的吸附性,既解决了传统的MOF材料因粒径太小而回收率低的难题,便于吸附后直接提取,同时也解决了纯水凝胶吸附效率较低的问题,整体上提高了吸附效率和可回收性.实际样品测试表明该新型水凝胶吸附材料可用于养殖水体中孔雀石绿的快速萃取和检测,在食品检测领域具有很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皮肤RNA-Seq数据中补体样组分分析
《高原科学研究 》 2022 CSCD
摘要:黑斑原鮡为我国雅鲁藏布江特有鱼类,其皮肤补体系统在适应低温、急流水域特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前期RNA-Seq数据检索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皮肤补体样组分,并对其结构域及高温应激后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79条补体样成分unigene,分别编码1个C1q结构域蛋白、1个含C1r结构域蛋白、3个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10个丝氨酸蛋白酶、11个含硫酯键蛋白、7个补体受体、14个补体调节因子及4个纤胶凝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黑斑原鮡补体样组分均含有相应的保守结构域,与其他鱼类补体组分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15℃养殖水温刺激后,79条补体样组分unigene中共有47条unigene表达上调,其中8条为模式识别受体unigene,结合其他鱼类补体组分的研究结果,推测黑斑原鮡已形成了一个含有多种补体组分的补体系统,且具有凝集素途径或替代途径行使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潜浮式船型桁架结构深海养殖网箱避浪性能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海网箱作为现代海洋渔业拓展外海养殖空间的重要养殖装备,其布设环境一般较近海更为复杂恶劣,对于保障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针对一种单点系泊潜浮式船型桁架网箱开展了模型比尺为1∶40的波浪流水池试验,重点围绕该网箱在不同吃水深度受波浪作用的系泊受力、升沉、纵摇和横摇等水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波高为7.5~12.5cm时(原型3~5m),网箱漂浮状态即可以满足养殖需求,其系泊力及运动响应均较小,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恶劣海况时,即本试验中波高为15.0和17.5 cm(原型6m和7 m),通过整体下潜的方式网箱具有良好的避浪性能,其中,系泊力减幅达70%以上,升沉、纵摇和横摇等运动分量减幅也达20%~60%;波流试验中,海流对网箱避浪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仍然具有较好的避浪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单点系泊潜浮式深海网箱的安全运行与日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糟大鲵冷冻调理制品工艺优化及滋味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大鲵冷冻调理制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从加盐量、腌制时间和腌制温度优化大鲵冷冻调理制品加工工艺,并对大鲵冷冻调理制品的理化性质、鲜味和滋味物质等进行评价.通过感官评价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盐量2.90%,腌制时间73.40 h,腌制温度6.25℃,所制得的大鲵产品糟味轻柔绵长.大鲵经冷冻调理后,蛋白质含量[(18.55±0.17)%]和脂肪含量[(2.07±0.17)%]均得到显著提升;盐分含量为(3.17±0.10)%,属低盐制品;呈味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由原料大鲵的438.52 mg/100g增加到624.82 mg/100g;呈味核苷酸总量由(174.41±0.56)mg/kg增加到(223.50±0.74)mg/kg.大鲵冷冻调理制品中有谷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6种游离氨基酸滋味强度值大于1,对制品整体滋味轮廓具有显著贡献;味精当量增加了2.05倍.研究证明调理后产品的滋味和鲜味都得到明显提升,可为大鲵精深加工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地区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组织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塑料在全球淡水中普遍存在.微塑料可经食物链传递、富集,危及水产品质量安全乃至人类健康.目前微塑料研究多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联系最紧密、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还较少.为探究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采用化学消解结合拉曼光谱扫描方法对湖北省洪湖市与监利市5个养殖场的河蟹肌肉和肝胰腺组织、底层水、底层沉积物进行检测.结果 表明,肌肉组织及底层沉积物中未检出微塑料,3个养殖场的河蟹肝胰腺组织中含有微塑料(平均丰度1.22 g-1),1个养殖场的底层水存在微塑料(0.13 L-1).所有检出微塑料的形状以碎片状为主(74.28%),其余为颗粒状;化学组成有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Teflon FEP)3种;根据颜色分为透明、白色、红色3类.检出微塑料的大小均为100~350μm.河蟹肝胰腺组织与底层水中检出微塑料外观相似,但尺寸不同.研究结果提示底层水污染是养殖河蟹体内微塑料的可能来源.当前湖北河蟹养殖过程中的环境微塑料污染程度较低,河蟹微塑料污染风险安全可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虾虎鱼DNA条形码分类体系构建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虎鱼(Gobiidae)是海洋底层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虾虎鱼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体型较小,加之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化,对形态学分类鉴定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对采自黄渤海的73尾虾虎鱼成鱼和幼鱼样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分析,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鉴定出9属12种;而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共鉴定出13种,隶属于虾虎鱼科10属。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幼鱼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同时,系统整理了黄渤海虾虎鱼科记录种名录,共计29属47种。依据物种名录,从BOLD及NCBI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了18属29种虾虎鱼科鱼类的DNA条形码,与本研究鉴定出的10属13种虾虎鱼类合并分析,构建了虾虎鱼科26属42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覆盖了黄渤海虾虎鱼科89.36%的记录种,通过对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和修订,初步建立了黄渤海虾虎鱼科DNA条形码分类体系。本研究结果证明了DNA条形码技术对虾虎鱼物种具有较高识别效率,有效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点和局限,丰富了虾虎鱼DNA条形码数据库,完善了虾虎鱼DNA条形码分类体系,为虾虎鱼的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虾虎鱼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关系 DNA条形码分类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规格玉筋鱼的营养分析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的营养价值,系统分析了3种不同规格玉筋鱼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和无机元素组成.结果 显示,样品规格越小,其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越高,粗脂肪含量越低.17种被检出的水解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4种氨基酸分别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并且规格越小,水解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越高;根据氨基酸评分分析结果可知,玉筋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根据化学评分可知,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0.75、85.74和86.04.不同规格样品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的差异,饱和脂肪酸含量由小到大分别为41.71、60.68和69.31 mg/g,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31.81、65.03和103.91 mg/g,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为83.17、110.71和109.39 mg/g,并且规格越大,C20∶5 n3占PUFA的比例越高,C22∶6 n3占PUFA的比例越低.玉筋鱼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无机元素,常量元素中Na和K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Fe和Zn的含量最高.研究表明,玉筋鱼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的优质鱼类.
关键词: 玉筋鱼;规格;营养组成;品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捕食者风险对大黄鱼幼鱼行为、游泳能力及应激水平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适当强度的抄网追赶训练能够提高幼鱼感知风险的能力,塑造出敏捷应对捕食者追赶的行为。大黄鱼生性敏感,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为强烈,抄网追赶训练能否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尚未知。研究通过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80 dpf)进行为期15d和30d,每天2次,每次分别0、2.5min、5.0min和7.5min的抄网追赶,探究了大黄鱼幼鱼在不同水平的抄网追赶下生长、行为、游泳能力和应激水平的变化;并且在30d刺激结束后的第8天,再次给予抄网追赶刺激,以测试停训后大黄鱼幼鱼再次面对刺激时应激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管是短期(15d),还是较长期(30d)的刺激,显著性检验表明不同水平的追赶训练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效应量和贝叶斯因子表明,30d的刺激效应更为明显。经过15d刺激后,显著性检验及效应量都表明追赶刺激对大黄鱼幼鱼对陌生环境的探索能力无显著影响;刺激30d后,显著性检验以及效应量均表明30 d的追赶刺激大黄鱼幼鱼对陌生环境探索能力的影响要比15d强。此外,显著性检验、效应量及贝叶斯因子均表明一定水平的刺激能降低大黄鱼幼鱼的皮质醇水平。另外,显著性检验表明15 d的追赶训练仅对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a)负面影响显著,但效应量表明15d和30d的刺激对绝对(Ucrita)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critr)负面效应都相当明显。同时,显著性检验、效应量和贝叶斯因子都表明停训后第8天的大黄鱼幼鱼再次受到刺激时,其应激水平明显低于未受过训练的个体。总体而言,抄网刺激训练能有效提高人工养殖大黄鱼幼鱼的野外适应能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黄鱼的行为及为大黄鱼放流前的驯化技术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健康与肠炎雌、雄灰海马不同部位营养及功能性组分比较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状态海马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异同及分布规律,以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健康和肠炎、雌和雄灰海马头部和躯干的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两种最重要的微量元素锌、硒)和功能性组分(核苷、核苷酸和胆甾醇)含量的异同。结果显示:1)灰海马粗蛋白质量分数为61.09%~70.52%,粗脂肪质量分数为0.95%~3.90%;健康与肠炎海马、雌海马与雄海马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海马头部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躯干,灰分则反之。2)灰海马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甘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和脯氨酸不同健康状态、性别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余13种氨基酸则是在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性别海马间无显著差异、但躯干含量显著高于头部。3)灰海马体内共检出2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含量最高,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次之,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含量最低。灰海马含有丰富的油酸(C18∶1n9c)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e hexaenoie acid, DHA)等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含量均符合理想脂肪酸的标准(PUFA/SFA>0.4)。不同健康状态和不同性别海马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除二十四烷酸(C24∶0)和芥酸(C22∶1n9)头部与躯干无显著差异外,其余脂肪酸头部含量均显著低于躯干。4)灰海马头部硒含量(0.88~0.95 mg·kg-1)显著低于躯干(1.16~1.32 mg·kg-1),锌则无显著差异。5)灰海马体内共检测到2种核苷酸和6种核苷,其中尿嘧啶核苷雄海马显著高于雌海马,次黄嘌呤核苷酸含量雌海马高于雄海马。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和胸腺嘧啶核苷含量头部显著高于躯干。此外,海马体内还含有大量的具有温肾壮阳功效的胆甾醇。研究结果表明,患肠炎对灰海马的营养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海马头部与躯干的营养及功能组分的含量存在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色双冠丽鱼体色相关基因mitf的结构及表达调控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基因在鱼类早期体色褪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mitf基因c DNA序列全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其在橘色双冠丽鱼胚胎不同发育时期、体色褪黑不同时期和各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获得mitf基因2个亚型,其中,mitf1的cDNA全长为1816bp,包括5’非编码区(UTR) 158 bp、3’UTR 428 bp、开放阅读框(ORF) 1230 bp,共编码409个氨基酸;mitf2的c DNA全长为1638 bp,包括5’UTR 160 bp、3’UTR 428 bp和ORF 1050 bp,共编码349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mitf1和mitf2聚在一小支,与慈鲷科(Cichlidae)鱼类同源性最高,与哺乳类动物同源性较低。qRT-PCR结果显示,在成鱼各个组织中,mitf1和mitf2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眼部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肌肉、脑和肾脏也有较高表达;mitf1和mitf2在胚胎各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受精卵时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胚胎期;随着橘色双冠丽鱼体色由黑色过渡到橘黄色,mitf1和mitf2在鱼皮肤、鳞片、尾鳍中的表达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mitf基因表达与鱼体色由黑到黄转变的表型间存在关联性,推测与鱼体色发育阶段色素细胞的分化和分布比例的动态变化相关。本研究通过了解鱼类体色发育和变异的分子基础,可为鱼类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人工改良积累资料。
关键词: 橘色双冠丽鱼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 qRT-PCR 黑色素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