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甲苯咪唑在团头鲂体内的物料平衡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甲苯咪唑(mebendazole,MBZ)在团头鲂体内的分布和排泄规律,将MBZ以20 mg/kg单次灌服给药,在给药后的第0.25、0.5、1、2、3、4、5、6、7和8天进行水样采集,经固相萃取法提取净化后,采用液质联用仪(LC-MS/MS)测定水样中MBZ及其代谢物羟基甲苯咪唑、氨基甲苯咪唑的浓度.于第8天水样采完后,处死试验鱼,采集血液和肝、肾、鳃、肌肉等组织并称质量,用QuEChERS法进行提取净化,LC-MS/MS检测各组织中MBZ及其代谢物的浓度,并计算出各组织中的回收量.结果显示,MBZ及代谢物在心、肝、脾、鳃、肾、肠等组织中回收的量可达3332.26~5345.52μg,占总给药量的13.74%~23.74%.其中,在肠中的回收量最高,可达1248.29~2892.77μg,占总给药量的5.18%~12.85%.剩余组织中的回收量为987.22~1907.19μg,占总给药量的5.19%~11.40%.水中的回收量为1561.95~4623.15μg,占总给药量的6.44%~21.88%.总的回收量为6295.50~10983.41μg,总回收率为42.64%.以上结果显示,MBZ口服之后,主要分布在肠、肝和剩余组织,但是总回收率偏低.表明甲苯咪唑在团头鲂体内吸收较差,代谢路径主要通过粪尿进行排泄.

关键词: 甲苯咪唑;团头鲂;物料平衡;药物残留;回收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20年冬季大亚湾西南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1月份使用底拖网采集了该海域的渔业生物,并分析了35种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根据δ13C和δ15N值,计算出该海域食物网6种营养结构的生态指标和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并绘制了连续营养谱.本次调查渔业生物主要为鱼类和虾蟹类,鱼类的 δ13C和 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3‰ ~ –14.85‰和12.92‰~15.46‰,平均值分别为–16.47‰和13.80‰;虾蟹类的 δ13C和 δ15N值范围分别为–17.67‰ ~ –15.51‰和11.05‰~12.62‰,平均值分别为–16.30‰和11.85‰.根据δ15N值,用相加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additive model,TPA)和缩比模型(trophic position by the scaled model,TPS)分别计算了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结果显示两个模型计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1),呈现鱼类平均营养级>虾蟹类的趋势.本研究发现大亚湾西南海域食物网初始食物来源较为单一,存在食物链营养层级较少和长度不足,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较低和营养结构冗余程度高的现象.与30多年前相比,大亚湾近年高营养级生物量减少,食物网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大亚湾食物网结构组成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保护大亚湾渔业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亚湾 渔业生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水温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和肝脏~1H-NMR代谢组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饲养水温对罗非鱼的肝脏和血清代谢特征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重为(38.75±0.61g)的吉富罗非鱼在不同温度(22、28和34℃,分别标记为LT,MT和HT组)条件下饲养8周。结果显示:在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包括乳酸、脯氨酸、葡萄糖、柠檬酸、反式-4-羟基、乙醇、肌酸、亮氨酸、甜菜碱、缬氨酸、谷氨酰胺、三甲胺、甘露糖、酪氨酸和肌酐,主要参与糖酵解、胆碱代谢和脂质代谢。差异代谢物中LT组乳酸、反式-4-羟基、肌酸、葡萄糖、脯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的含量高于MT组,HT组除葡萄糖、谷氨酰胺及甘露糖外均高于MT组。肝脏组织代谢物的变化包括麦芽糖、谷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谷氨酰胺、异亮氨酸、牛磺酸、酪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主要参与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LT组15种差异代谢物含量均高于MT组和HT组,MT组麦芽糖、谷氨酸盐、赖氨酸、丝氨酸、谷氨酰胺、牛磺酸和苏氨酸浓度高于HT组。以上结果表明:低温降低了吉富罗非鱼对氨基酸及氨基酸衍生物的利用率,进而影响吉富罗非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高温组实验鱼的生长表现与适温组无显著差异,但代谢组结果显示高温饲养显著影响了吉富罗非鱼的胆碱代谢和脂质代谢。

关键词: 温度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s niloticus) 代谢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声学的东洞庭湖鱼类资源时空分布与资源量评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最大湖泊群,是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了解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现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用回声探测仪(EY60,200 khz)对湖南省东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了昼夜全覆盖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在日尺度上,5月和8月夜晚的鱼类密度均大于白天,8月份昼夜密度差异显著(F=4.498,P<0.05),5月和8月的昼夜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季节尺度上,5月鱼类平均密度显著大于8月(P<0.05);鱼类目标强差异不显著(P>0.05)。空间尺度上,鱼类密度水平分布不均,5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湖区和东部湖区,8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部湖区和鹿角;垂直分布上5月份鱼类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上层,8月份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下层。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8月东洞庭湖昼夜鱼类资源量约为7.69×10~8尾和1.78×10~9尾,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首次研究了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量的增长将为禁渔后东洞庭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关键词: 东洞庭湖 鱼类资源 水声学 禁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FM和GAMM模型分析对虾白斑综合征(WSSV)对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生物量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类是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在开展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梯度随机森林模型(gradient random forest model,GFM)和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GAMM),分析了2016-2018年间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WSSV流行对虾类生物量的影响.分子检测结果显示,调查所获取的26种虾类中,11种被检测为WSSV阳性;2016、2017和2018年WSSV阳性采样站点的比率分别为48.40%、38.75%和21.74%,虾类样品中WSSV阳性检出比率分别为16.86%、9.60%和4.80%.GFM模型分析显示,解释变量"阳性样品数的对数(ln_posi)"对响应变量"虾类生物量的对数(ln _Abu)"的重要性最高.GAMM分析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最小原则筛选出的最优模型为:ln_ Abu~WSSV阳性率(P_ rate)+ln_posi+经度(Long),该模型中ln_posi和P _rate是影响虾类生物量的极显著相关因子,ln _Abu随着P _rate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WSSV在黄海和东海北部水域虾类中流行,推测对该海域的虾类生物量存在影响.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黄海和东海北部;虾类;GFM模型;GAMM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肌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热应激对大菱鲆心脏损伤及其机制,实验从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表达等多个水平,分别使用H.E染色法、电镜观察法、酶活性检测法、qPCR检测基因表达法开展了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心肌纤维肿胀,断裂,间质宽度增加,炎性细胞浸润,线粒体结构破坏等组织损伤现象加重,但在24℃-24 h时组织损伤明显减轻;CK活性随着热应激加剧显著升高;LDH、SOD活性,MDA含量在24℃时达到峰值,表明大菱鲆遭受到热应激,心肌防御酶发挥抵抗作用,维持机体稳态.qPCR显示,大菱鲆心肌细胞Bax基因和Caspase-3基因变化趋势一致,随着热应激的加剧,表达量降低,而Bcl-2基因逐渐升高.表明在热应激程度较轻时,大菱鲆心肌通过降低Bax、Caspase-3基因表达,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丢失来减少热应激损伤.当热应激加剧至28℃时,热应激超过自身生理调节阈值,损伤加重,机体防御系统自身也受损,造成大菱鲆心脏结构严重损伤甚至机体死亡.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大菱鲆心肌损伤加重,机体通过调节心肌防御酶活性以及使细胞凋亡,最大限度维持稳态,减少组织损伤.超过24℃时,则会造成机体损伤不可逆转地持续加重.本研究为后续大菱鲆及其他鱼类心脏对热应激的生理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海洋鱼类耐高温性状选育提供更多的性状指标,提高选育精确性.

关键词: 大菱鲆 热应激 心肌细胞 心脏 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瓯江口刀鲚渔业生物学分析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瓯江口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变动情况,根据2017年2月—2019年11月对瓯江口海域进行的12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生物量、丰度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运用FiSATⅡ对刀鲚的生物学参数进行估算,采用Beverton-Holt模型对刀鲚的资源变动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个航次拖网调查共采集刀鲚1008尾,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分别为16.06 kg·km-2、4.22 kg·km-2、14.62 kg·km-2和0.82×103尾·km-2、0.13×103尾·km-2、0.85×103尾·km-2;体长范围为12~357 mm,优势体长组为105~270 mm,占84.36%,体长(L)和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3×10-6 L3.0178;体质量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20龄.采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刀鲚的自然死亡系数M=0.43,采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刀鲚的总死亡系数Z=1.33,捕捞死亡系数F=0.90,当前开发率E=0.68.据Beverton-Holt模型显示,瓯江口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为保护并恢复瓯江口刀鲚资源,建议在西洲岛-楠溪江口段水域设立刀鲚产卵场保护区.

关键词: 刀鲚 生长参数 死亡参数 开发率 瓯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渔业现代化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是通过自然水域或人工水体,以人为控制方式进行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和种植的活动.水产养殖利用范围广泛,包括海洋、滩涂、池塘、湖泊、水库、江河等不同水域空间.作为渔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水产养殖在保障优质蛋白供给、建设水域生态文明、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和振兴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在全面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水产养殖逐步从过去拼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从追求单纯数量增长转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模式的升级和设施装备的进步,整个产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系列挑战.该文综述了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其当前的发展现状,凝练了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种质资源保藏与育种技术研发、目标性状改良与重大品种培育、生产方式优化与传统模式升级、养殖设施研制与大型装备创建、高效饲料开发与病害精准防控、质量安全分析与追溯体系构建等亟须攻关的重点任务,形成了做好科技创新整体布局、做实研发平台基地建设、做优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做精区域典型样板打造等发展建议,为实现中国由水产养殖大国向水产养殖强国转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发展现状 生产方式 转型升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群岛冷泉区中层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冷泉生态系统鱼类种类组成,以及为相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中层拖网对西沙群岛冷泉海域内外区域中层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采集鱼类12目31科62属106种,以灯笼鱼目和巨口鱼目为最主要类群。其中,冷泉海域11目30科54属84种;冷泉外海域6目13科32属60种。冷泉海域内外区域共有鱼类38种,共有优势种为斯氏蝰鱼(Chauliodus sloani)、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喀氏眶灯鱼(Diaphus garmani)。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I)表明,冷泉海域内外区域中层鱼类种类相似度为中等不相似(I=35.8%)。鱼类群落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冷泉海域显著大于冷泉外海域(P<0.01),但鱼类群落的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冷泉海域小于冷泉外海域(P<0.01)。从水层分布来看,冷泉海域内外中层鱼类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P<0.01);表层水域中层鱼类多样性冷泉区低于冷泉外部,而深层水域则相反。冷泉内外不同站位的群落组成之间在水层及时间上存在相关性,冷泉内部的白天深层和夜间深层相似性较高;冷泉内部夜间表层和冷泉外部夜间表层相似性较高。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冷泉内外中层鱼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冷泉区中层鱼类种类更多,且深层水域的种类多样性较高;区分冷泉内外海域中层鱼类群落的关键种群为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和串灯鱼(Vinciguerria nimbara)等8种,累计贡献度达到56.06%。

关键词: 中层鱼类 冷泉 种类组成 优势种 西沙群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近岸硬骨鱼鳃组织的细菌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围绕中国南海丰富的渔业资源,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南海近岸硬骨鱼类鳃组织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并探讨了7个不同站点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有效拼接片段(Clean tags)2 952 366条,平均每个文库56 776条.分别在门、属水平对其优势类群进行了分析,其中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最高(71.3%),属水平上变形菌门的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最高(17.2%).不同站点的a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其中I9和H8站点的物种丰富度(Chao1指数)最高,D3站点的多样性(Shannon指数)最高.不同站点来源样品之间的β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宿主分类的目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05).中国南海近岸硬骨鱼鳃组织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丰富,采样站位相比宿主分类对鳃组织上细菌群落具有更重要的影响,它们可能在辅助宿主营养物质转运及代谢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硬骨鱼鳃 16SrDNA扩增子 细菌多样性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