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产物分析白首乌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阐述一年生、多年生白首乌代谢产物对乙醇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使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白首乌提取物的化学组成,通过PubChem数据库及文献查找方法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预测成分靶点、获取疾病靶点并通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关键成分及核心靶点,最后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通路分析与分子对接及可视化处理。经过筛选发现,白首乌含有25种已认证的生物活性因子,其在多年生白首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白首乌(活性成分有20种);一年生白首乌中含量显著高于多年生白首乌(活性成分有5种),验证了白首乌主要活性成分中的多糖类、氨基酸类能与潜在作用靶点发生相互作用。最后得出,一年生白首乌中的成分是通过减少细胞色素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来抑制乙醇性肝损伤及相关疾病,多年生白首乌中的成分则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及能量代谢途径来实现保护肝脏的功能。
关键词: 白首乌 代谢产物分析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乙醇性肝损伤


黏蛋白2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拮抗作用研究
《病毒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致病性密切相关。黏蛋白2(Mucin 2,Muc2)作为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蛋白,在阻止病原体、毒素和异物入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究黏蛋白Muc2对PEDV复制的拮抗作用。通过观察PEDV感染仔猪空肠黏膜屏障情况,利用RNA干扰策略和分子病毒学检测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分析Muc2表达水平与PEDV复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猪源Muc2天然蛋白发挥抗PEDV作用的具体阶段。结果显示:PEDV感染仔猪空肠段进行PAS染色发现,病毒感染后肠绒毛表面黏液层变薄,结构被破坏,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干扰Muc2基因能够上调PEDV-N的mRNA及蛋白水平;Muc2蛋白添加后显著抑制PEDV-N蛋白的表达,且病毒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在病毒感染前使用50μg/mL Muc2蛋白预处理1 h后,PEDV-N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01),而在病毒吸附、入侵和复制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Muc2具有降低PEDV侵染宿主细胞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Muc2在PEDV感染中的拮抗作用,发现了Muc2主要作用于病毒侵染宿主细胞阶段,为深入探讨Muc2与PEDV间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PEDV新防控策略提供了思路。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广泛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会导致细菌耐药性逐渐提升,因此,亟需寻找替代抗生素的新型药物.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化学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物和茶叶中的天然多酚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在抗菌领域作为抗菌药物或抗菌联用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系统总结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机制.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菌机制可以分为2个方面,一方面直接抑制细菌生长,包括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引起细胞质损伤、抑制核酸合成、抑制能量代谢、细胞膜损伤、细胞壁损伤等;另一方面是通过调控宿主细胞间接发挥抑菌作用,药物作用能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细胞分化、活化从而抑制细菌.黄酮类化合物抗菌作用的研究为今后探索替代抗生素药物或者减少抗生素使用剂量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江苏省生猪价格波动成因及平抑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稳定生猪价格是实现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江苏省生猪市场波动明显,猪价先迅速下降后迅速攀升,并在年末又降到成本临界点。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生猪产能恢复、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非洲猪瘟疫情及国际形势等外部事件冲击,以及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此,提出平抑生猪价格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种业工程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规模化养殖,提升生猪全产业链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猪市场信息披露、价格预警和风险保障机制创新,提升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水平。


不同地膜类型对大棚丝瓜生长的影响
《西北园艺 》 2023
摘要:以丝瓜(TZX-30)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物降解黑地膜(A1)、全生物降解白地膜(A2)和普通双银色地膜(CK)3 个处理,研究了 3 种地膜对大棚丝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其降解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植株生长前期,A1 和A2 处理对丝瓜株高、茎粗和叶片数的促进作用低于CK,但在坐果期,A2 处理的株高和茎粗显著高于A1,但与CK无显著性差异.A2 处理的第一雌花开放时间最早,节位最低,对促进雌花开放效果显著.在产量方面,A2 处理与CK无显著性差异,A1 处理显著低于CK.A2 开裂时期较为适宜,控制杂草效果较好.因此,从对丝瓜增产和避免土壤污染、节省人工成本考虑,建议丝瓜生产上使用A2 代替普通地膜覆盖栽培.


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性状和稻虾生长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性状和稻虾生长的影响,采用稻虾共作水泥池模拟试验,以等量替换的方式设置不施化肥(CK)、常规化肥(CF)、无菌土壤改良基质替代30%化肥(NMOSF)、复合菌土壤改良基质替代30%化肥(MOSF)4个施肥处理,分析土壤改良基质施用后土壤性状、水稻产量、田面水质、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NMOSF、MOSF处理土壤总氮、总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均高于CF处理,土壤容重低于CF处理,其中NMOSF处理土壤总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达15.7%、176.6%、19.8%,差异显著。但NMOSF、MOSF处理稻虾产量均显著低于CF处理,水稻分别减产19.0%、18.0%,克氏原螯虾分别减产55.8%、74.5%。克氏原螯虾成活率、产量与土壤改良基质施用后的田面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MOSF处理孕籽克氏原螯虾占比显著低于NMOSF处理。试验所用土壤改良基质对稻虾共作田土壤培肥有效,但等量替代30%化肥施用会造成稻虾减产,施用后田面水COD浓度升高和复合菌的存在是导致克氏原螯虾成活率及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土壤改良基质 稻虾共作 次生潜育化 复合菌剂 水稻产量 克氏原螯虾


瑞甘33秋露地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
《长江蔬菜 》 2023
摘要:瑞甘33是连云港市赣榆区近年从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的中熟秋甘蓝一代杂交新品种,结合江苏连云港地区土壤生态条件,围绕结球甘蓝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总结出瑞甘33机械化生产技术要点,为连云港市赣榆区甘蓝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和大螟的防效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明确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大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及适宜的施用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与电动喷雾器喷药2种施药方式,以四唑虫酰胺单剂、复配剂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50 m L/hm~2处理的杀虫效果优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 L/hm~2处理,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大螟的防控效果达96%以上,一次用药即可有效防控;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与人工电动喷雾方式施用,对2种害虫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防效均达到96%以上。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50 m L/hm~2可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在大面积防控时可以采用植保无人机飞防方式。
关键词: 水稻 稻纵卷叶螟 大螟 200 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 防效


替米考星体内抑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复制的效果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前期研究表明替米考星可在体外抑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的复制,为进一步了解替米考星在体内抑制PRRSV复制的效果,本研究选取健康仔猪为试验动物,使用添加替米考星的饲料和无添加的饲料分组饲养,仔猪饲喂7d后人工感染PRRSV高致病性毒株,对比分析饲喂替米考星对猪感染PRRSV后的临床表现、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病死率以及生长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替米考星可显著抑制PRRSV在猪体内的复制,减轻发病症状,降低20%的病死率,并提升仔猪的日增重.相关结果可为临床使用替米考星防控PRRSV感染提供参考.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联合分析鉴定杜梨耐盐相关转录因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不同杜梨株系根中响应盐胁迫信号的相关转录因子,分析盐胁迫下基因序列DNA甲基化变化与基因表达改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参与调控不同杜梨株系耐盐能力的转录因子成员。【方法】以杜梨耐盐株系和普通株系为试材,在苗期使用200 mmol·L-1 NaCl对90日龄组培生根苗进行水培处理,以Hoagland营养液为对照。利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钠离子含量;利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测序技术从表观遗传修饰和转录调控水平对盐胁迫下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用McrBC-PCR和qPCR对差异转录因子进行验证。【结果】外源NaCl处理24 h后,杜梨植株中钠离子含量显著增加,其中耐盐株系的增加幅度比普通株系小,为普通株系钠含量的73.1%,但根中积累的钠是普通株系含量的1.1倍;杜梨根中检测到69类共2 682个转录因子的表达,盐胁迫后243个转录因子在两个株系中都发生了差异表达,包括AP2/ERF(37个)、bHLH(19个)、bZIP(7个)、HD-Zip(10个)、MYB(30个)、NAC(18个)、WRKY(8个)和ZFP(23个)等家族成员;盐胁迫后,耐盐株系基因组中转录因子甲基化水平下降,而普通株系转录因子甲基化水平上升,其发生DNA差异甲基化区域主要在基因启动子位置,差异甲基化类型主要为mCHH,占mCG、mCHG、mCHH三种类型总和的93%以上。AP2/ERF、bHLH、DREB、GRAS、GT因子、HB Zip、MYB、NAC、Trihelix和Zinc finger ZFP家族的23个转录因子响应盐胁迫表达量上调而甲基化水平降低,可能参与调节钠在根中的吸收和积累。对部分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启动子区域分别进行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甲基化依赖型限制性内切酶PCR(McrBC-PCR),验证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结论】盐胁迫后在两个杜梨株系根中均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数目为243个,其中8个转录因子(PbERF2、PbGT3、PbZAT10.1、PbSCL33、PbDREB1、PbZAT10.2、PbERF53、PbNAC72)DNA序列的甲基化改变与基因转录水平变化呈负相关,研究结果为揭示转录因子参与不同杜梨株系耐盐能力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