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蘘荷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发病严重田块采集蘘荷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代表性致病菌株RH-1,对RH-1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构建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和TEF-1α系统发育树,鉴定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在温度(5、10、15、20、25、30、35℃)、pH(4、5、6、7、8、9、10)和光照时间(连续光照、连续黑暗、12 h光照/12 h黑暗、24 h光照/24 h黑暗)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RH-1,结果在 30℃、pH 9和连续光照下菌丝生长较快.分别用葡萄糖、α-乳糖和麦芽糖以及酵母膏、牛肉膏、(NH4)2SO4、NH4Cl、蛋白胨和NH2CH2COOH等量替代 Czapek 基础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发现菌丝生长的较适碳源为葡萄糖或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将RH-1分别接种于红蘘荷和绿蘘荷,发现绿蘘荷的抗病性强于红蘘荷的.

关键词: 蘘荷 病原菌 尖孢镰刀菌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分蘖数目遗传研究进展与展望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蘖数目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性状之一.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分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了解小麦分蘖数目的分子遗传机制有利于对小麦株型进行精准改良.本文从分蘖生长发育过程、分蘖数目遗传位点的挖掘以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小麦分蘖数目性状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小麦分蘖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数目 遗传位点 育种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玉米带状复种模式下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苏科玉1705’和‘江玉877’为试验材料,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基本一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倒折率、空杆率逐渐提高,茎粗、叶长、叶宽、叶片夹角和产量逐渐降低;在60000株/hm~2密度下‘苏科玉1705’和‘江玉877’产量最高分别为:6299、5431 kg/hm~2,且倒伏、倒折、空杆率最低;在67500、75000株/hm~2密度下,2个品种倒伏、倒折率提高,生产风险加大。品种间比较,相同种植密度下‘苏科玉1705’的叶宽、叶面积、叶片夹角、倒折率、秃尖长较低,穗长和粒重较高,产量显著高于‘江玉877’。综上,在江苏沿海地区,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苏科玉1705’和‘江玉877’在6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可实现高产。

关键词: 带状复合种植 密度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9亚型禽流感广谱亚单位疫苗抗原设计及其免疫效力

江苏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变异快、传染性强,由病毒流行株制备而成的灭活疫苗达不到完全保护的效果,导致H9N2 亚型禽流感时有发生.为研发具有广谱保护性的H9 亚型禽流感疫苗,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对H9 亚型AIV H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设计获得HA基因序列.将HA基因构建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HA蛋白血凝效价为1×212,与不同分支H9 亚型AI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交叉反应活性.将重组蛋白制备成疫苗(rHA疫苗)免疫 10 日龄雏鸡,免疫后 28d将不同亚分支的H9 亚型AIV流行毒株 115 和YZ株分别以1×106 EID50(半数鸡胚感染量)感染试验鸡,rHA疫苗组交叉保护效力明显优于商品苗组.本研究结果表明H9 亚型禽流感广谱型亚单位疫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防控H9 AIV感染.

关键词: H9亚型禽流感 HA基因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广谱亚单位疫苗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舌和人工感官评价的菜用大豆食用品质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苏省不同城市6种特色菜用大豆为研究对象,定性定量分析了与食用品质相关的化学组成(糖组分、游离氨基酸),利用人工感官评价结合电子舌智能感官技术分析不同品种的味觉属性,以多元统计学方法探究其相关性及差异性。结果表明,蔗糖(75.32~108.56 mg/g)是菜用大豆中最主要的糖组分,通7-391-1的蔗糖含量最高。菜用大豆中共计检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范围720.02~838.82 mg/100 g,其中通7-391-1中15种氨基酸均检出且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838.82 mg/100 g。人工感官评价中,通7-391-1甜味值最高,为5.50,但苏豆18号的综合平均得分最高,为6.25。电子舌结果显示,苏豆18的鲜味响应值最高,为2 947.47,甜味响应值最高的品种是通7-391-1,为3 472.11。主成分分析显示,电子舌技术能很好地区分不同品种菜用大豆。电子舌鲜甜味与人工感官评价的鲜甜味关联度较高,呈极显著正相关,鲜味相关系数达0.926,甜味相关系数达0.983。本研究结果能充分了解地方特色菜用大豆品种的化学组成,同时为菜用大豆甜味和鲜味等味觉属性的智能化评判提供有效参考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菜用大豆 食用品质 化学组成 感官评价 电子舌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秧苗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传统育秧肥料后期供肥不足现象,通过2年的水稻育秧试验,探究不同用量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水稻育秧肥料养分释放的影响。试验于2019年设3个处理:CK(不添加DCD)、NI1(添加0.05%DCD)、NI2(添加0.1%DCD);2020年额外增加1个处理:NI3(添加0.2%DCD)。结果表明,与CK相比,NI1处理和NI2处理总体提高了水稻育秧后期(28~35 d)秧苗素质(株高、叶龄、叶长、茎基宽);而NI3处理水稻秧苗素质则和CK无显著差异。添加硝化抑制剂可以明显提高水稻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着育秧时间延长和硝化抑制剂用量增加,对SPAD值提升效果越明显。添加硝化抑制剂会减少水稻育秧前期(10 d)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但是会增加育秧后期(25~35 d)土壤NH+4-N含量,并在育秧结束时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因此,添加硝化抑制剂在水稻育秧后期能够明显增加土壤氮素残留,低用量硝化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水稻秧苗素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高用量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负面效果。

关键词: 水稻育秧 硝化抑制剂 秧苗素质 养分变化 双氰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过遗传转化Rfo获得青花菜Ogura CMS恢复系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将来自萝卜的胞质不育恢复基因Rfo导入到青花菜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主栽商业品种‘耐寒优秀’(命名为SFB45)中,获得Ogura CMS恢复系,打破Ogura CMS材料在生产上无法再利用的现状,为优异种质的创制和改良提供新途径。【方法】利用基因合成的方法克隆萝卜Rfo的CDS及其启动子序列,构建表达载体pRfo::Rfo。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侵染SFB45的具柄子叶和下胚轴,进行再生、抗性苗筛选和PCR鉴定获得阳性植株,开花期观察转基因植株的育性恢复情况;用亚历山大染液分析对照组及阳性株的花粉活力;分别提取对照组及阳性株<3 mm和>3 mm花蕾的RNA并反转录成单链cDNA,设计特异引物,利用RT-PCR分析Rfo及绒毡层和花粉壁发育相关基因在SFB45及对应的育性恢复材料花蕾中的表达差异。【结果】通过遗传转化共获得10个阳性株系,其中8个株系育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花粉活力为84.2%—90.4%。RT-PCR分析结果表明,育性恢复植株花蕾中Rfo表达,绒毡层发育关键调节因子DYT1和TDF1及花粉壁主要成分孢粉素合成所必需的基因ACOS5在育性恢复植株<3 mm花蕾中上调表达。绒毡层降解相关基因AMS、四分体胼胝质壁及花粉外壁发育所必需的基因CalS5和CYP703在育性恢复植株>3 mm花蕾中上调表达。分析阳性株系R-1、R-3和R-6自交及杂交后代发现转入的Rfo能稳定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结论】通过遗传转化Rfo获得了优良青花菜Ogura CMS商品种SFB45的育性恢复系,且Rfo的转入使绒毡层及花粉壁发育相关基因恢复正常表达。

关键词: 青花菜 遗传转化 Ogura CMS Rfo 绒毡层和花粉壁发育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奶牛受胎率的免疫抑制素技术研究初报

畜牧与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免疫抑制素结合同期发情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并形成基于抑制素免疫的奶牛繁殖新技术。本研究以不同剂量抑制素α亚基(inhibin α, INHα)抗原结合CIDR-同期发情(CIDR-ovsynch, CO)和双同期(double-ovsynch, DO)2种同期发情方案处理奶牛,同时设立对照组开展3个批次试验:(1) 1 mg抑制素抗原+DO(n=147);(2) 1 mg抑制素抗原+CO (n=252);(3)不同剂量(1 mg和1.5 mg)抑制素抗原+CO (n=104)。结果显示,免疫抑制素显著提高了CO奶牛的配种受胎率(对照组为38.4%,免疫组为52.1%),P<0.05,对DO奶牛的受胎率无显著影响(对照组为41.9%,免疫组为34.2%),P=0.19。对于CO的奶牛,妊娠奶牛的受胎数与免疫剂量显著性相关(P<0.05),1.5 mg免疫组受胎率71.1%,显著高于1 mg免疫组47.1%,P<0.05,1.5 mg组发生15.6%的双胎。上述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素可以显著提高CO奶牛配种受胎率;在奶牛生产中,可采用1 mg抑制素免疫与CO联用,达到有效提高奶牛配种受胎率同时避免双胎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 奶牛 免疫抑制素 受胎率 同期发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萝卜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形成新种质的研究与探讨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摘要:本研究以4种萝卜品种为父本,以甘蓝型油菜Y5A、Y4-2A为母本,配置8组杂交组合.结果发现,Y5A/春露的杂交种子数最多,杂交种子数有31个,结角率0.15%,亲和指数0.32.通过分子标记检测方法检测F1杂交种的真实性,试验通过对甘蓝型油菜、 萝卜及两者的杂交F1代种子进行萌发和试验培养,收集叶片提取基因组DNA.对亲本基因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组装基因组信息并搜索全基因组中的SSR位点,并设计合成这些特异性位点相对应的引物,利用亲本和杂交种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确定引物的特异性、 有效性,挑选出最合适的5对引物用于杂交种的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在结角率和亲和指数均较高的Y5A/春露杂交F1代中有5粒杂交种为真杂种.

关键词: 远缘杂交 甘蓝型油菜 萝卜 种质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水溶性佐剂CS-GTA-ML对H7N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中国兽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合成一种直接溶解在生理缓冲溶剂中、可注射的功能化修饰的壳聚糖衍生物作为兽用佐剂,用于替代铝盐佐剂。壳聚糖中的氨基与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中的环氧基团发生加成开环反应,偶联成CS-GTA中间体;再与4-(2-氯乙基)吗啉(ML)发生氮烷基化反应生成终产物CS-GTA-ML。产物通过FI-IR、~1H NMR、Zeta电位等表征手段检测其结构及重要成分的嫁接率;通过溶血试验、细胞活性计数(CCK-8)和组织病理分析(HE)方法评估了CS-GTA-ML的生物安全性,为注射剂型的使用提供了安全保障;配伍H7N9亚型流感灭活病毒,对雌性ICR小鼠和SPF鸡进行皮下免疫,测定对其血凝抑制(HI)效价,并通过流式分析仪初步探索脾淋巴细胞活化能力。结果显示,作为抗原递送系统,CS-GTA-ML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均可溶解,其中GTA和ML的嫁接率分别约为53%,15%,且带有15.8 mV的正电荷。当质量浓度在1 g/L以下时,体外脾细胞存活率在88%以上,且对机体重要组成器官无损伤;当质量浓度高达10 g/L时,体外红细胞溶血率仅0.5%左右,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单一的H7N9疫苗和ISA206+H7N9疫苗对比,CS-GTA-ML有显著的血凝抑制作用。通过相关细胞因子及流式细胞分析发现CS-GTA-ML倾向于CD4~+T细胞分化趋势,具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双重免疫效力。

关键词: 壳聚糖 吗啉环 水溶性 H7N9禽流感病毒 佐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