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牛蒡长管蚜红花种质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红花牛蒡长管蚜发生规律,并获得抗蚜种质和常用化学杀虫剂的药效,以167个红花种质作为试验材料,对红花牛蒡长管蚜发生规律、抗蚜能力、常用化学杀虫剂的药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花的整个生长季节都受到牛蒡长管蚜的危害,高峰期为盛花期到灌浆期。经鉴定,10份红花种质在盛花期表现出牛蒡长管蚜高抗,分别是新疆昌吉、新疆呼图壁、肯尼亚-xy017、印度-04、新疆伊犁-09、肯尼亚-xy016、新疆伊犁-06、新疆米泉、新疆伊犁-08和印度-02。药效试验表明复配药剂5[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1)]3 000倍液和复配药剂6[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1)]3 000倍液的牛蒡长管蚜防治效果均达到95%以上。本研究明确了牛蒡长管蚜发生规律,并筛选出抗牛蒡长管蚜红花种质和最佳化学杀虫剂,为红花牛蒡长管蚜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外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质中的囊泡,多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或在细胞外刺激等应激条件下都能产生外泌体,来自不同细胞类型的外泌体作用机制及功能有很大区别。外泌体可通过膜蛋白与靶细胞膜蛋白结合、膜蛋白碎片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膜与靶细胞膜直接融合等方式传递生物活性分子,从而参与机体免疫、细胞分化等过程。由于外泌体具有来源天然、穿越屏障能力好、生物相容性强等特点,在许多研究领域均受到广泛的关注。作者介绍了外泌体的形态特点、形成过程、作用机制、分离纯化、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应用;总结了近年来外泌体在畜禽研究中的应用。外泌体不仅可应用于动物遗传育种中,还可作为工具或载体来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化途径。该综述可为外泌体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TS序列对河南省山区部分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鉴定分析
《天津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了对收集的河南省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开展分类鉴定,应用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分析方法对收集于不同地区的51株野生食用菌菌株进行鉴定,基于NJ(Neighbour-Joining)法构建rDNA ITS1、ITS4序列的分子进化系统树,同时对相同属间各菌株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NCBI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51个菌株的核酸序列相似性在92.9%~100%,隶属于2个亚纲5目14科14属28种;遗传进化树分为3个分支,侧耳属(Pleurotus)的盖囊侧耳(Pleurotus cystidiosus)单独聚为一支,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哥伦比亚侧耳(Pleurotus columbines)、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和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聚为第二支,丝膜菌属(Cortinarius)、马勃属(Lycoperdon)、口蘑属(Tricholoma)、乳牛肝菌属(Suillus)、灵芝属(Ganoderma)、乳菇属(Lac-tarius)等聚为第三支,种间各自聚为小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侧耳属的25个菌株为6个差异菌株,丝膜菌属、马勃属、口蘑属、乳牛肝菌属、灵芝属、乳菇属等的18株菌株为14个差异菌株.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河南省野生资源分布奠定基础.
关键词: 野生食药用菌;鉴定分析;IT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风、微波及其联合干燥对花生营养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花生收获后因未及时干燥而造成的霉变损失,本试验以天府9号新鲜花生为试验材料,采用热风、微波、微波热风联合干燥3种技术对花生进行干燥,对比了3种干燥方式对花生营养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微波及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将花生干燥至安全含水率耗时分别为24、14和10 h。微波热风联合干燥花生的氨基酸、脂肪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热风、微波2种干燥方式(P<0.05),而酸价及过氧化值显著低于热风、微波2种干燥方式(P<0.05),且其色泽与花生自然果色最为接近,颜色均匀一致,红衣完整无皱缩脱落,风味较好。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机械化干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花生产地减损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选育及遗传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豫花37号是以高产、广适性品种海花1号为母本,以高油酸小果开选0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谱法选择,在分离世代综合运用近红外品质检测、异地生态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育种方法选育而成的珍珠豆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2012年和2013年参加河南省珍珠豆型优质花生区试,两年9个试验点荚果平均单产达到4583.55 kg/hm2,比对照远杂9102(普通油酸品种)增产2.68%;2014年参加河南省珍珠豆花生生产试验,6个试验点荚果平均单产5084.4 kg/hm2,比对照远杂9102增产10.84%;于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夏直播生育期116 d左右。本研究进一步对豫花37的遗传背景和控制油酸含量的两对主效基因的突变类型进行了分析,对后续高油酸品种选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
《农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药效,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药剂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100 g/15kg(种子)、对照药剂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使用剂量为50 g/15kg(种子)和空白对照(清水)于小麦播种前拌种处理;供试药剂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1.5 kg/hm2、对照药剂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使用剂量为0.75 kg/hm2和空白对照(清水)于小麦返青期叶面喷雾处理。[结果]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处理后,小麦苗期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和产量分别为28.78 cm、7.51 cm、3.52 g、0.44 g、1357.56 kg,与对照药剂4.8%苯醚·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处理组均有显著性提高。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处理后对小麦茎基腐病出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田间药效分别为72.73%、76.81%、77.24%,同一时期与对照药剂的田间防效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6%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茎基腐防效较好,同时具有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以及增加小麦产量的作用。该药剂无毒无污染,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小麦茎基腐病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推广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麻茎秆废弃物栽培平菇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有效提高天麻茎秆的再利用率,首次将贵州德江天麻地上茎秆部分作为食用菌栽培主料栽培平菇,选用4个试验配方和1个对照配方,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对利用天麻茎秆栽培平菇的可行性及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采用天麻茎秆作为主料栽培的平菇出菇情况稳定,杂菌污染情况少,生物转化率高。在4个试验配方下,每千克干天麻茎秆原料栽培产出1.77~1.79 kg新鲜平菇,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配方。从单位产量与营养成分指标比较来看, T1配方为优选配方。2) 4个试验配方和对照配方之间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极显著。具体来说,试验配方所得平菇总糖及蛋白质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8.40%和12.98 g/100 g,低于对照配方;天麻茎秆作为主料栽培的平菇中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34.04%)远高于棉籽壳作为主料栽培的平菇(24.23%)。天麻茎秆作为主料栽培的平菇(试验配方)中的钙、镁、磷的质量分数远高于棉籽壳做主料栽培的平菇中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达到126.21, 1 269.41和618.67 mg/kg。由此可见采用天麻茎秆作为平菇栽培主料完全可行;所得平菇营养价值丰富,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渠首1号采收成熟度及上部叶烘烤特性
《浙江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探索烤烟新品种渠首1号的采收标准和上部烟的烘烤特性,以云烟87正常采收标准为依据,采收下、中、上3个部位的烟叶并分别设置T-A、T-B和T-C3个成熟度处理,用小烤箱进行烘烤.对烤后烟叶外观、主要化学成分、香气成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渠首1号下部烟叶T-B时期采收品质较好,SPAD值在23左右;中部烟在T-A或者T-B时期采收,SPAD值在25左右;上部烟在T-B时期采收,SPAD值在19左右.上部T-C时期烟叶在烘烤过程中失水较快,在定色时应适当降低温度,确保稳定定色.本研究为烤烟的成熟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品种;采收标准;成熟度;烤后烟;烘烤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观赏芍药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芍药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观赏花卉。芍药属种质资源分布极其广泛,遗传性状变异丰富。利用属内丰富的种质资源进行组内和组间杂交育种是芍药新品种培育的主要途径。该研究简要介绍了用于芍药杂交育种的芍药属牡丹组和芍药组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重点归纳了利用芍药属的不同种源、不同品种群亲本开展芍药近缘和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杂交育种过程中种质资源利用、杂交障碍克服、繁育体系建立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星状病毒感染在河南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畜牧与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是引起当前雏鹅痛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其流行严重影响养鹅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研究鹅星状病毒在河南地区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从河南12个地市的养鹅场采集了36份雏鹅痛风样品,采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12个地市代表毒株的ORF1b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6份样品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12个地市代表毒株的ORF1b序列长度均为1 551 bp,各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99.9%,与河南地区的XX、AstV/HN01/Goose/0103/18、AstV/HB01/Goose/0123/19、AstV/AH01/Goose/0512/18等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5%,与国内其他地区的GD、AstV/SDPY/Goose/1116/17、AAstV/Goose/CHN/2017/SD01等代表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4%~99.7%;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2个地市代表毒株与河南及国内其他地区代表毒株,在进化关系上处于同一分支,属于禽星状病毒1群。本研究明确了河南地区鹅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情况,并为鹅痛风病的防治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 雏鹅痛风 河南地区 分子流行病学 同源性 系统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