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黑钙土水分来源及动态规律的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87

摘要: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的碳酸盐黑钙土是当地主要土类之一,经多年定点观测研究,可以看出碳酸盐黑钙土水分来源及其动态规律: 一、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封冻期0—20cm土层水分主要来源于9—10月份的降水。其它各层土壤含水量则与各时期的降水关系不明显。春季解冻期的土壤水则来源于上一年的土壤封冻水。 二、水分的年循分为四个时期:1.土壤融化增湿期;2.土壤干湿交替不稳定期;3.土壤水分趋于稳定聚湿期;4.土壤水分冻结稳定期。 三、水分的垂直剖面变化受大气、生物的影响大而且深。尤以0—20cm土层变化最剧烈,但直到2米也有变化。所以该土壤易发生干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方法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摘要:病毒病是我国大白菜生产的主要病害,其主要毒原是TuMV。抗病育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佳途径。但是,关于大白菜对TuMV的抗病性鉴定和后代筛选方法还未见系统报道。采自哈尔滨郊区的大白菜,经鉴别寄主、物理属性。抗血清和电镜鉴定为TuMV的一个分离物。常规磨擦接种。花盆、土壤和工具均按常规进行高温或高温高压消毒。试验是在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入国外大豆基因选育新品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87 北大核心

摘要: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主要来自中心亲本满仓金、紫花4号、元宝金和荆山朴及其衍生系.追溯黑龙江省的大豆品种祖系,来源于黄宝珠和克山白眉.笔者(1983)曾研究过黑龙江省大豆亲缘关系,认为目前大豆品种基因贫乏,亲本性状单一,再选出高水平品种的难度较大.鉴于地方品种间遗传差异不大,我省育种单位积极利用地理远缘基因型与本地品种杂交,已初见成效.1980-1985年以来,全省共审定推广了37个大豆新品种,其中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对干旱胁迫的抗性效应

大豆科学 1987

摘要:1984至1986年,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人工摸拟旱境的条件下,测定了盆栽植株的水势,叶肉细胞外渗电介质的电导率和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并与其所测得的产量及其产量因子结果相比较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受害程度存在着品种间差异,就对同一品种而言,对干旱的抗性效应也存在着生育时期间的差异。总的来说,大豆植株在旱境中水势大幅度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尽一致;由于其细胞质膜受损,透性增大,从而外渗电介质相对含量增大。回归相关测定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的叶肉细胞外渗电介质的相对含量,与其植株水势呈显著负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其外渗电介质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做为抗旱的直观指标——产量性状与其外渗电介质相对含量的变化相比较地分析,可以看出,在干旱条件下细胞质膜相对透性越大,品种对干旱表现越敏感,其过氧化物酶活性越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大豆育种及品质改良

世界农业 1987

摘要:黑龙江省赴美大豆品质改良技术考察团于1986年9月13日至28日先后访问了美国普渡大学、依阿华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依利诺斯大学农业部,农业部北方研究中心,依阿华、明苏尼达NK种子公司等12个单位,着重考察了美国大豆育种及品质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灰斑病菌越冬研究简报

大豆科学 1987

摘要:1982—1985年对大豆灰斑病菌在不同条件下越冬存活能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系将病粒、病叶、病茎、病荚置于不同条件下,翌年4—7月分四次取出,于24℃—26℃温箱保湿培养后镜检产生孢子情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种质有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摘要:作者自1976年开始进行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的抗源筛选。于1981年在国内首次筛选出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免疫或高抗的抗源种质龙抗SCN-781、龙抗SCN-792等。目前,我国筛选出的抗源以及Anand(1983)对美国搜集的9153份大豆资源筛选出的19份抗源,全部为小黑豆类型。其共同特点是种皮黑色、粒小、百粒重10克左右,生育期长,在黑龙江省不能正常成熟,农艺性状与优良品种相差太多太大,抗病性又与黑种皮连锁,故难以直接利用其培育出优良的抗病品种。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所进行的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育种工作是分两步走的,做到抗病性转育和优良性状逐步积累。第一步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新品系3—5—11

北方园艺 1987

摘要:采用白菜发育时期对单核至双核初期的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大量花粉植珠,为白菜单倍体育种提供了足够的试材,进而开展白菜单倍体育种,培育出抗病、丰产的有望新品系3—5—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霜霉病抗源筛选的研究

大豆科学 1987

摘要:大豆霜霉病是黑龙江省大豆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大豆因病减产约在6—15%。绥化农科所于1980—1985年采用病行诱发与人工接种方法对1300份材料进行了鉴定,共筛选出高抗材料319份,其中有一部分已作抗源应用于抗病育种工作,并从中选得70个有高度抗病力的新品系,绥78—5035(绥抗霉3号)就是一个高度抗病且抗性稳定的品系。经6年9个点次重复鉴定不发病,其它叶部病害也较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李子扦插育苗试验

园艺学报 1987

摘要:李子(Prunus Salicina)新品种——‘绥李3号’,自1985年以来,各地大量育苗。育砧苗的方法均采用播种‘小黄李’(中国李P.salicina Lindl.)和‘毛樱桃’(tomentosa Thunb.)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优点很多,但不能不注意到种子繁殖后代有变异的问题。尤其‘小黄李’逐渐被优质的栽培品种所取代,在李子园采集到的‘小黄李’种子,必然有一部分是与临近栽培品种自然杂交的,这部分种子播种后群体抗寒性难以保持一致。因此,在抗寒力差的砧木上嫁接的品种,就有因根系受冻而树势变弱的问题。实际观察,在10年生大面积李园中,确有这种现象。所以,探索无性繁殖李子砧木苗,以解决砧木抗寒性不尽一致的问题,很有意义。根据李子在生长季节产生大量根蘖和萌条的特点,利用冬季剪下的硬枝和夏季剪下的绿枝进行扦插育苗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