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蔬菜品种资源栽培区划研究报告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前言我所于1978—1986年进行了蔬菜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于1986年编印出版了《黑龙江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其中包括48个种类及变种,420份品种资源材料。为了使这些品种资源迅速转变为生产力,更好的为生产建设服务,在整理编印品种资源目录基础


长蠕孢—薪种—小麦长蠕孢(Bipolaristriticola)
《植物病理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报告寄生于小麦上一个长蠕孢新种—小麦长蠕孢(Bipolaris triticicola sp.nov.)。形态特征是:叶上病斑椭圆形,暗褐色,周围略有退绿;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基上菌落灰色,气生菌丝繁茂,边缘具明显轮纹,孢子产量少;分生孢子梗长度102.2—186.2×3.6—7.3


蓖麻地膜覆盖栽培试验总结
《作物杂志 》 1987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春旱和热量不足的问题,于1984~1985年开展了蓖麻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其结果如下: 覆膜增产显著 试验设覆膜分别宽70、50、30厘米3种,以不覆膜为对照。在嫩江农科所、平安基点和林甸进行。各点试验产量及产值结果表


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发生危害及研究现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黑龙江省目前除抚远、呼玛等5县未作调查外,其余各县、市均有大豆孢囊线虫病为害,而且仍有扩大蔓延趋势。根据为害程度,可将我省划分为三个为害区:1.西部重发生区。2.东部三江平原中等发生区。3.除上述两地区外均为轻发生区。 通过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研究,初步明确菜豆、赤小豆、各种野生、半野生大豆等是大豆孢囊线虫的主要寄主;它完成一个世代有效积温为330℃—350℃左右,一年发生三代;孢囊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为0—25厘米占99.4%;在盐碱土和砂质土危害较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孢囊平均每年降低22.4%,而种植大豆后孢囊平均增长236.6%左右;种植抗病品种孢囊仅增加5—6.6%,种免疫材料孢囊则降低18.5%。 初步分析我国有1、3、4号小种,黑龙江以3号小种为优势小种;1976年以来,已选出19份高抗抗源,并从1978年以来杂交转育出黄种皮、百粒重15克以上新抗源;药剂防治,目前主要采用8%呋喃丹颗粒剂。 建议今后大力开展抗病育种及病原致病性变异;播前查囊指导药剂防治与轮作及生物防治的研究。


无籽西瓜快速繁殖及稼接栽培研究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采用无籽西瓜胚培技术,增强无籽西瓜的繁殖系数,并通过嫁接栽培方法,提高了无籽西瓜的抗病性,从而获得抗病、高产品质优良的效果。克服了无籽西瓜栽培中的“三低”问题。我所于1985年接受省农科院下达的“无籽西瓜快速繁殖及嫁接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经两年的室内外试验研究,成功的获得组培植株,并通过嫁接栽培,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抗病效果。


模糊聚类分析在大白菜品质分类上应用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本文以8个大白菜品种(品系)为材料.根据大白菜15个主要品质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其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初步证明了此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是可以应用的。


大豆花叶病毒(SMV)感染大豆品种“Lee”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87
摘要:本文对大豆花叶病毒(SMV—H—16)感染大豆品种“Lee”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证实:用SMV—H—16感染美国大豆品种“Lee”表现症状极轻微,易恢复。其超微结构特征如下:(1)病毒粒体出现于圆柱状和风轮状内含体之后。(2)风轮状内含体从细胞质中逐渐向液泡区伸进。(3)首先在细胞质和液泡膜附近,发现病毒粒体.(4)靠近细胞核处出现一些类似环孔膜板状结构。(5)感染28天后叶片细胞里病毒粒体被束缚在束丝中,附着在液泡膜的内圆面和叶绿体上,此时,风轮状内含体消失。


秸秆直接还田对大豆生产的效应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本文通过秸秆还田对大豆生产效应的机理作了研究和分析,证明秸秆还田有利于大豆生产,可为豆田增加大量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为大豆提供养分和二氧化碳,因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大豆生育条件、促进大豆生育和增加大豆产量的一项有效栽培措施。


温室中γ-射线源微机过程控制系统
《农业网络信息 》 1987
摘要:我们所研制的γ射线温室装置已于1986年8月5日通过国家鉴定.本装置采用微型计算机技术进行自动监测与操作.运行表明: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均达到了总体技术要求,系统的可靠性较高,稳定性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