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谷子新品种—绥谷4号
《农业科技通讯 》 1988
摘要:绥谷4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所于1985年以龙谷22号为母本,吉农60A-33-1为父本杂交育成,经所内四年试验及黑龙江省三年区域试验一年生产试验于1988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推广。1985~1987年三年11点


垅作大豆田苗带施药防除杂草初报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前言 目前我省大豆单产较低,其中杂草危害是影响大豆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农村经济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大豆田化学除草发展很快。但目前药价偏高,造成使用成本偏高,是除草剂应用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在使用方法上,采用垅作田间小区苗带施药,减少三分之一用药量。三年试验结果证明,这种施药方法确是一种降低成本及扩大推广面积的有效途径。


稀土元素在甜菜上的应用效果
《中国稀土学报 》 1988
摘要:罗马尼亚农业化学家Hovoitj和保加利亚植物生理学家,在1964~1968年发现,钪和铈对甜菜生长及甜菜中干物质积累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证明了铈对甜菜具有增产和增糖作用。本研究以双丰五号甜菜为对象,研究稀土对甜菜的施用效果,并确定稀土化合物的施用技术。


SMV与TRSV混合感染大豆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用两种RNA病毒(SMV、TRSV)混合感染大豆“Lee”叶片。通过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连续观察,显示的主要病理特征是①SMV与TRSV粒体共栖于同一叶片细胞之中。②SMV和TRSV粒体量,分别多于同期单独感染寄主细胞的病毒粒体量,而TRSV粒体相对多于SMV粒体量。③经提纯SMV和TRSV产量高。负染后电镜所示:SMV粒体呈线状,长约750nm,直径约12nm、TRSV粒体呈多球形面体,直径约27nm。④病叶研磨液与已知SMV抗血清、TRSV抗血清作用均生成沉淀线,呈阳性反应。与BPMV抗血清作用呈阴性反应。


日本北海道的水稻育种
《世界农业 》 1988
摘要:育种方法的变迁 农民自发引种试种(1685—1909年) 北海道的水稻种植最早是1685年吉田吉右卫门在渡岛文月村开始试种,以后100多年间相继在上矶、江差、福岛、大野等地试种,由于缺少适于当地种植的品种以及种稻经验不足,种植2—3年后,相继都停止种植。以后又从本州北部引进早熟品种白发,在当地表现较好。可是由于1866年和1869年的欠收及水灾,渡岛以外地区的稻作全部


西瓜枯萎病的发生和防治途径
《北方园艺 》 1988
摘要:(一) 西瓜枯萎病,又叫割病和蔓萎焉病,瓜农通称倒秧病。西瓜枯萎病是国内外西瓜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年年发病,轻则减产,重则毁产,引起瓜农的担心和科学家的重视。日本西瓜生产,为抗病防病,研究出用瓠瓜等抗病砧木进行嫁接育苗栽培的途径获得优异效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的双列杂交图解分析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本文利用在主要农艺性状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六个大豆基因型间的双列杂交,对成熟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图解分析,并且利用这些性状的数据估算的阵列方差(V_r)和协方差(W_r)等统计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遗传解释。结果表明成熟期的6×6完全双列群体符合双列分析的所有假设,直线回归系数b=0.7597,与W_r+V_r值的相关密切(r=0.7086),可见早熟基因倾向显性。株高的遗传并不完全趋于显性,很可能存在向高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的因素。与株高的遗传动态相仿,主茎节数和百粒重的遗传并不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六个亲本在控制单株粒重的遗传中都存在上位性效应。维尔金带有较多的早熟性和单株粒重的显性基因;设交76—5184具有较多的控制株高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合丰22号控制主茎节数的显性基因较多。


谈黑龙江省蔬菜保护地生产
《北方园艺 》 1988
摘要:近几年来,世界蔬菜保护地生产面积急剧增长,已超过了15万公顷。其中玻璃温室面积约3万公顷,塑料大棚面积12万多公顷。集中分布在北纬35°以北的欧亚大陆上,亚洲日本的面积最大,为4.3万公顷,西欧的西班牙次之,为2.2万公顷,南朝鲜和意大利为1.3万公顷。北美洲增长速度较慢,仅2,900公顷。素有“温室园艺之国”美称的荷兰,人均占有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