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大豆新品种——合丰32号

农业科技通讯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合丰32号系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1979年以合交77-628为母本、维尔金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_1代又以合交77-628回交,经多代连续选择育成。1992年2月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

植物保护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是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大豆生产国都有报道。我国在1921年就有对此病的记载。目前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云南、广西等都有发生。以黑龙江省最普遍,损失严重。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照保鲜人参药理作用的研究

核农学报 1992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2kGy辐照保鲜人参提取液对小白鼠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辐照保鲜参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抗惊厥、抗利尿、抗疲劳效应。经统计分析,辐照保鲜人参与未处理鲜参的药理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人参 辐照保鲜 药理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大豆杂交结实率的新技术

大豆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在大豆杂交育种工作中,国内外采用较普遍的方法是人工去雄授粉。由于大豆花很小,一般花长只有6~7mm。因此,进行人工去雄授粉是一项很繁难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每年在大豆开花季节,育种机关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杂交工作,得到的杂交种子数却很少。据苏联农学博士阿柯洛夫(1980,1981),科洛特(1980),涅恰耶夫(1982)等的研究表明,杂交授粉后的花用邻近活叶片包扎的杂交结实率一般在25~30%。我们多年来也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概述了大豆的细胞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以及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细胞、组织培养尹光初等通过花药培养诱导出完整的花粉植株,并对离体花药的雄核发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大豆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受遗传型、发育状况、培养基、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低温预处理(3—5℃)5天左右有助于花粉的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大豆离体花药的愈伤组织大都起源于体细胞。用 PFP(对氟苯丙氨酸)或活性碳能抑制这些愈伤组织的产生,但几乎也抑制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种子异柠檬酸脱氢酶谱鉴别大豆杂种的探讨

中国油料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在大豆育种工作中,鉴别杂交后代的真伪对于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有实际意义。在大豆各种组织中存在着许多种类的同工酶,并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文应用平板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大豆种子异柠檬酸脱氢酶,比较亲本和杂种后代种子酶谱的异同,以鉴定真伪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K、Ven型小麦新型不育系在黑龙江的开发利用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1988~1991连续四年在黑龙江省对小麦K、Ven型不育系的回交转育,打破了黑龙江省春麦区只有“T”型胞质不育的局面.实现了新“三系”配套,开拓了小麦杂种优势“多胞质”利用的前景;经测恢表明:黑龙江春麦对新型不育系一般都有恢复能力,但品种间有差异,初测恢复度变化在52%~93%之间。说明K、Ven型新不育系具有恢复源广的特点。新“三系”的配套、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T型胞质不育系 Ven型胞质不育系 K型胞质不育系 保持系 恢复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胶状蛋白在糕点中的应用

大豆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大豆胶状蛋白含有铁、磷、钾等元素和食物纤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大豆胶状蛋白的制法:首先将选好的大豆进行脱皮,然后用NaHCO_3水溶液浸泡8~14小时左右,用热处理进行脱腥,使脂肪氧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素迅速钝化、失活,然后进行浆渣分离,经微料化处理,均质,即成胶状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F_7和F_8对大豆的增产效果

大豆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自1982年美国Keyser.H.H等发表了从中国材料分离得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一些突出特点如生长速度快、耐盐、pH范围广、具有一定的结瘤竞争性等进一步被证实。为了探索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田间共生效应,我们从1985年开始将中国农科院土肥所从辽宁野生大豆分离出的快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病晒烟新品种龙烟三号

作物品种资源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龙烟三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选育出的晒烟新品种。该品种系由[(辽多叶×金水白肋一号)×(穆棱护脖香×泉烟)]组合经花粉单倍体培育而成。1982年决选出牡单82-34-4,经所内两年产量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