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宝清县大豆亩产200公斤大面积开发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在1984—1985年于宝清县进行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的基础上,1986年在4.8×10~4亩上实现亩产209.4kg,其中1.8×10~4亩达到亩产225kg。这说明,在三江平原上实现大豆大面积高产是可能的。本文阐述了利用合丰25号品种,实现亩产200 kg的土壤、气候、栽培条件和相应的生态、生理、养分指标。


大豆幼胚培养经体细胞胚再生植株
《科学通报 》 1987
摘要:通过组织培养诱导大豆再生植株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曾有一些报道。均系经愈伤组织—器官分化—再生植株途径成苗。而烟草、小麦、水稻、三叶橡胶、石刁柏、胡萝卜等许多作物,已有报道经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再生植株的途径成株。


黑龙江省春小麦抗旱品种主要性状特点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7
摘要:黑龙江省干旱的自然特点是小麦生育前期干旱,生育后期多雨。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模拟黑龙江省干旱和半干旱的土壤水分特点,对不同类型的5个品种进行抗旱性特点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特性、是各种性状的综合表现。一般可用抗旱系数的大小表示抗旱性强弱,抗旱类型品种在干旱处理中,其地上部植株表现较高,分蘖力强且成穗率高。小穗着生稀,穗部结构,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千粒重、有效小穗数受干旱影响较轻。抗旱品种的地下部分在干旱处理下,表现为根系长,生育前期报数多、根较重、体积大。植株生长的动态,苗期地上部生长缓慢、地下部伸长快。据此,提出了品种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标志性状。


解决大白菜细胞质不育苗期黄化率研究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苗期黄化是影响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细胞质不育能否应用于杂种一代优势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证明,苗期黄化是能够通过多代回交、转育、选择出接近叶绿素正常含量的保持不育性状的细胞质不育系材料,并认为苗期黄化是受数量性状控制遗传的。


应用~(15)N示踪技术对大豆氮磷营养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1983—1985年我们应用同位素示踪方法,对大豆氮磷营养中的一些特点,土壤养分供应和根瘤固氮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三种氮源(肥料氮、土壤氮、根瘤固氮)之间和两种磷源(肥料磷和土壤磷)之间互相制约关系,同时还看出氮营养和磷营养之间的联因效果及氮肥发挥肥效的条件。即在磷肥,钾肥与马粪配合施用基础上,凡增施氮肥的都有增产效果。 大豆的氮素来源以根瘤固氮为主,其次是土壤氮,对所施化肥氮摄取量最少,而且随施氮肥量的增加以及随施肥时间的拖后,植株固氮量也有降低的趋势。 大豆在磷素吸收过程中,对肥料磷和土壤磷的吸收量随大豆的生育都有不断增加,但土壤磷素是大豆的主要磷源,各生育期吸收量都高于肥料磷。


寒地水稻品种耐寒性鉴定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87
摘要:经连续6年先后对820份材料的耐寒性鉴定研究,筛选出一批耐寒性强的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发芽试验温度越适宜,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越小,试验温度越低,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越大;适温发芽率掩盖着矛盾,而适温发芽势能反映出品种间生命力的本质差异,因而有重要应用价值;适温发芽势与早直播区低温下田间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可用此回归方程预测成苗率,科学计算播种量;试验还对水稻生育各阶段耐寒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大豆籽粒色氨酸測定(P—DMAB)法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目前,色氨酸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方法有离子交换色层法、二羟基乙酸法(乙醛酸法)、对二甲胺基苯甲醛(P-DMAB)酸解及碱解分光光度法、萤光法等。Milker(1967)将P-DMAB程序用于谷物饲料的常规分析,得到谷物中色氨酸回收牢为80%,


烤烟优质适产合理施肥技术
《土壤肥料 》 1987
摘要:为把黑龙江省建成商品烟主要产区之一,不断提高烟叶质量,除选用良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外,合理施肥技术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缺乏这方面的试验研究资料。为此,1984—1985年在勃利、绥化、鸡西、鸡东、望奎、依兰、宾县等县(市)进行了烤烟优质适产合理施肥技术的研究.经多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