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花菜在黑龙江省试种成功
《北方园艺 》 1987
摘要:青花菜是甘兰的一个变种,又名绿花菜,茎椰菜,学名为 Brassica oleracea V a ritalicapla-nch 英文名 Broccoli我所于1979年开始从日本、美国引种试种,经多年种植,表现适合我省生产。花球美观、风味鲜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萌发种子下胚轴超微结构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本文对萌发大豆(G.max)下胚轴细胞超微结构的发生发育动态进行了电镜连续系列观察。研究结果指出大豆下胚轴露出种皮后24小时内,含淀粉粒的原质体,初生线粒体和脂体,颗粒体均已出现。24—28小时内,淀粉粒集团倍增,脂体数目增多,线粒体结构趋于完整并出现许多分裂相,初生内质网开始形成,颗粒体消逝。48—72小时内,原质体所含的淀粉粒、淀粉粒集团以及脂体渐趋消逝;线粒体结构完整,密度增加且分裂增生频繁,与此同时可见到新生线粒体;随着内质网伸长,其外膜上结合的核糖体增加;此时,初生高尔基体已形成。72小时后,内质网配列并贯于胞质中;核糖体与高尔基体数目明显增多、体积增大。 研究结果还指出大豆线粒体的发生可能有三种途径:即预存的线粒体于原质体上修复或原质体演化,因此原质体为线粒体的前体;线粒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以分裂方式自我复制;随着组织和器官的建成线粒体不断地由质体形成。


不同有机肥料对风沙土有机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土壤通报 》 1987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作产物量的影响,在嫩江地区主要耕地低产土壤风沙土上进行了六年的微区定位试验.试验结果是施厩肥,翻肥压绿肥,施河泥土及麦秸还田处理与对照处理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标准;作物产量各处理比对照处理均表现增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料是提高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增加作物产量,培肥风沙土的有效措施.


干旱对大豆下胚轴细胞质膜形态及透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1987
摘要:在水分胁迫(干旱)条件下,大豆(Glycine max L.Merr.)下胚轴细胞各种质膜形态和膜透性均发生明显变化。电镜系列观察表明,当干旱程度达到临界胁迫强度时,原生质膜与胞壁分离,原生质膜内凹呈波浪形,进而原生质高度液泡化或成为空腔。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原生质解体,细胞核内、外膜压强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核膜崩溃,核质脱出。电镜系列观察还表明,短时间的干旱就会迫使线粒体由椭圆形变为亚铃形及线粒体膜破损。


Co~(60)r-射线辐照大豆种子的贮存效果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本试验采用C0~(60)γ-射线1.2万伦照射龙辐73-8955大豆(Glycine Max. (L.)Merr)稳定系的风干种子,于干燥器中贮存不同时间,以探明辐射的贮存效果。研究表明,贮存对M_1—M_3的某些性状的变化存在差异,M_1代的出苗率,出苗速度,处理间没出现差异。出苗后一周的苗高,存活率随贮存时间延长显著下降(P<0.01);不孕株率则随时间延长而上升(P<0.01)。M_2代,叶绿素总突变率起伏变化,于播前16天处理组形成最高值。贮存使籽粒变小,植株变高。M_3代,株高、籽粒大小仍因贮存表现出差异。早熟株出现率总趋势随贮存时间延长而下降,M_1代的辐射损伤和M_2—M_3遗传性状变化的差异,说明辐射贮存于M_1(生物学效应),也存在于M_2、M_3代(遗传效应)。不过M_3代的遗传性状差异不甚明显。


旋耕对改善土性和大豆增产效应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在我省南部黑土地区旱作条件下,玉米和谷茬种大豆轮作环节上,旋耕比翻耕更好的疏松了表土,并使下层保持紧实,这种“上虚下实”的耕层构造,使之干旱时期土壤保水较多和多雨时期贮水较多,相伴以土壤中有效氮、磷的增加。旋耕土壤水肥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大豆出苗和生长,植株经济利用水分,抗旱性增强,产量提高。旋耕的作业次数少,节约油料,成本降低和工效显著提高,因此,在我省旱作条件下,某些轮作环节上以旋耕代替翻耕不仅完全可行而且经济有效。通过中间试验明确了旋耕技术适应地区和推广范围,而在生产条件下示范试验,确定了进行旋耕之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渗透胁迫对大豆幼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1987
摘要:生长在PEG渗透势培养液中的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的生长、生理反应有相同的趋势。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质膜相对渗透增大,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变化的幅度因品种类型而异。游离脯氨酸胁迫指数与质膜的伤害率、日株高胁迫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地上生物重胁迫指数与地下生物重胁迫指数、日株高胁迫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各项生理形态性状对渗透胁迫敏感性的顺序为:形态反应,脯氮酸含量>日生长高度>质膜相对透性、鲜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