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抗灰斑病丰产大豆新品种——合丰29号
《作物品种资源 》 1988
摘要:合丰29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以钢201为母本,俄亥俄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是我国首次育成的高抗灰斑病大豆新品种,1987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抗灰斑1号、2号、3号、4号、5号生理小种,在接种条件下,叶部发病0级,在重病区也极难看到病斑,籽实病粒率在3%


~(60)Coγ射线辐射对鲜兔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88
摘要:本文叙述了γ射线对鲜兔肉品质的影响。试验测定了鲜兔肉辐照后各项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到60kGy的辐射剂量对鲜兔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氨基酸的含量无明显影响,没有改变兔肉食品的营养结构。辐照后兔肉的挥发性盐基氮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但未超过规定的鲜兔肉标准(小于15mg/100g).γ射线对鲜兔肉的蛋白质分解和脂肪的氧化有一定作用,但作用程度很小,并且在适宜的辐照剂量范围内不能引起兔肉的变质。10kGy以上辐射剂量处理的鲜兔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味”,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加重,但在低温下,“异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或消失。密封包装的鲜兔肉用10kGy剂量辐照后,在2±1℃条件下贮藏3个月以上仍属于次鲜兔肉等级。


聚乙二醇提高大豆萌发期抗低温冷害能力的研究
《中国油料 》 1988
摘要:大豆种子在人工模拟的低温冷害条件下萌发过程中,利用于PEG“引发”,可以减轻低温吸膨造成的伤害,提高出苗率、发芽指数、胚根鲜重、活力指数等.PEG“引发”贮藏年限较长的大豆种子,有缓解老化,提高种子活力的作用。


大豆育苗断根移植栽培试验简报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据日本阿部等人的报导,采用摘心、断根的方法处理大豆植株,创造了亩产大豆350公斤的产量,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项技术引入我省,结合我们的自然条件,如何使大豆获得高产,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豆育苗断根移植栽培的研究,现已取得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绿肥对黑土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
《土壤肥料 》 1988
摘要:绿肥能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调节土壤的肥力因素,从而可增加作物产量,然而由于某些条件不同,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却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中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探明绿肥对黑土有机质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我们于1979年以来就绿肥的压青数量、施用频度、绿肥品质及翻压时土壤环境条件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


高产大豆叶面积消长规律和光合势、净同化率与产量相关模型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本文根据1978—1983年大豆高产栽培材料,探讨了亩产200—250kg高产群体叶面积消长规律、光合势、净同化率与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光合势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达64.3%,而净同化率的贡献率仅占13.8%。用判别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由亩产200kg提高到250kg产量水平,在目前栽培条件下,主要靠生育中、后期的光合势,而改善净同化率条件创高产的难度较大。


大豆公顷产3750公斤的土壤环境及植株生长的分析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本研究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创造高产土壤环境,跟踪大豆群体动态发育,探索地下部养分平衡,水分动态及对地上部分群体植株的发育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顷产3750kg大豆的土壤有机质为2.623%,土壤养分全氮0.198%;水解氮5.404mg/100g土;全磷0.166%;速效磷7.058mg/100g土;速效钾8.598mg/100g土,土壤容重为1.0—1.1g/cm~3;土壤孔隙为56—60%。土壤水分含量在幼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分别为21%、23%、27—28%、28—30%和27—28%(田间最大持水量为34%)。研究认为在花荚期及鼓粒期土壤含水量低于24%应及对灌水。 绥农四号大豆品种公顷产3750kg的大豆群体生育动态植株日生长量(株高)由出苗(VE)到分枝期为0.64cm/日,分枝到初花期(R_1)为1.2cm/日,初花期至盛花期(R_2)为1.11cm/日,盛花期至结荚期(R_3—R_4)为1.33cm/日;叶面称指数(LAI)自出苗到盛花期不断增长,结荚期(R_3)最高达5.5左右,黄熟期(R_6—R_7)仍保持3.5—4.0;干物质积累苗期42.6g/m~2,分枝期104g/m~2,初花期149g/m~2,盛花期351g/m~2,结荚期709g/m~2,鼓粒期(R_2)916g/m~2,黄熟期1197g/m~2;公顷产3750kg大豆群体产量结构为790—888荚/m~2,1767.5—2072.7粒/m~2,粒重375.1g/m~2以上,百粒重18.9—22.4g。


大豆油脂脂肪酸改良与生化育种策略
《大豆科学 》 1988
摘要:大豆特异脂肪酸和磷脂对人类健康和进步的贡献日趋重大。因此,国内外植物生理学家和营养学家们密切合作正洞悉特异脂肪酸、磷脂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奥秘。 大豆育种家们在提高大豆油脂含量的同时,已注意到选育特异脂肪酸含量高的新品种。为迎接大豆油脂脂肪酸品质改良的挑战,以及为传统式或经验式育种家们提供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