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鲑科鱼类及其养殖状况
《水产学杂志 》 2010
摘要:本文介绍鲑科鱼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点、鲑科鱼类在世界渔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养殖产业技术发展现况。鲑科鱼类属典型的冷水性鱼类,高蛋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大、无肌间刺、易加工,是欧美人民的传统水产食品和重要养殖鱼类。鲑鱼是世界三大养殖鱼类之一,其养殖产量仅在鲤鱼和罗非鱼之后,海水鱼类养殖中,半数以上(54.3%)来自鲑鱼产量。2005年,世界鲑鱼产量280万吨,其中195万吨(69.6%)来自人工养殖。本文也简要叙述了我国鲑鱼养殖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鲑鳟鱼类遗传育种、养殖新品种开发、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繁殖期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我国鲑鳟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壳聚糖硫酸酯提高异育银鲫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异育银鲫连续7 d分别投喂添加壳聚糖硫酸酯0.1%、0.2%和0.4%的配合饲料,然后用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以检测壳聚糖硫酸酯对病原菌的抗感染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其中以壳聚糖硫酸酯添加量为0.2%试验组的免疫保护效果最明显,异育银鲫的成活率达到46.67%;添加量为0.1%和0.4%试验组的成活率分别为23.33%和30.0%,而攻毒对照组100%死亡。然后将添加0.2%壳聚糖硫酸酯的饲料用同样的方式投喂异育银鲫,检测其血清和肝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分析肝组织中各酶的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异育银鲫血清和肝组织中的ACP、AKP、LSZ和SOD活性均得到显著提高,且四种酶的活性均呈现随时间延长而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于第三天达到峰值,血清和肝组织中ACP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4.62%和26.58%、AKP提高了37.61%和25.88%、LSZ提高了13.42%和35.43%、SOD提高了18.59%和54.62%;试验组异育银鲫肝组织中ACP、AKP和LSZ的mRNA表达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并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72 h到达峰值,而SOD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综合以上结果,壳聚糖硫酸酯能够显著提高异育银鲫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增强抗嗜水气单胞菌的能力,表明壳聚糖硫酸酯可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鱼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关键词: 壳聚糖硫酸酯 嗜水气单胞菌 免疫保护率 非特异免疫因子 mRNA


山东半岛地区贝类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与病毒鉴定初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双壳贝类中诺如病毒污状况并对阳性株进行鉴定。方法应用常规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间在山东半岛沿海8个地区收集的186份双壳贝类样品进行了诺如病毒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并对阳性株核酸片段进行克隆、转化和序列分析,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经MEGA4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 186份样品中检出5份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67%,诺如病毒含量为大于102拷贝RNA,序列分析与遗传进化树显示5份诺如病毒阳性株均为GGII型NVs,与国内报道的GGII型毒株同源性达到98%以上。结论山东半岛地区贝类中含有的诺如病毒以GGII型为主,冬季检出率较高。


基于线粒体CO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第1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7.6%-54.1%,平均44.9%),第3密码子差别较小(41.6%-43.6%,平均42.7%)。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30种石首鱼科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种间为0.210,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倍;在分子系统树上,28个种(93.3%)可形成单系,18个属(94.7%)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与形态学分类不同的是,由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棘头梅童鱼(C.niveatus)的遗传距离(0.004)推断二者遗传变异尚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灰鳍彭纳石首鱼(Pennahia anea)与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的形态学特征相似性和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都提示二者可能为同种异名,而红牙(Otolithes ruber)印度洋和南海两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证明线粒体CO1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码对石首鱼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亦可用于探讨石首鱼科的属、种分类单元系统发育问题。


2008年夏季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6月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营养盐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靖海湾表层海水的DIN、PO4-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8.49和48.18μg/L,均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陆源径流输入是该水域的主要营养来源。重金属Cu、Pb、Zn、Cd、Hg、A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3、0.44、4.23、0.21、0.034、1.16μg/L,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N/P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16),P显得相对缺乏,表层海水营养水平基本属于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程度达到5级,表明该调查水域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根据污染分担率分析,PO4-P是该水域的首要污染物,同时Cu含量最接近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生物慢性安全浓度,这表明PO4-P和Cu是靖海湾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中的敏感因子,须引起重视。


冬季刺参养殖环境与肠道内细菌菌群的研究
《海洋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冬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养殖池塘环境(养殖水、底泥、附着基)及刺参肠道内的细菌菌群进行了分析。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测得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底泥、附着基和肠道细菌数量分别为0.75×102~1.4×104cfu/mL、8.7×104~8.1×105cfu/g、3.8×105~2.8×106cfu/g、7.1×105~1.5×107cfu/g;根据形态学差异从培养所得的细菌中筛选得到22株菌,用限制性内切酶Rsa I和Msp I对所分离菌株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这22株菌被分为8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OTU2与OTU3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种数的30%和20%;此外,作者对不同环境培养所得的优势度最高的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中优势菌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及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沉积物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附着基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肠道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splendidus)、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通过对冬季刺参池塘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和优势菌鉴定,为筛选低温益生菌和防治刺参疾病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 肠道菌群 ARDRA 分子鉴定 16S rDNA


我国渔港工程建设技术现状与展望
《渔业现代化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我国渔港现状及渔港工程技术发展状况;围绕我国渔港的发展目标,重点阐述渔港建设面临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黄海海州湾小黄鱼幼鱼的食性及其随体长的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7月和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体长20~110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体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个数百分比为99.50%。优势饵料有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小黄鱼幼鱼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体长的增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体长的增加,食物中虾类和鱼类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桡足类和糠虾类的比例则减少。饵料生境宽度在体长大于80mm后有明显的增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体长达到80mm时,出现了明显的食物转换现象。可以认为,小黄鱼幼鱼食性的转变与其体长密切相关。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5种喹酮类药物残留量
《分析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15种喹诺酮类药物(QNs)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方法。以氘代试剂为内标,样品经酸性乙腈萃取后,用正己烷脱脂,旋转蒸发浓缩,采用HPLC-MS/MS选择反应监测(SRM)正离子模式测定,内标法定量。可同时对水产品中的15种QNs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15种QNs的检出限(S/N=3)为1.0μg/kg,定量限(S/N=10)为2.0μg/kg;在10.0~200.0ng/mL时峰强度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66%~121%。该法简便快捷,分析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内标法 水产品 喹诺酮类药物 多残留同时测定


海南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致病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试验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检验、API20strep快速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引起2009年海南罗非鱼大规模死亡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2株分离菌均为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分离菌16S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存取号分别为GU363869和GU363870)与其它链球菌的16SrRNA基因同源性相似性在96.5%—100%之间,所测2株病原菌16SrR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100%。16S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2株病原菌均与无乳链球菌聚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类药物、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27种试验药物较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等11种试验药物不敏感,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