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华鲟和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0
摘要:首先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获得了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Georgi)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在此基础上使用木瓜蛋白酶水解对所获得的免疫球蛋白片段进行了酶解,并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了所获得的水解片段。结果显示,2种鲟鱼的免疫球蛋白均可被木瓜蛋白酶水解蛋白,通过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后均可得到两个完全分离的、均一的蛋白峰。SDS-PAGE检测两个水解片段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44KD和66KD,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66KD的片段可以在硝酸纤维素杂交膜上被各自的兔抗鲟IgM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44KD片段的检测结果为阴性。这表明,2种鲟科鱼类的木瓜蛋白酶水解特性相同,提示鲟科鱼类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及生化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家系F_1幼虫生长及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群体存在2种壳色个体,简称白贝和褐贝。本研究通过近交和杂交方法建立了褐贝(♀)×褐贝(♂)、白贝(♀)×褐贝(♂)、褐贝(♀)×白贝(♂)和白贝(♀)×白贝(♂)4个家系,分别用1F、2F、3F和4F代表,每家系设3个平行,共12个家系。对各家系的卵径、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生长性状等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各个家系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方程,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比较4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壳色家系间卵径大小、幼虫的孵化率、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4F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生长速率均高于1F、2F和3F,且差异显著(P<0.05),家系2F、3F和4F间幼虫期壳长和壳高日增长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家系1F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系数(0.6351~0.9772)和遗传距离(0.0231~0.4540)分析表明,1F和4F之间遗传相似性(0.6351)最低,遗传距离(0.4540)最远;不同家系间存在着遗传差异,1F和4F差异最大。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虾夷扇贝群体内白贝个体和褐贝个体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这种遗传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壳色家系在幼虫阶段生长性状上的不同。


一体式过滤净化机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装置综合了物理过滤和生物净化两种基本水处理功能,进行一体化集成与结构设计,并在循环水养殖状态下进行了试验。试验显示,本装置的TSS去除率为(58.5±17.8)%;养殖水体中:NH4+-N≤2mg/L,NO2--N≤0.5mg/L。经过两个月的养殖,鱼体生长良好,养殖密度从养殖初的27.22kg/m3,达到试验结束时的35.20kg/m3,均重增重率为34.6%,均重特定生长率为每天0.496%,成活率95.9%。结果表明,本装置同时具有较好的物理和生物净化功能,能较好地应用于高密度养殖系统中;其结构简单,工作时,能有效去除截留在过滤筛上的固体颗粒物,减少了反冲洗结构和反冲洗水量损失;间歇式的运行特点,其能耗较低。本装置精简了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降低了能耗,并取得了良好的水处理效果。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水处理 物理过滤 生物净化 一体机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选育家系的构建和培育技术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对大菱鲆大规模家系的构建与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选取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4个群体的大菱鲆进行定向交配,并对大菱鲆早期发育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级、二级、三级数量标准化培育。结果表明,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的初始成功率不高,1/3父系半同胞家系的初始构建成功率≤20%;由于家系成功初始构建的不同步性,拉长了家系的培育时间,对同一发育阶段家系早期培育的同步性较差,导致对处于同一发育阶段、但在不同时期培育的家系所进行的环境标准化效果不好,每次数量标准化时,存在部分全同胞家系间数量差异显著。基于早期阶段家系构建和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拟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为大规模建立大菱鲆家系提供参考。


小肽替代鱼粉对西伯利亚鲟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重(86.86±3.66)g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为对象,研究小肽替代鱼粉对西伯利亚鲟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西伯利亚鲟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试验设4个处理组,小肽替代鱼粉的水平分别为0%(G1)、25.0%(G2)、50.0%(G3)、75.0%(G4),养殖周期56 d。试验期间水温(20±1)℃,溶氧>8.0 mg/L。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小肽替代鱼粉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对鱼体初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血糖、碱性磷酸酶、补体C3、补体C4、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饲料中用小肽替代25.0%~75.0%鱼粉后对西伯利亚鲟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凡纳滨对虾海水高位池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变化与营养状况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汕尾红海湾对虾海水高位池高密度养殖基地对养殖全程池塘水体进行周期性连续采样测试。结果显示,养殖过程水温、盐度和溶解氧波动较大,pH值从8.95~9.37下降至7.21~7.27,透明度从38~78 cm下降至20 cm;COD在养殖前中期即达到较高的水平,在10 mg.L-1左右波动;氨氮和亚硝氮在养殖中期积累增加,养殖后期急剧上升。养殖水体营养状况经历了贫营养-磷限制中度营养-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的变化,活性磷酸盐先于无机氮在养殖中期积累增加,但无机氮在养殖后期积累更加快速。结果表明,水质因子的波动和水体营养的不平衡明显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养殖过程要加强环境营养调控和微生物调控手段,养殖前期适当提高水体营养水平,养殖中后期强化代谢产物降解转化,减轻富营养化程度,同时要密切监控和及时调控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氮的变化,营造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水环境。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高密度养殖 水体理化因子 水体营养状况


增殖放流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各种水域如何选择和确定放流物种,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另外,放流种苗的数量、放流时间以及放流后的效果评价也对增殖放流和资源恢复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内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少,很多增殖放流工作带有盲目性。本研究对增殖放流技术的内容、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增殖放流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我国渔业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同种罗非鱼(Tilapia)不同地区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选用36对微卫星引物对罗非鱼原始群体和引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原始群体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保种的奥利亚罗非鱼("夏奥1号",ZA)、埃及尼罗罗非鱼("99品系",ZN),引种群体为广西水产研究所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培育的奥利亚罗非鱼群体(GA)和埃及尼罗罗非鱼群体(GN)。结果显示19对引物具备多态性,比率为52.8%,ZA与GA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10、0.15、0.12,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867,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0379、6.3408;而ZN与GN两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7、0.49、0.43,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696,平均近交系数(FST)与基因流(Nm)分别为0.1146、1.9309。分析结果表明:(1)两个奥利亚群体中ZA与GA遗传多样性小,群体间遗传距离小,相似度较高,选育出的奥利亚群体遗传结构相对稳定;(2)两个尼罗群体中ZN与GN遗传多样性适中,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相似度低,ZN与GN两个埃及尼罗群体具备进一步选育出新品系的潜力;(3)基因座UNH896、UNH995、UNH999可应用为鉴别奥利亚群体与埃及尼罗群体的特异性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