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培养基及培养时间对不同蜜柚品种花粉萌发的影响
《东南园艺 》 2020
摘要:以琯溪蜜柚、黄金蜜柚、红肉蜜柚为试材,开展了不同蜜柚品种花粉离体培养试验,探讨培养基以及培养时间对蜜柚花粉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琯溪蜜柚和红肉蜜柚花粉在15%蔗糖+0.1%硼酸+1%琼脂的培养基条件下发芽率最高,花粉管最长,而黄金蜜柚最佳的培养基则是10%蔗糖+0.1%硼酸+1%琼脂.同时,培养时间为1~3 h的发芽率和花粉管增长最快,3h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因此,离体培养3h即可进行观察.探讨培养基及培养时间对花粉萌发的影响,对了解蜜柚不同品种尤其新品种花粉活力有重要意义,也为柚类进行杂交育种提供参考.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的实证分析
《台湾农业探索 》 2020
摘要:[目的/意义]基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综合评价与深入分析其辐射带动能力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有助于提升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方法/过程]从合作社带动社员的情况、带动非社员及其他合作社的情况、经营情况、社会形象4个方面,综合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关键因素,综合评价被调查各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对各合作社归纳分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3家合作社中,辐射带动能力综合评价非常好的合作社比例较少,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加强合作社在专业技能、资讯辐射方面的作用,发挥带动效应;强化与社员的业务联系,实现有效增收致富;引导合作社产业延伸,推动三产融合;完善质量监测,重视品牌战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多元开拓销售渠道.
关键词: 福建省 农民专业合作社 辐射带动能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苦瓜枯萎病原菌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momodicae)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为有效防控该病害,对其病原菌进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为研究病原菌在苦瓜植株体内的侵染特性提供可视化跟踪检测手段.[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对苦瓜枯萎病原菌强致病性野生型菌株FJAT-3018进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通过对转化子的菌落形态观察、生长速率和致病性测定,筛选出遗传稳定的转化子.[结果]野生型菌株FJAT-3018的转化效率约为14.5个转化子/106个孢子.经10次继代培养,筛选获得的转化子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致病性方面与野生型菌株FJAT-3018无明显差异,gfp基因在转化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中均能强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跟踪发现,转化子能够在苦瓜植株根部和茎部侵染与定殖.[结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苦瓜野生型菌株FJAT-3018中,其转化子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且致病力不受影响.


饲粮中不同青贮笋壳替代比例对肉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青贮笋壳在肉羊中的利用效率,本研究测定分析了青贮笋壳的常规营养成分,并开展了其在湖羊、努比亚山羊和福清山羊3个肉羊品种上的体内消化代谢试验.试验采用两因素3*4随机区组设计,3个品种肉羊(湖羊、努比亚山羊和福清山羊)分别选取体况良好的7月龄左右生长期羯羊12只,体重分别为(22.18±1.13) kg、(30.32±1.17) kg和(17.09±0.91) kg;将每个品种的12只肉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基础饲粮(AC)以及以20%(A20)、40%(A40)或60%(A60)青贮笋壳替代基础饲粮的试验饲粮,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全收粪、尿法测定饲粮中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总能(GE)、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分析不同青贮笋壳替代比例对3个品种肉羊氮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并根据替代法原理计算不同青贮笋壳替代比例饲粮中青贮笋壳相应营养物质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和有效能值.结果表明:1)青贮笋壳(DM基础)的GE、CP、粗脂肪(EE)、NDF、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钙(Ca)和磷(P)含量分别为16.99 MJ/kg、9.89%、11.00 g/kg、64.07%、36.01%、5.44%、6.10%、12.30 mg/kg和0.14%,在不同品种肉羊中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估测值分别为6.01~9.33 MJ/kg和4.93~7.65 MJ/kg.2)肉羊品种对饲粮中DM、OM、GE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以及粪氮、沉积氮、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价值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青贮笋壳替代比例对饲粮中DM、OM、CP、GE、NDF和ADF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随着饲粮中青贮笋壳替代比例的增加,湖羊对饲粮中蛋白质成分的消化利用以及努比亚山羊和福清山羊对饲粮中以NDF为主的能量物质和蛋白质成分的消化利用降低;青贮笋壳替代比例不超过40%的条件下,努比亚山羊对饲粮中的CP利用效率最优,其次为湖羊.3)肉羊品种、青贮笋壳替代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贮笋壳中DM、OM、CP、GE、NDF和ADF的全肠道表观消化率和估测的DE和ME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青贮笋壳具有CP含量较高、NDF含量适中、ADF和ADL含量低的特点,是肉羊营养价值较高的植物性非常规饲料资源;不同肉羊品种对青贮笋壳的利用率存在差异,在不同品种肉羊生产中利用时,需要优化饲粮配比,提高利用效率.


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固氮微生物作为土壤中重要的功能微生物群之一,其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以林地(WD,对照)、幼龄茶园(YT)、成龄茶园(AT)及高海拔茶园(WD)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4种样地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固氮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幼龄茶园固氮菌Alpha多样性有所降低,其中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林地、成龄茶园和高海拔茶园之间固氮菌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从4类样地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固氮菌27个门49个纲93个目169个科337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是各样地土壤固氮菌的绝对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分别为88.54%-90.17%和21.25%-61.57%.结合Venn图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可看出,植茶年限明显影响土壤固氮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林地和幼龄茶园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近,林地和成龄茶园固氮微生物落结构群落结构相似性较远.LEfSe分析表明,幼龄茶园土壤中差异物种数量最低,高海拔茶园土壤中差异物种数量最多.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磷是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但土壤性质对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度较低(分别仅为22.9%和42.0%).本研究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幼龄茶园固氮菌多样性明显降低,而成龄茶园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得以恢复,但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涵盖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并不能完全解释固氮微生物群落的变异,还需结合更多因素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林地开垦 高通量测序 固氮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影响因子


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生物炭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多功能的土壤调理剂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还缺乏了解.研究施用生物炭5年后对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生物炭在酸化土壤改良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茶园生物炭田间试验在福建安溪县进行,茶园种植年限超过7年,茶树品种为铁观音,土壤为黄壤.试验设生物炭施用量0、2.5、5、10、20和40 t/hm2共6个水平,一次施入土壤,5年后调查了茶园土壤pH、电导率(E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施用生物炭5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个单位,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EC值降低了1.85%~47.77%,其中施用10~40 t/hm2生物炭处理的pH值均显著高于0~5t/hm2处理.施用生物炭5年对土壤性质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细菌群落结构,细菌群落Chao指数、ACE指数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得趋势,Shannon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生物炭促进了适宜酸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的节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黄色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的增加,降低了嗜酸性细菌如酸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施用0~10 t/hm2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受pH、EC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施用20~40 t/hm2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其中硝化螺旋菌属、α-变形菌门、酸杆菌属、康奈斯氏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EC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酸化茶园施用生物炭5年后,土壤pH、EC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且适宜酸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的细菌丰度增加,嗜酸性细菌丰度降低;其中施用0~10 t/hm2生物炭的处理土壤pH、EC是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施用20~40 t/hm2生物炭的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福建顺昌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及其效果评价
《东南园艺 》 2020
摘要:为评价以砍除病树和防治柑橘木虱的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的防控效果,以5点取样法对柑橘木虱田间自然种群进行监测,并开展了3年的HLB综防试验。结果表明:①春梢期和夏梢期,柑橘木虱虫口数量较低,秋梢期虫口数量最高为盛发期;若虫每年出现3个高峰期,发生期与柑橘梢期相吻合;②综防区果园株虫量均≤1.6头,有虫株率均≤1.5%,而对照区柑橘木虱虫口数量均较高,株虫量平均为10.4头,有虫株率平均为5.5%,说明本文采取的针对性防治木虱能有效地控制柑橘木虱的发生;③综防措施能有效地降低新病株率,平均相对防效高达95.53%~99.34%,说明砍除病树和针对性的防治木虱对柑橘黄龙病的蔓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柑橘木虱 综合防治 新病株率 相对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