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系特种稻新品种紫两优737的选育与应用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珍贵的紫黑米资源,加强特种稻种质资源创新,扩大紫黑米特种稻的种植面积,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方法]2014年春,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最新育成的种皮紫黑色、籼糯品质的两用核不育系紫392S与自育紫糯恢复系福恢737测交配组,育成两系特种稻新组合紫两优737,2014—2016年在福建、云南、江西和安徽等地进行品比试验,2017年、2018年参加云南省国有资本运营金鼎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组织的特殊用途紫米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8年、2019年参加福建省晚稻特种稻组区域试验.[结果]紫两优737在2014—2016年多地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均在7500.0 kg·hm-2以上.在2017年、2018年云南省特殊用途紫米组区域试验中,平均生育期161.3 d、株高97.0 cm、有效穗数286.5万穗·hm-2、穗长22.9 cm、每穗总粒数179.9粒、结实率72.1%、千粒重24.9 g、直链淀粉含量2.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7564.2 kg·hm-2和7569.3 kg·hm-2,分别比对照癸能紫米增产148.0%和156.2%;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964.7 kg·hm-2,比对照增癸能紫米增产169.2%.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9004号).在2018年、2019年福建省晚稻特种稻组区域试验中,平均生育期123.0 d、有效穗数244.5万穗·hm-2、株高108.4 cm、穗长23.7 cm、每穗总粒数172.4粒、结实率79.33%、千粒重24.7 g、直链淀粉含量2.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7475.6 kg·hm-2和7535.4 kg·hm-2,分别比对照宜优673减产4.39%和3.26%.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200067).[结论]紫两优737应用前景较好,具有综合农艺性状优、杂种优势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糙米种皮紫黑色、胚乳糯性、稻米品质优、食用口感好等特点,可在福建省和云南省海拔1450 m以下及相似生态区的杂交籼稻区域作特种稻品种种植.
关键词: 杂交稻 两系特种稻 紫米 糯稻 紫两优737 选育


福建铁皮石斛的组培快繁体系的研究
《福建热作科技 》 2020
摘要:以福建铁皮石斛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试验,开展种子萌发、原球茎增殖、分化和壮苗生根的适宜培养基配方试验研究,建立一套铁皮石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以MS0为培养基,种子萌芽快,萌芽率高;100天进行初代转接,诱导的原球茎多,分化形成的植株多,长势好。添加香蕉提取物有助于分化成苗,添加马铃薯提取物有助于原球茎增殖。BA0.5 mg·L-1+NAA0.5 mg·L-1+IBA0.1 mg·L-1+香蕉提取物100 g·L-1培养基是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


烘焙对福建水仙乌龙茶中糖氨Maillard反应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福建水仙乌龙茶在不同烘焙温度和时间下还原糖与氨基酸美拉德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烘焙温度的增加,反应程度逐步提高,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天冬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且相同温度下随烘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相同时间下随温度升高,含量下降.还原糖含量有高有低,呈不同变化趋势;蔗糖含量均低于对照,葡萄糖、果糖快速反应完全.反应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含量在低温(110、120℃)、中温(130℃)下随烘焙时间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趋势,在高温(140、150℃)下呈先升至最高点后下降趋势.
关键词: 烘焙 乌龙茶 美拉德反应 生化成分 5-羟甲基糠醛


不同品种紫薯抗氧化物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福建产区主栽紫薯抗氧化物质成分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对7个不同品种紫薯中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及花青素组分进行了分析,并测定其清除自由基活性.结果 表明:福宁紫3号紫薯中所含抗氧化活性成分如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和花青素的含量均为最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紫薯中含有的花青素单体主要为飞燕草色素、芍药色素和矢车菊色素,不同品种紫薯中花青素组成及含量表现出的一定的差异性.福宁紫3号紫薯表现出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0.5 mg· L-1紫薯鲜样提取液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ABTS清除率分别达到88.4%、49.1%、90.1%.相对于其他品种,福宁紫3号紫薯在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方面表现最佳.


福建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耦合发展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构建福建省乡村旅游u1、农村区域经济u2等2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耦合度模型进行计算,开展2015-2017年福建省9个地区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定量分析,通过区域的时空分析,讨论二者耦合协调度变化及所处阶段、发展趋势.结果表明,3年间,福州、厦门、莆田、龙岩等市的u1、u2,漳州、泉州、宁德等市的u1,三明市的u2均呈上升趋势,其余发生波动变化.福州、厦门、漳州、莆田、龙岩等5个地区的乡村旅游-农村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余地区波动上升,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耦合发展的地区空间差异为中部、南部、西部都经历了协调等级从低到高的变化,东部、北部则出现波动变化.截至2017年,各地区协调等级均得到提高,耦合发展都处于稳定阶段.福建省各地区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存在耦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逐渐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区域经济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时空差异 福建省


基于光温效应的温室小白菜生理指标动态模拟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温室环境下温度和光照与小白菜生理指标的动态关系,以期为小白菜生产的精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冠小白菜品种为试材开展营养液膜技术(Nutrient film technique,NFT)栽培,于2019年6—9月分3个时段进行试验,试验期间自动采集温室内温度和光照等数据,每2d进行1次生理指标测定.以建模试验数据计算光温效应(LTF)、辐热积(TEP)和积温(GDD),将其与同时期测定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温室小白菜生理指标动态模拟模型,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结果]试验期间的日平均气温为33.26~34.51℃,日光合有效辐射为8.18~13.64 mol/(m2·d).小白菜叶片主要生理指标基本上随生长期间LTF的增加而增加,但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后期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硝酸盐含量则呈现升高、降低、再升高的变化.LTF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TEP和GDD模型;该模型对小白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纤维素、蔗糖、淀粉、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硝酸盐含量及根系活力的预测结果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比后两者低,其各指标的RMSE为TEP和GDD模型的9.88%~49.91%和5.86%~93.42%,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LTF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R2均大于0.950,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匹配程度较好.[建议]光温效应法适用于对小白菜主要生理指标的模拟,模型对特定小白菜品种、特定影响因子、特定时间段、特定温室环境下的小白菜模拟效果较好,后期需要加强对多品种、多因素和多时空适用模型的系统性研究.


长期施肥对南方黄泥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泥田为南方广泛分布的一类中低产田,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基于南方黄泥田连续35年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置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NPK),3)化肥+牛粪(NPKM),4)化肥+稻秆还田(NPKS)4个处理,于试验的第35年分析水稻各生育期的植株养分与累积吸收利用.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均提高了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其中籽粒产量增幅61.1%~97.7%,以NPKM与NPKS处理最高,其籽粒产量分别较NPK处理提高22.7%和20.4%.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成熟期籽粒N、P、K吸收量分别增幅137.6%~206.2%、86.0%~172.4%和71.6%~142.5%,茎叶N、P、K吸收量分别增幅?98.4%~240.8%、145.7%~419.8%、94.4%~142.8%,且均以NPKM处理最高.施肥的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K含量分别较CK增幅21.0%~42.1%、34.0%~86.0%和40.9%~127.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有机质、碱解N及有效P含量以NPKM处理提升最为显著,速效K含量以NPKS处理提升最为明显.不论是籽粒、茎秆还是地上部植株,成熟期N、P、K养分吸收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N、P、K养分吸收量分别与相应的土壤碱解N、有效P及速效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施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利用与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NPKM与NPKS处理优于NPK,而NPKM与NPKS二者产量基本相当.土壤有机质是影响黄泥田水稻植株N、P、K养分吸收累积的关键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