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三种家禽血豆腐凝胶特性和滋味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家禽血液所制得的血豆腐之间的差异,以鸡血、鸭血和鹅血为样本,制成血豆腐后,对三种血豆腐的保水性、色差、氨基酸分析、滋味物质和微观结构等指标通过显著性差异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种血豆腐保水性强弱顺序为鸭血豆腐>鹅血豆腐>鸡血豆腐(P<0.05);质构分析发现鸡血豆腐比鹅血豆腐有更高的硬度、更好的弹性和咀嚼性(P<0.05),鸭血豆腐硬度、咀嚼性最高,口感最好。鸭血豆腐色泽鲜亮诱人、质构指标最优、肌苷酸含量较高,鹅血豆腐其次,鸡血豆腐综合品质最差;低场核磁结果显示,鸭血豆腐中的结合水更加稳定,不易流失,鹅血豆腐次之,鸡血豆腐中的弱结合水的结合性较低,更容易流失;电子舌结果表明,鸭血豆腐鲜味值更显著,鹅血豆腐咸味更明显,鸡血豆腐在酸味和鲜味丰富性较差;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鸭血豆腐具有均一的网络结构,能够更加有效地锁住水分。结果表明鸭血是制造血豆腐的最佳材料。以上研究可为家禽血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鸡血 鸭血 鹅血 血豆腐 凝胶特性 滋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黄素-甜菊苷复合物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超声辅助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叶黄素-甜菊苷复合物,同时考察其在贮藏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结果 表明,通过均匀试验设计优化了叶黄素-甜菊苷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为:叶黄素-甜菊苷质量比为1∶2,乙醇-水体积比为1∶1,超声功率150W,超声时间30min,超声温度30℃.贮藏过程中,叶黄素-甜菊苷复合物粉末中叶黄素降解符合分数转换模型,其中光照对降解速率常数影响较大.4℃环境水溶稳定性良好,而在37℃贮藏30d后,叶黄素含量急速下降,180d时复合物水溶液褪至无色,且出现少量沉淀.

关键词: 叶黄素;甜菊苷;复合物;贮藏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的有效成分与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枇杷种质资源丰富,枇杷各部位中均含有丰富的药用、食用物质,在枇杷生产管理中有大量枇杷叶片、枇杷核被丢弃,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为进一步充分开发利用枇杷中的有效成分,探索枇杷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机制,提高枇杷利用率并减少其受到的胁迫伤害,本文综述了枇杷中三萜、挥发油、黄酮类、糖苷、有机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分布部位等研究现状,及枇杷在温度、水分等其他非生物胁迫下的生理形态变化、耐受程度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建立完善枇杷中有效成分代谢合成机制体系、未来枇杷非生物胁迫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枇杷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程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枇杷 有效成分 抗性 非生物胁迫 耐受机制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丝瓜果肉褐变过程酚酸类物质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褐变是影响丝瓜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酚酸类物质代谢是导致褐变的主要原因.研究丝瓜褐变过程酚酸类物质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丝瓜褐变的生理机制,为丝瓜的贮藏和加工、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耐褐变丝瓜品种'2D-2'和易褐变丝瓜品种'35D-7'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鲜切后放置不同时间的褐变程度、总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并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的方法对沸水浴褐变前后的丝瓜果肉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鲜切褐变处理后,2个品种丝瓜果肉中的多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与'2D-2'相比,丝瓜品种'35D-7'的褐变程度较重,放置24 h后的总酚含量约为'2D-2'的3倍以上;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放置12h时最高,达174.23 U·g-1·min-1.通过代谢组学对易褐交丝瓜品种'35D-7'酶促褐变反应底物及褐变前后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分析,经检测共获得420种代谢物,其中229种为差异代谢物.经褐变处理后,140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显著下降,89种升高.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脯氨酸代谢和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的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代谢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供试样品丝瓜果肉中鉴定出的酚酸类物质中对香豆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松柏苷和龙胆酸.经褐变处理后,共有35种差异代谢物被鉴定为酚酸类代谢物.其中,松柏醛、3-氨基水杨酸和咖啡酸苯乙酯的含量下降最明显.相反地,紫丁香苷、2,5-二羟基苯甲酸0-己糖苷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显著提高,log2变化倍数达10以上.[结论]易褐变丝瓜品种'35D-7'果肉中的主要酚类物质为对香豆酸,参与丝瓜'35D-7'果肉褐变过程的主要酚酸类代谢物有松柏醛、紫丁香苷和异绿原酸A等.

关键词: 丝瓜;果肉;酶促褐变;代谢组;酚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美斑潜蝇的快速冷耐受及其生理生化效应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经快速冷耐受(Rapid cold hardening,RCH)处理后的基础耐寒性的变化,以探究南美斑潜蝇RCH的生理生化机制。【方法】根据初步筛选的胁迫温度和驯化时间的结果,将南美斑潜蝇蛹直接进行低温胁迫(Coldshock,CS)和先进行RCH驯化后再进行低温胁迫(RCH+CS)后,记录南美斑潜蝇蛹的羽化率;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驯化后和未驯化蛹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法(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及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处理模式下南美斑潜蝇的脂肪酸、糖类以及甘油的含量。【结果】经RCH驯化后再进行低温胁迫的南美斑潜蝇蛹的羽化率显著增加(由20.00%增至45.56%,F4, 10=10.37,P<0.05),但过冷却点(SCP)却没有明显变化(未驯化-19.90℃,驯化后-20.10℃,t=0.703,P>0.05);RCH驯化后南美斑潜蝇体内棕榈油酸含量增加(由5.96%增至19.26%,F3, 8=52.717,P<0.05),棕榈酸含量下降(由24.32%降至2.94%,F3, 8=65.456,P<0.05),总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比值升高(由2.17增至10.94,F3, 8=64.347,P<0.05);RCH驯化后南美斑潜蝇体内的海藻糖(由5.46μg/mg增至7.71μg/mg,F3, 8=9.912,P<0.05)和甘油的含量升高(由1.177μg/mg增至1.314μg/mg,F3, 8=6.428,P<0.05),而葡萄糖含量下降(由1.84μg/mg降至1.22μg/mg,F3, 8=191.298,P<0.05)。【结论】南美斑潜蝇RCH与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增加以及海藻糖、葡萄糖和甘油这3种抗冻物质均有关。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快速冷耐受 耐寒性 脂肪酸 抗冻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盐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荃9优1393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荃9优1393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荃香9A与自育强优恢复系盐恢1393配组育成的耐盐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荃9优1393;耐盐;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典型模式与实现路径

农业经济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农村宅基地制度为我国所特有的一项土地制度安排,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农村"三块地"改革的破题关键。本文选取江苏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典型案例,探讨在盘活途径、盈利模式、利益分配、带动农民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效。围绕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提出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放活权能、多元化盘活利用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探寻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路径,为经济发达地区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闲置 宅基地 盘活利用 有偿退出 权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木耳漆酶基因Aclac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玉木耳漆酶基因Aclac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漆酶基因在玉木耳子实体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Aclac基因的cDNA和D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将目的基因连接至pET-28a质粒上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clac,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结果】克隆获得的Aclac基因cDNA序列长度为1734 bp,编码577个氨基酸残基;Aclac基因DNA序列长度为2521 bp,含14个内含子。AcLAC蛋白理论分子量为64.75 k D,理论等电点为5.70,不稳定指数为34.01,无跨膜区域,存在1个信号肽,在4个铜离子结合区高度保守,且含有Cupredoxin超家族蛋白保守功能域。AcLAC蛋白与真菌的漆酶蛋白聚为一支,其中,AcLAC蛋白与木耳属真菌的漆酶蛋白亲缘关系最近。AcLAC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宿主中成功表达,分子量为67 kD。【结论】克隆获得的Aclac基因属于Cupredoxin超家族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异源表达,推测其与其他真菌漆酶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具有一致性,丰富了真菌漆酶资源。

关键词: 玉木耳 漆酶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期耐热性评价指标及防御技术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开展不同类型玉米在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评价,并探求高温胁迫防御技术。[方法]以10个淮北地区常用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玉米花期高温为主处理,玉米品种为副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筛选出耐热能力强的品种,并研究抗高温调理剂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耐热性的影响。[结果]玉米花期高温胁迫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结实率、秃尖长和气生根数。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耐热性综合评价及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百粒重、结实率、气生根数和穗上节长占株高比这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不同类型玉米花期耐热性的鉴定指标;并筛选出‘粤甜27’‘苏玉糯11号’‘粤甜710’和‘郑单309’4个高度耐热型品种。此外,抗高温调理剂能显著提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结实率和气生根数,降低秃尖长,显著增强玉米抗高温能力。抗高温调理剂使3种耐热型玉米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其中高度耐热型玉米穗位叶中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加46.3%、39.8%和37.2%;热敏感型玉米在高温胁迫下的花粉活力和结实率也显著提升,分别达26.7%和34.1%。[结论]选择耐热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以及喷施抗高温调理剂是应对高温胁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玉米 高温胁迫 耐热性评价 抗高温调理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和MAT1-2-8的特性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性生殖在真菌的生活史和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交配型基因是控制有性生殖的关键因子。前期研究发现稻曲病菌(Villosiclava virens)MAT1-2型菌株中包含MAT1-2-1和MAT1-2-8两个交配型基因,但是它们如何调控稻曲病菌有性生殖依然不清楚。本文研究了它们在不同侵染和生长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和编码的蛋白结构特性。研究表明MAT1-2-1在侵染不同阶段一直下调表达;而MAT1-2-8在侵染早期(5 dpi)上调表达,在侵染后期下调表达。与营养菌丝阶段比较,MAT1-2-1和MAT1-2-8在有性发育过程菌核形成、菌核萌发、子座原基形成和子座成熟4个阶段的表达量都是下降的,在菌核形成阶段表达量最低。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AT1-2-1和MAT1-2-8具有磷酸化位点,为非分泌蛋白,无明显的跨膜结构域。蛋白同源比对分析表明MAT1-2-1与香柱菌(Epichlo3 typhina)的MAT1-2-1同源性最高,而MAT1-2-8与绿僵菌(Metarhizium)的MBR08192蛋白同源性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MAT1-2-1和MAT1-2-8能够互作,并分别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基质中。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到MAT1-2-1的一些候选互作蛋白,如假定Ran交换因子Prp20/Pim1(KDB12229.1)、假定rRNA处理蛋白Ebp2(KDB12923.1)及组蛋白H1(KDB12711.1)等。因此,以上结果为研究稻曲病菌交配型基因MAT1-2-1和MAT1-2-8调控有性生殖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稻曲病菌 交配型基因 表达模式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互作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