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温胁迫下虹鳟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高温胁迫下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在细胞层面的代谢响应机制,本研究开展20℃(T20)和24℃(T24)的高温胁迫实验,以肝脏为靶器官,利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结合PCA、OPLS-DA等多变量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确定与差异代谢物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变化。结果显示, T20组共筛选出65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亚油酸代谢、半乳糖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鞘脂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17条代谢通路; T24组共筛选出80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亚油酸代谢、视黄醇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α-亚麻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甘油酯代谢等15条代谢通路。其中,脂质代谢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虹鳟肝脏发生氧化应激,短期内机体调动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加速清除活性氧,但持续的高温胁迫导致了脂质代谢紊乱,DHA和α-亚麻酸等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代谢物的减少,致使机体的免疫和抗氧化系统失衡,进而造成肝细胞受损。本研究可为后续针对特定代谢通路的耐高温靶向调控研究提供方向,同时为多视角探究虹鳟耐高温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远洋渔船电子监控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中国正加强远洋渔业的监督和规范管理,长期以来,观察员在远洋渔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低覆盖率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出现的电子监控(electronic monitoring,EM)成为其有效替代和辅助手段.通过分析国内外远洋渔船EM技术发展,闸明了远洋渔船运用EM的必要性.介绍了EM的组成、具体方法、目标种类及其在远洋渔船常用3种渔具的应用;论述了现今EM系统在远洋渔船的适用性及功能和EM的优缺点:EM技术在远洋渔船已有应用且具有一些观察员无法具备的优势,但缺乏针对各类远洋渔船和目标鱼种监控的高质量应用示范,且对渔业数据相关处理技术的研究精度与深度还不够.最后对EM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EM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具体建议,可为远洋渔船应用电子监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沙江下游沿岸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资源现状,探究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于2017—2018年对金沙江下游四级梯级水库区域干、支流共计16个位点的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3次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63属种,物种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占优势,占总分类单元数的66.7%。不同站点底栖动物分类单元在1~22之间,不同水库区域乌东德库区最高,溪洛渡库区最低,不同季节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底栖动物总密度均值为(201.6±306.1) ind/m~2,生物量(3.2±5.5) g/m~2,且在不同水库区域呈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表明,金沙江下游沿岸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底质、流速、海波和溶氧。总体来看,金沙江下游沿岸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节肢动物昆虫纲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为主,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区域其他河流。干流生境由于流速较高,生境底质单一,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均不高,但区间支流底栖动物资源丰富,对区域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维持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就金沙江下游水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建议:开展长期的水生生物监测和生态影响评估;保护河流沿岸带生境多样性;统筹干、支流保护,维持河流生态网络完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敏感环境变形控制材料研发及控制参数研究
《现代隧道技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敏感环境时引起的地层变形问题,以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盾构隧道工程为依托,分析了不同施工控制参数下建筑物的剩余变形能力,选取变形曲率作为基本控制参数,制定盾构穿越前的变形控制标准;从泥浆膨润土改性剂、壳体土体损失控制惰性浆液、同步注浆浆液三个方面开展地层变形控制材料研发及控制参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研发配置的膨润土改性剂配比为渗透剂∶分散剂∶稳定剂∶水=15∶0.1∶0.1∶84.8,最优掺量为20%;研发的惰性填充材料具有凝胶时间短、黏度高、抗冲刷性能好、抗沉陷效果好等优势;配置的专用塑化剂最优添加范围为0.4%~1.2%,壁后注浆浆液最优配比为:水胶比1.13、胶砂比0.21、膨水比0.23、粉灰比5.16、添胶比0.03。基于现场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变形控制材料的实用性,有效保障了武汉地铁8号线大直径泥水盾构长距离穿越棚户区建(构)筑物的沉降控制,其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直径泥水盾构 穿越 敏感环境 地层扰动 变形控制 惰性浆液 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淡水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国内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群体的遗传特征,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山东微山湖、江苏高邮湖、上海明珠湖、浙江淳安、安徽黄陂湖、湖北长湖、江西仙女湖、湖南耒水、贵州夜郎湖、广西千亩湖、广东榕江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杂合度(Ho)为0.434~0.674,期望杂合度(He)为0.772~0.90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756~0.885,这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遗传变异中有94.84%来自群体内,5.1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Fst=0.052).浙江淳安群体和江苏高邮湖遗传距离最远.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碳酸盐型盐碱池塘耐(嗜)碱微生物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盐碱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改善碳酸盐型盐碱水高pH和高碱度对水产养殖的制约,本研究从大庆连环湖地区的9口养殖池塘中随机采集水样(嫩江水水源)和底泥样,以高pH、低盐度为条件,定向筛选东北碳酸盐型盐碱池塘中的耐(嗜)碱菌株,通过16S rRNA基因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分类,获取耐(嗜)碱菌多样性信息;在碱性pH且低盐浓度下测定各菌株的繁殖情况,明确其耐碱上限;以葡萄糖为补充碳源,监测培养基pH随菌株繁殖的变化.本研究共分离得到细菌49株,分属于细菌域中2个门(Firmi-cutes、Proteobacteria)、9个属、24个种,其中多数菌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7株,占总菌株的29.17%)和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6株,占总菌株的25%),其余依次为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3株)、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各2株)、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以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各1株).所有菌株在低盐浓度下的pH耐受上限均介于9.0~10.0之间,均属于耐碱菌;在两个优势属菌株中共有3株表现出较强的pH调节能力.
关键词: 碳酸盐型盐碱池塘 耐(嗜)碱菌 16S rRNA基因序列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离岸距离的养殖海区对海带养殖性状及苗绳老化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不同离岸距离的养殖海区(由远到近分别为高区、中区、低区),研究不同海区环境对3个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品种/品系("寻山2号"、"寻山3号"和"205")的生长性状,如长度、宽度、厚度、鲜重和干重的影响,结合不同捻距(80.8、65.6、61.1、53.4和48.3 mm)的养殖苗绳,分析了影响海带脱苗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比研究了不同海区和苗绳捻距对养殖苗绳力学性能和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相同海带品种/品系,其长度、宽度和厚度性状在不同海区表现不同,海带"寻山2号"和海带"寻山3号"在高区具有更优良的经济性状.不同品种海带的鲜重和干重均呈现为在高区较大、中区次之、低区最低,但离岸养殖对不同品种鲜重与干重的提升作用不同.无论养殖前后,特制养殖苗绳的断裂强力均显著高于传统养殖苗绳(P<0.05),养殖使用1年后,特制养殖苗绳的强力保持率为93.8%,而传统养殖苗绳仅为63.6%.捻距为61.1 mm的苗绳脱苗率较低,捻距过大(80.8mm)或过小(≤53.4mm)的苗绳脱苗率均显著增大.高区养殖的苗绳分子链氧化更剧烈,老化程度更高.本研究表明,离岸式养殖对不同海带品种/品系产量均有提升作用,但不同品种对不同离岸距离,尤其是离岸深水区的适应性不同;通过控制苗绳捻距可有效降低海带脱苗率;离岸水域环境下进行海带养殖,选择耐老化、捻距为61.1 mm的特制苗绳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并降低脱苗率.本研究结果对推动我国离岸式海带养殖产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萍在观赏鱼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浮萍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漂浮水生植物,具有生长能力旺盛,富含赖氨酸与类胡萝卜素等优点.观赏鱼的营养需求全面,且需要着重于鱼体的健康与体色的增艳增色.本文归纳分析观赏鱼对于蛋白质营养需求、体色色素沉积影响因素,浮萍的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色素含量,对浮萍作为新型观赏鱼人工配合饲料原料进行展望,为浮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基础食源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3种亚生境中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贡献,明确长江口中国花鲈碳(δ13C)、氮(δ15N)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基础食源差异,于2019年5—10月,在光滩、植被区和潮沟3种亚生境进行插网调查采样并采集各类潜在基础食源,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中国花鲈基础食源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δ13C无显著差异(P>0.05);植被区与光滩亚生境和潮沟亚生境中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体长增大δ13C和δ15N值呈增加趋势;不同月份中国花鲈的δ13C和δ15N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月与其他月份(5、6、8、9、10月)的同位素值差异较大,其中δ13C值随月份递增逐渐增加,δ15N值7月骤减。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 Source)估算主要基础食源对中国花鲈的碳源贡献,结果显示3种亚生境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相似,悬浮颗粒物(Suspende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C4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碎屑是中国花鲈的主要碳源,其次为藻类,C3植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碎屑的碳源贡献最小。随体长增大POM的贡献率逐渐减小,互花米草的贡献率逐渐增大,随着生长中国花鲈基础食源由POM为主(>70%)转变为以POM (50%~66%)和互花米草(32%~47%)为主。7月各碳源对中国花鲈的贡献率较其他月份差异较大,主要是由POM的贡献率骤增和藻类的贡献率减少引起的,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受长江径流量影响。研究表明,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组成和贡献率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亚生境所摄食饵料生物可能存在差异;在生长过程中3种亚生境中国花鲈的基础食源均由POM为主转变为以POM和互花米草为主,原因可能是中国花鲈在生长过程中食性发生转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