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肥对'玉露香梨'不同时期根部和叶片中氮磷钾元素积累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为明确施肥对'玉露香梨'不同生长发育期N、P和K元素积累的影响效应,以10年生'玉露香梨'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氮磷钾肥配比进行试验.结果显示,N、P和K元素含量随梨树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氮肥可显著提升'玉露香梨'萌芽期根部和果实膨大期根部和叶片中N、P和K元素含量,抑制开花期根部N和P元素积累.钾肥可促进其萌芽期和坐果期根部K元素的积累,但萌芽期根部N和P元素、开花期根部K元素的积累被抑制.磷肥抑制其萌芽期根部P和N元素的积累,促进开花期P和N元素及果实膨大期N、P和K元素积累.研究表明,'玉露香梨'根部和叶片中N、P和K元素的积累受肥料组成和梨树生长周期的影响,施肥中应考虑多因素的交互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旱地小麦品种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9
摘要:以近年来北部和黄淮北片麦区在生产中主推的6个不同旱地高产小麦品种作为参试材料,对其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旱地高产小麦的生理生化机理,为北部旱地小麦育种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在降雨较为充足年份,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和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947),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和产量之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0.852),但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状与抗旱指数间无显著相关关系;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小麦品种长7080在花后15 d前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SPAD),长6990则是灌浆后期叶片衰老较慢,从花后20 d起,其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旗叶气孔导度(Gs)和光合速率(Pn)在灌浆不同时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品种间的差异主要在花后15~25 d,表明旱地小麦品种在降雨较为充足年份,旱地小麦品种在灌浆中期叶片有较高的气孔导度(Gs)和光合速率(Pn)是能够获得高产的关键生理因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过氧化物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19
摘要:为了完善同工酶标记鉴定马铃薯品种技术,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马铃薯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不同部位材料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同工酶胶片经染色后,芽和茎的同工酶酶谱清晰、分辨力高,并且不同品种马铃薯酶谱差异明显.总之,马铃薯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技术可用于马铃薯品种真实性鉴定和纯度检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发芽过程中植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农产品加工 》 2019
摘要:在荞麦加工中,植酸含量与其营养效价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荞麦发芽温度、发芽时间等发芽条件对荞麦中植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的发芽温度下,苦荞和甜荞经过7 d的发芽过程,植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苦荞中植酸含量在发芽后的5 d降至最低,为5.02 mg/g,比萌发初期(0 d)降低了63.38%;甜荞中植酸含量在发芽后的3 d降至最低,为6.28 mg/g,比萌发初期(0 d)降低了57.99%.分析发芽荞麦籽粒不同部位植酸含量变化规律表明,在发芽过程中荞麦全谷物粉、荞麦麸皮及芯粉的植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荞麦麸皮中植酸含量最高,发芽后的植酸降低幅度最大.
关键词: 苦荞 甜荞 颗粒结构 全谷物粉 麸皮 芯粉 植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互作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关键词: 黄淮旱地 冬小麦 农艺性状 出苗-成熟期总降水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苗前除草剂与土壤耕作方式对麦茬谷子杂草及苗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为有效防除麦茬谷田杂草,降低杂草对谷子的影响及人工除草成本,采用大田随机区组方法开展了苗前除草剂与土壤耕作方式对麦茬谷田杂草及苗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晋南麦茬谷田苗后15、15~30、30~45天其新生杂草数量分别占苗后45天新生杂草数量的64.77%、26.14%、9.09%;10%单嘧磺隆施药量2100 g/hm~2土壤封闭对苗后15、15~30天新生杂草数量及全生育期杂草生物产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10%单嘧磺隆施药量1500 g/hm~2、1800~2400 g/hm~2土壤封闭分别对谷子苗期生物学性状(株高、单株次生根等)有促进、抑制生长作用。可得出结论:10%单嘧磺隆施药量2100 g/hm~2对麦茬谷田土壤封闭具有显著的抑制杂草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原市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通过对太原市城郊菜地土壤和蔬菜样品中Pb,Cr,Hg和As含量的调查,研究了蔬菜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菜地土壤重金属Cr和As平均含量低于山西省背景值,而Hg和Pb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存在较为明显的积累现象,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相比,菜地土壤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根据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蔬菜中重金属进行评价时,白菜、生菜、结球甘蓝、油麦菜和空心菜等5种蔬菜处于安全水平,芹菜达到了警戒水平;成人和儿童摄食蔬菜产生的风险系数(HQ)和风险指数(HI)均小于1,表明当地成人和儿童摄食蔬菜尚处于安全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6个糜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山西晋中榆次设5个播期试验,研究了播期对糜子品种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当地播期B5(7月15日)糜子不能安全成熟。其余4个播期糜子均能正常成熟,且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生育期都缩短,各品种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蘖等形态特性及单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整体上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减小趋势。从产量来看,晋黍9号、汾黍6号适宜早播,在5月底播种,汾黍6号产量最高可达5 913.63kg/hm~2;伊糜5号、固糜21号、榆糜2号及保黍1号则宜晚播,6月初播种,榆糜2号产量最高可达6 306.96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