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常用渔药及水体pH对生物质炭填料系统硝化作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质炭膜架作为一种新型填料,具有较高的单位比表面积,利于硝化微生物群落的附着,污水净化能力较强,在未来人工湿地的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渔药的使用,是否会妨碍人工湿地中填料作用的充分发挥尚未明确.为研究外界因素对生物质炭膜架除污能力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不同pH(E1:6.5、E2:7.5和E3:8.5)和常用渔药(F1:氟苯尼考,6 mg/L;F2:土霉素,20 mg/L)处理组,研究生物质炭填料系统降氨氮效率及其附着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①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硝化螺旋菌门相对丰度均为最高.②E1、E2、E3组降氨氮速率分别为0.247、0.249、0.305 mg/(L·h),均低于对照组(pH=8.2)[0.323 mg/(L·h)];低pH条件下硝化螺旋菌的相对含量略有降低,而脱硫杆菌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③F1、F2组降氨氮速率一致,均为0.172 mg/(L·h),低于对照组[0.323 mg/(L·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硝化螺旋菌与脱硫杆菌相对含量无显著变化,推测氟苯尼考和土霉素抑制了菌的活性,致使氨氮降解速率下降.研究表明,弱碱性水体有助于提高生物质炭填料净化水质的能力,而氟苯尼考或土霉素的使用会影响生物膜上脱氮微生物的群落丰度和活力,并抑制降氨氮能力.因此,使用抗生素类渔药治疗时,应配合其他水质调节措施来控制养殖水体的氨氮含量,保证养殖对象安全,最大化发挥生物质填料的养殖尾水净化效果.

关键词: 生物质炭填料 pH值 渔药 微生物群落结构 人工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蛋白酶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免疫力及消化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低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中蛋白酶的适宜添加范围,在克氏原螯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0.2、0.4、0.8、1.6 g/kg蛋白酶,制作成6组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8.18±0.11)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在室内养殖桶中饲养8周.结果显示,随饲料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①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4 g/kg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分别在添加量为0.4和0.2 g/kg时达到最高值.经折线回归分析,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分别在蛋白酶添加量为0.16、0.24、0.23 g/kg时有最佳值.②腹部肌肉和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终趋于平稳,均在0.2 g/kg组有最大值.③肠道及肝胰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先增加后缓慢降低,均在0.2 g/kg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④血清总蛋白含量在0.4 g/kg组出现最大值;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均在0.4 g/kg时出现最小值;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0.2和0.4 g/kg时达到最大值;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丙二醛含量有最小值.⑤肝胰腺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当蛋白酶添加量为0.2 g/kg时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饲料蛋白酶添加量为0.16~0.40 g/kg时,可提高其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蛋白酶 生长性能 消化力 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沉积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洋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其沉积和埋藏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变化,其驱动力为有机质的降解,根据反应自由能大小,参与反应的氧化剂顺序为:O_2>NO_3~->Mn~(4+)>Fe~(3+)>SO_4(2-)。随着埋深增加,形成一系列氧化—还原化学带,并推动着海底沉积物中部分自生矿物的生成及C、N、S、Fe、Mn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一系列有机质降解反应会改变原生沉积物中保存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产生的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亚铁离子结合会形成方解石、文石、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硫酸盐还原产生的还原态硫最终与亚铁离子形成黄铁矿。此外,目前常用于氧化还原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有:1)Fe组分;2)C_(org)/P比值;3)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4)Mo、U同位素。围绕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中的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行为,评述了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降解反应机制,探讨了反应进程中发生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以及相伴生的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海洋沉积 早期成岩 有机质降解 自生矿物 同位素分馏 氧化还原重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宏条形码技术的南海亮眶灯鱼食性初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性研究是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础。以南海亮眶灯鱼(Diaphus splendidus)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胃含物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扩增,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亮眶灯鱼胃含物中共鉴定出饵料生物34种,隶属于5门7纲11目18科29属。亮眶灯鱼食物组成包括介形类、桡足类、端足类、鱼类、水母类、磷虾类、翼足类和多毛类。其中介形类、桡足类和端足类是其食物组成中的优势类群,这些优势类群与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还检测出形态学方法未鉴定到的水母这一食物类群。研究表明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南海亮眶灯鱼的食性分析,且比基于形态学的食性分析具有更高的鉴别潜力。

关键词: 灯笼鱼 亮眶灯鱼 食性 宏条形码 胃含物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评估外来观赏鱼在中国的入侵风险:以甲鲶科鱼类为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赏鱼贸易是引进外来鱼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缺乏风险评估和管理,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该研究以外来甲鲶科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摸清该科鱼类引种状况,利用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分析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31种外来甲鲶科鱼类在中国南北生态区的入侵风险.结果表明:常见甲鲶科鱼类共有103种,其中14种鱼类的原产地气候与我国气候相似.共有16种外来甲鲶科鱼类在南北生态区具有相同的入侵风险,其中5种为高风险(包括下口鲶属1种、翼甲鲶属4种),9种为中风险,2种为低风险.气候变化情景下,南部和北部生态区分别有11和5种鱼类由低风险转为中风险.在当前气候条件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别有6和11种外来鱼类在北部生态区为低风险,在南部生态区为中风险.说明外来甲鲶科观赏鱼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入侵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外来鱼类的入侵风险将增高.研究结果可为外来观赏物种入侵风险进行早期预警,为制定管理策略提供参考.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外来水产养殖,还是外来观赏鱼品种,在采取管理措施之前仍需要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确认其风险.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鱼类 风险评估 气候变化 观赏鱼贸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VpAHPND感染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特异性卵黄抗体抗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ssociated with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VpAHPND)感染的效果及其机制,防控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本实验以添加不同剂量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0、0.2%和0.5%)的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测定对虾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性和免疫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通过浸浴感染实验测定免疫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免疫28 d后,免疫组与未添加卵黄抗体制剂的对照组对虾在平均生长速率、特定生长速率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功能结果显示,免疫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0.2%免疫组对虾肝胰腺的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升高,抗菌肽(Crustin)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β-GBP-HDL)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浸浴感染实验结果显示,0.2%免疫组对虾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2%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3.77%。研究表明,口服卵黄抗体不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产生不良影响,0.2%的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通过提升凡纳滨对虾的PO、SOD、LZM活性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使用特异性卵黄抗体防控AHPND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卵黄抗体 生长性能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免疫应答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黄鳍金枪鱼的摄食生物学特性

南方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163°14'E—173°35'E,2°03'S—11°17'S)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进行了取样.对取样的919尾黄鳍金枪鱼叉长进行了组成和性比分析,对其中的551尾进行了摄食生物学研究,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个体叉长、渔获水深、月相等因素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本叉长范围介于87~163 cm,雌雄性比为1:1.32;2)空胃率占33.76%,在胃含物中,沙丁鱼属、鱿鱼和杂鱼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52.60%、35.34%和33.70%;3)方差分析表明,叉长和月相对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具有显著影响,而月份及水深对H'和J'的影响不显著;4)取样个体的摄食等级以0—2级为主,空胃率随着叉长的增加而增大,高摄食强度(2—4级)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拟合结果显示,生物因素(叉长和性别)、时空因素(月相的余弦和水深)对黄鳍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月相;水深;热带中西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牙鲆肠道和环境菌群结构对益生菌制剂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池塘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及环境菌群结构的调控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牙鲆肠道、养殖水体、饵料和池塘底泥的16S r D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不同样品中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在益生菌制剂调控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添加益生菌制剂后,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的菌群多样性升高,且池塘底泥的菌群多样性依然最高;而养殖水体的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并低于牙鲆肠道的。牙鲆肠道中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相对丰度先上升后下降;池塘养殖水体中NS3a_marine_group代表的菌属相对丰度先下降后上升;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变化最为明显,由最初的3.78%增加到33.64%。养殖牙鲆肠道、养殖水体和底泥中的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在益生菌制剂添加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在水产养殖中,不动杆菌属和弧菌属中的部分菌株通常被认为是重要病原菌。说明益生菌制剂的添加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鱼体肠道和环境(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的菌群结构。相似性分析发现,在饵料不变的条件下,牙鲆肠道菌群结构与底泥的更相近;且益生菌产品对池塘底泥和牙鲆肠道菌群的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池塘养殖过程中微生态制剂筛选和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肠道菌群 牙鲆 池塘养殖 益生菌制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代海洋捕捞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水产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捕捞事关国际粮食安全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海洋捕捞发展迅速,但依然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海洋底栖环境破坏、兼捕与抛弃、废弃渔具引起的幽灵捕捞和塑料污染、气候变化、区域发展不平横等系列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为缓解上述问题在海洋捕捞管理、技术创新、最佳实践探索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并提出了如下发展建议:(1)应进一步加强生态友好型渔具渔法、高效节能技术、废弃渔具回收利用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2)开展减少兼捕、降低底拖网对底栖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高效节能、减少废弃渔具流向海洋等方面最佳实践的探索;(3)加强激励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废弃渔具回收产业的政策扶持,完善海洋捕捞管理体系和废弃渔具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治理能力;(4)加强国家或地区间渔业合作,分享管理知识,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5)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探索研究.立足长远、多措并举,促进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捕捞 可持续发展 渔业管理体系 生态友好型 废弃渔具 气候变化 最佳实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及氧化损伤效应,将受精后6h内的斑马鱼胚胎暴露在浓度为0、2、20、200μg·L-1的灭多威溶液中,分别在24、48、72、96 h时测定斑马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暴露于灭多威后,SOD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CAT活性表现为先被诱导后抑制减弱的效应,其中20、200μg·L-1处理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GSH、GSSG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处理组斑马鱼胚胎体内MDA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灭多威对斑马鱼胚胎具氧化应激效应,造成鱼体内抗氧化防御因子活性水平及MDA含量发生改变,干扰抗氧化防御系统正常工作,具有氧化损伤效应.

关键词: 灭多威;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防御因子;氧化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