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海鲈鱼小片的品质改良工艺技术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鲈鱼因切小片后,存在不耐煮、容易散开、完整性差等品质问题而严重制约系列产品的开发,本研究通过单因素研究TG酶、明胶、蛋清粉及浸渍时间对鱼小片的品质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复合品质改良剂配方和工艺,开发一种适合海鲈鱼小片的品质改良工艺技术。结果表明:TG酶、明胶和蛋清粉均能提高海鲈鱼小片的耐煮性和完整性,最佳工艺:TG酶添加量3.90%、明胶添加量2.40%、蛋清粉添加量6.00%,浸渍温度为0~4℃,浸渍时间为5.50 h,处理后的海鲈鱼小片耐煮性好、完整度高、色泽洁白、弹性适中、香气浓郁,微观结构观察表明其能使鱼小片组织结构更加紧密。该研究解决了海鲈鱼切小片加工的“瓶颈”问题,为用海鲈鱼生产火锅类、简易社区菜肴等系列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条鰤幼鱼胃排空特征、消化酶活性及摄食调控基因表达
《水产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黄条鰤幼鱼摄食消化特性,构建最佳胃排空数学模型,确立最适摄食投喂间隔,实验检测了黄条鰤幼鱼[(63.96±5.63)g]胃排空过程中内容物质量、肝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变化,分析了垂体中摄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立方模型3种数学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结果显示,黄条鰤在摄食后瞬时胃内容物湿重呈阶段性降低,18 h后降为0,属于直线下降型胃排空类型.胃排空过程中,肝脏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又上升接着下降的"M"型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摄食后0~6 h显著上升,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在0~9 h显著上升.三种酶活性在9~12 h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在15~18 h显著上升,且在18 h活性达到最高;肠道中的淀粉酶在0~6 h显著上升,随后下降,9~12 h呈上升趋势,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则是在摄食后0~12 h显著上升,12 h活性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神经肽Y(npy)和食欲素(ore)mRNA表达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npy在摄食后12~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ore在9~15 h内表达水平显著上升,npy、ore二者mRNA表达水平均在摄食后15 h达到最高,随后显著下降.胃内容物残余百分比与胃排空时间、npy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npy mRNA的表达水平与胃排空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明确黄条鰤最佳摄食间隔,为工厂化养殖模式下黄条鰤投喂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养殖(鰤)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鰤)鱼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并比较分析了 3种(鰤)鱼[高体(鰤)(Seriola dumerili)、黄条(鰤)(Seriola lalandi)、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消化系统(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和肝脏)中5种消化相关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组织分布特点.结果显示,3种(蛳)鱼中5种消化相关酶主要分布在幽门盲囊、肝脏和肠道中.3种(鰤)鱼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无差异.幽门盲囊中胰蛋白酶活性:黄条(鰤)>高体(鰤)>五条(鰤)(p<0.05),高体(鰤)肝脏组织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种(鰤)鱼(P<0.05);胃、中肠、后肠组织中a-淀粉酶活性:五条(鰤)>黄条(鰤)>高体(鰤)(P<0.05),幽门盲囊、前肠组织中a-淀粉酶活性:黄条(鰤)>五条(鰤)>高体(鰤)(P<0.05);胃、幽门盲囊组织中脂肪酶活性:黄条(鰤)>五条(鰤)>高体(鰤)(P<0.05),前肠、后肠、肝脏中脂肪酶活性:五条(鰤)>黄条(鰤)>高体(鰤)(P<0.05);3种(鰤)鱼的酸、碱性磷酸酶活性组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黄条(鰤)幽门盲囊组织中酸、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P<0.05).研究表明,3种(鰤)鱼消化相关酶活性的组织分布特点基本一致,幽门盲囊是5种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除胰蛋白酶外,高体(鰤)其他4种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鰤)鱼,黄条(鰤)幽门盲囊和肠道的5种酶活性显著偏高.结果可为揭示(鰤)属鱼类的消化生理特性、研制适宜(鰤)属鱼类消化特点和种特异性生长的高效专用配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体(鰤) 黄条(鰤) 五条(鰤) 消化酶活力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抗氧化系统及氨氮代谢机制的影响,通过设置对照[(0.24±0.07)mg/L]、低浓度[(1.04±0.08)mg/L]、中浓度[(9.75±0.21)mg/L]和高浓度[(19.87±0.46) mg/L]氨氮胁迫方法对锦绣龙虾进行48 h急性实验,测定鳃与肝胰腺中抗氧化及氨氮代谢酶的活性,同时测定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锦绣龙虾鳃和肝胰腺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SOD)活力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12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胁迫48h时T-AOC、SOD活力则均被抑制;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48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草转氨酶(GOT)、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D)的酶活在氨氮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明其共同参与离子氨的代谢转运。肝胰腺中GDH、GOT基因表达量在12~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鳃组织中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会对锦绣龙虾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诱导;锦绣龙虾主要通过在肝胰腺GS、GDH等代谢相关酶的共同作用下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避免氨在体内过量积累。本研究结果可为锦绣龙虾氨解毒代谢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动物异亮氨酸营养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异亮氨酸是支链氨基酸中唯一的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水产动物异亮氨酸需要量、异亮氨酸与其他支链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异亮氨酸对水产动物营养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异亮氨酸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动物;异亮氨酸;需要量;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地区贝类的全氟辛酸健康风险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氟辛酸(PFOA)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半衰期长,对人体可能产生"三致"效应.贝类易蓄积水中的污染物,并伴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胶州湾地区人口密集,贝类摄食量较高.因此,本研究选取胶州湾地区较大的6个集贸市场,采集市面上消费量最大的5种可食用贝类,分别是螠蛏、牡蛎、扇贝、菲律宾蛤仔和紫贻贝.采用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 PFOA的蓄积量,其中菲律宾蛤仔(0.17~3.09 μg·kg-1)和扇贝(0.23~3.36μg·kg-1)中蓄积量较高.其余贝类样品中的PFOA蓄积量相差较小,牡蛎0.05~1.02 μg·kg-1,螠蛏0.19~0.67 μg·kg-1,紫贻贝0.01~0.14 μg·kg-1.进一步开展了胶州湾地区居民的贝类膳食调查问卷,基于调查数据和PFOA生物可给性的分析,进一步优化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健康风险评价公式(HR=EDI/RfD),计算得出胶州湾地区贝类产品中的PFOA健康风险值,其范围在10-3~10-5之间,HR均<1,表明胶州湾海域贝类中的PFOA风险值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个性和行为集:概念、测试和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行为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动物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动物个性研究.然而,?目前在个性的概念、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因而规范行为学研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以上目的,?文章对动物个性和行为集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归纳了动物个性和行为集研究的实验设计和目前最佳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这些标准的建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避免动物个性研究中常见的错误,?使个性研究的设计更加缜密、实验结果更加可靠,?从而推动行为生态学的蓬勃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将稻田和鱼塘有机结合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连续两年开展了稻田湿地循环利用池塘养殖尾水效果的研究,同时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比较了进出稻田湿地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51和0.74 m/d条件下,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NH+4-N、NO-2-N、TN、TP和CODMn的百分比去除率分别为2.94%—33.38%、12.60%—92.45%、16.06%—32.36%、23.34%—48.50%和15.37%—61.12%,稻田湿地出水DO含量显著提高.通过稻田湿地对池塘养殖尾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养殖池塘尾水中TN、TP和CODMn的排污系数相应降低0.71—3.03、0.27—0.31和4.19—8.81 kg/t.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揭示稻田湿地进出水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出水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在生产功能上,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循环塘养殖产量比对照塘提高22%以上,而且水稻平均产量达到9239 kg/hm2.由此表明,稻田-鱼塘两种具有互补功能的人工湿地耦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系统,该系统在渔农混作区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排污系数 池塘养殖 Biolog ECO 稻田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龙湖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主成分和通径分析
《湿地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0年12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龙湖,采集了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样本,对4个群组的大银鱼的11个形态性状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大、小种群分化后的大银鱼生长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之间都两两显著相关(p<0.05或p<0.01);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主要为增长因子和躯干因子,小群组雄性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第二主成分主要为增重因子和头部因子,小群组雌性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第二主成分主要为头部因子和增长因子,大群组雄性和雌性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的第二主成分都主要为头部因子;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保留的小群组雄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全长、体高、体宽和尾柄高,保留的小群组雌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头长、全长、体高和体宽,保留的大群组雄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躯干长、尾柄长、体高和体宽,保留的大群组雌性大银鱼的形态性状因子为体长、体高和体宽;除了小群组雄性大银鱼外,小群组雌性大银鱼、大群组雌性和雄性大银鱼的体宽和体高对其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都最大,表明大银鱼的体宽和体高是影响其体质量的关键形态性状因子.因此,在人工增殖选育大银鱼亲本时,应该重点关注大银鱼的体宽和体高.
关键词: 大银鱼;形态性状因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大龙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下南极磷虾干燥特性与主要营养物质变化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加工后南极磷虾干燥特性与主要营养物质变化,旨在为南极磷虾干燥特性与工艺研究提供参考.以冷冻南极磷虾(Antarctic krill)为原料,经解冻、蒸煮后分别采用恒温(65℃、75℃、85℃)、5℃和10℃梯度降温、5℃和10℃梯度升温5种方式干燥南极磷虾,以恒温干燥作为对比,分析后4种变温方式下南极磷虾水分含量、干燥时间、能耗与蛋白质、脂肪、虾青素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恒温干燥方式下,南极磷虾干燥时间、能耗、虾青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干燥时间、能耗在85℃时达到最低点,虾青素含量在65℃处于最高点,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75℃时达到最高点;变温干燥方式下,10℃梯度降温干燥时间、能耗最小,蛋白质、虾青素含量最高,5℃梯度降温脂肪含量最高;对比恒温与变温干燥方式,10℃梯度降温下干燥时间与能耗略大于恒温85℃,10℃梯度降温下蛋白质含量和5℃梯度降温下脂肪含量高于恒温75℃,10℃梯度降温下虾青素含量略低于恒温65℃.研究表明,适宜的变温方式可实现南极磷虾提效、降耗、保质的干燥加工目标,其中梯度降温在提效、降耗的同时能较好保留南极磷虾主要营养物质,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南极磷虾粉用途选择适宜的变温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