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羧甲基琼胶对罗非鱼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 areus)鱼糜为原料,通过向鱼糜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羧甲基琼胶(Carboxymethyl agar, CMA),并测定鱼糜凝胶的强度、持水性、质构特性、色泽、蛋白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研究了CMA对鱼糜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量为0.5%~2.0%时,CMA可显著提高鱼糜的凝胶强度(P<0.05),最高达70.7%;1.5%~2.5%的CMA可显著提高凝胶持水性(P<0.05);添加量为1.5%~2.0%时,CMA对鱼糜凝胶的质构特性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添加量为0.5%时,CMA对鱼糜凝胶具有显著的增白效果(P<0.05);CMA对鱼糜蛋白化学作用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适量添加可以破坏离子键,促进氢键、疏水键和二硫键的形成,促使鱼糜发生胶凝化;SDS-PAGE电泳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CMA促使了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HC)之间的交联,添加1.5%的CMA可使鱼糜凝胶形成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总之,罗非鱼鱼糜中添加1.0%~1.5%的CMA,改变了鱼糜的持水性、化学作用力和蛋白质的聚集性,增强了蛋白质的交联作用,改进了鱼糜凝胶的网络结构,从而提升了鱼糜的凝胶性能。
关键词: 羧甲基琼胶 罗非鱼鱼糜 凝胶特性 持水性 质构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近岸海域鮻鱼卵、仔稚鱼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并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根据2020年4—7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的产卵场调查和2020年4—11月的定置网渔业生产调查,结合水温遥感数据,分析了鮻的产卵期和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了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4—5月为黄河口近岸海域鮻的繁殖盛期,鱼卵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近岸水域,仔稚鱼在莱州湾和黄河入海口门水域均有分布。水温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都有重要影响, 11~14℃和19~22℃范围内,鮻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和丰度均较为集中;盐度与鱼卵、仔稚鱼分布关系密切,但对丰度影响不显著;2~6m水深范围内,鱼卵、仔稚鱼分布最为集中,随着水深增加,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黄河口 鮻 鱼卵 仔稚鱼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遥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远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海域沉积物质量分析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深远海大型围栏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海域的沉积物质量状况,通过对大黄鱼不同养殖期围栏养殖区、围栏外围区、网箱外围区和对照区的4次调查,分析评价了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的Cu、Zn、有机碳、硫化物等指标的区域分布、含量变化及污染水平,并采用内梅罗指数对调查海域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次调查大黄鱼围栏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范围为15~33mg/kg,Zn的含量范围为80~137 mg/kg,有机碳的含量范围为0.14%~1.90%,硫化物的含量范围为0.3~128.0 mg/kg.围栏中心区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的含量比其他区域高,但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一类标准.不同调查区域沉积物Cu、Zn和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围栏中心养殖区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内梅罗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沉积物质量均为清洁或较清洁状态,沉积物质量符合海水养殖标准.沉积物Cu、Zn和硫化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沉积物有机碳在本调查时间内有轻微累积的趋势,建议通过加强大黄鱼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以缓解目前冰鲜鱼饵料大规模投入的状况,降低饵料系数,从而在一定水平上减轻有机质累积对沉积环境的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界定了休闲渔业的定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从产值规模、增长率、占渔业年产值比例以及产业结构4个方面分析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从政策、经济、文化和技术4个角度分析休闲渔业发展具有的机遇,并从人才、风险承受能力、新冠疫情影响3个方面分析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基于产业融合理念对我国休闲渔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我国休闲渔业的产值规模持续提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渔业年产总值增长率,其占渔业年产总值的比例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休闲渔业形成了以休闲垂钓及采集业和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为引领,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等相关产业为补充,观赏鱼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目前休闲渔业的发展具有自身优势明显、政府政策支持、外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良好、配套设施和技术完善等一系列机遇,同时面临人才相对不足、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新冠疫情冲击等挑战.最后提出了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三维模式,旨在推动休闲渔业长期稳步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鼋亲子鉴定技术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鼋(Pelochelys cantorii)保种群体的遗传信息,利用鼋转录组文库,筛选出了10对微卫星引物,以此建立了基于2组各含5个微卫星位点多重PCR体系的鼋亲子鉴定技术,并应用2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通过ABI3130遗传分析仪及PopGene3.2和CERVUS软件对56只子一代鼋进行个体基因型检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鼋子一代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3,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829,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305和0.4767,处中高度水平.对子代进行亲子分析,10个微卫星位点的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73.14%(NE-1P)、90.98%(NE-2P)和98%(NE-3P),能够满足亲子鉴定的需要.且4只亲本在生殖选择中表现出差异.鼋多重PCR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鉴定管理和选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微卫星 亲缘鉴定 保种群体 繁殖力 遗传多样性 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庙岛群岛毗邻海域位于黄渤海交汇处,是渔业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与洄游通道,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为系统掌握庙岛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20年9、11、12月和2021年3-12月对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渔业生物115种,其中,鱼类49种,软体动物29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8种,腕足动物1种.鱼类主要为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虾虎鱼类和其他鱼类;甲壳动物主要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vi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其他甲壳类.3-6月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东南部,7、8月集中分布于调查海域西南部,其余调查月份没有明显的高密度集中分布区.7-10月整个调查区域呈现出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11、12月则具有较高的渔业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白姑鱼和日本鼓虾在生物量(r=-0.75,P<0.01)和丰度(r=-0.73,P<0.01)方面均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主要生物类群和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水深和温度可能是影响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的主要因子(P<0.05),其中,棘皮动物和酸浆贝 (Terebratella coreanica)与水深表现出正相关性,其他大部分种类与温度表现出正相关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曲线)分析发现,庙岛群岛毗邻海域ABC曲线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部分w统计值为负,仅有3个月的W统计值为正(接近于0),说明该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群落整体受到较高程度干扰,仅部分季节呈现中等程度干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本研究可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为探究典型岛屿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内在、环境与人为因素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但典型岛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尚需进行长时间序列深入研究.
关键词: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 生物多样性 优势种 底层渔业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唐山曹妃甸-乐亭海域自然牡蛎礁分布及生态意义
《生态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目前我国自然牡蛎礁分布和生态现状的基础信息仍然较缺乏.于2019年3月对河北唐山曹妃甸-乐亭海域自然牡蛎礁的空间分布、生态环境、牡蛎生物学和礁体动物群落开展了调查,并评估了该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该海域自然牡蛎礁分布于溯河(SR)、溯河口海域(SRE)和捞鱼尖海域(LYJ),总面积约15 km2,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牡蛎礁.基于96个牡蛎样品的16S rDNA检测,共识别出92个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3个侏儒牡蛎Nanostrea fluctigera和1个巨蛎属未知种Crassostrea sp..自然牡蛎礁中牡蛎平均密度介于104-3912个/m2之间,不同礁区间牡蛎平均密度的大小排序为:SRE>SR>LYJ(P<0.05),平均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SR>SRE>LYJ(P<0.05),平均壳高的大小排序为:SR>SRE=LYJ(P<0.05).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49种礁体动物,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16种、环节动物8种、棘皮动物5种、腔肠动物2种、星形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礁体动物群落平均总密度介于28-552个/m2之间,不同礁区间大小排序为:SRE>SR>LYJ(P<0.05).牡蛎密度与礁体动物群落总密度和总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该自然牡蛎礁如未受破坏,则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6.90×108元/年.该牡蛎礁是继海草场后在该海域发现的又一重要的温带海洋生境,是我国自然牡蛎礁地理分布的重大发现.建议加强该自然牡蛎礁的保护与修复,建设一个以牡蛎礁和海草场为核心的资源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分子育种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年养殖产量位列全国网箱养殖鱼类之首.然而,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和产量的逐年扩增,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种质退化、品质下降、抗病抗逆性差及良种覆盖率低等.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是解决当前大黄鱼产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鱼类遗传改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型分子育种技术也不断被应用于大黄鱼育种领域,对大黄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带动了大黄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概述了大黄鱼分子育种相关技术,并详细论述了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遗传连锁图谱与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全基因组重测序(WG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基因组选育(GS)和基因编辑技术,最后对大黄鱼育种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帧间光流特征和改进RNN的草鱼摄食状态分类
《水生生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鱼类连续摄食行为较难识别与量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帧间光流特征和改进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的草鱼摄食状态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偏振相机搭建户外池塘采样系统,采集不同偏振角度水面图像,并基于图像饱和度和亮度模型自动选择低反光角度图像,构建图像样本库;其次通过光流法提取帧间运动特征,并基于投饲机开关状态构建时间序列帧间特征样本集,然后利用样本集训练改进RNN分类网络.以上海市崇明区瑞钵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试验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方法综合准确率为91%,召回率为92.2%,均优于传统的鱼类摄食行为识别方法.研究结果可为鱼类精准投喂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沉积物中产甲烷途径及产甲烷菌群落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厌氧环境中产甲烷菌的代谢活动。采集渤海典型站位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沉积物中甲烷和硫酸盐含量。通过提供不同类型产甲烷底物进行培养,分析了各样品中甲烷产量;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产甲烷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中产甲烷途径以甲基营养型为主,同时具有H_2/CO_2还原型途径。同一站点随着深度的增加,甲烷产生量逐渐减少,产甲烷速率相应降低。古菌群落以Crenarchaeota、 Asgardaeota和Nanoarchaeota为主,产甲烷菌Ca.Methanofastidiosales占据优势地位。本研究为全面了解产甲烷菌在海洋生境中产甲烷过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产甲烷菌 沉积物 甲基营养型 H_2/CO_2还原型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