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冠层光能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冠层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是优化种植模式,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标准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冠层内光辐射传输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晰。为此该研究开展2 a的田间试验,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3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一膜三行(S1)、一膜四行(S2)和一膜六行(S3),研究了冠层结构、冠层有效辐射和产量形成的演化特征,分析了种植模式、冠层光截获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冠层结构及其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与S3处理相比,S1处理在生长前期,水平方向上冠层透过率呈"V"形变化,此时,行距的扩大增加了棉田行间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active radiation,PAR)透过率,但对棉行附近的透过率无显著性影响;在生长后期,棉田封行,各处理水平方向上的透过率变化幅度较小,但S1处理下层的透过率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平均行距的增加显著提升了棉花下部的结铃数和棉铃质量,最终提高了产量,S1处理2 a籽棉产量为6 507.50和6 161.08 kg/hm2,较S2处理提高10.66%(2017)、10.29%(2018),较S3处理提高23.10%(2017)、15.32%(2018)。平均行距、产量构成与下层光截获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层、上层和总光截获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平均行距的增加会降低中、上层的光截获率,提高下层的光截获率,从而增加产量,虽然冠层总光截获率有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S1处理可以改善冠层下部光能传输情况,提高冠层下部光能截获量,保证冠层下部生殖器官的发育,提高下部的结铃数和棉铃质量,最终实现产量的提升,是一种利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机采棉机艺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花 产量 机采棉 种植模式 光合有效辐射 光截获率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改进策略
《现代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种质资源是新品种选育最为重要的研究基础.本文分析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意义,总结了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特色种质资源库、重视对保存方法的研究、加强资源共享等层面提出了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对策.
关键词: 马铃薯;种质资源;资源保存;问题;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8种植物提取物对棉蚜的杀虫活性测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出具有较高杀毒棉蚜活性的植物资源,为植物源农药研制、棉蚜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新疆地区部分植物,运用超声提取法,提取28种植物中的活性物质,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植物提取物对棉蚜的杀虫活性。【结果】曼陀罗、毒参、大戟等8种植物提取物具有较高杀蚜活性,其中曼陀罗提取物杀虫活性最高,毒参提取物次之,曼陀罗和毒参提取物24 h校正死亡率及LC50分别为75.18%、69.76%,15.58和20.54 mg/mL。【结论】曼陀罗和毒参甲醇提取物对棉蚜有较强的毒杀作用,曼陀罗提取物杀虫活性高于毒参提取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的差异分析
《色谱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西洋梨品种茄梨及其红色芽变红茄梨成熟期果皮代谢产物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构建了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结合模型和变量重要性投影与最大差异倍数值,基于精确质量数、二级碎片以及同位素分布,使用PMDB(Plant Metabolome Data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筛选并鉴定出茄梨和红茄梨果皮中显著性变化(P<0.05,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1)的差异代谢物有83种,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和氨基酸类物质,涉及类黄酮代谢、氨基酸代谢、苯丙烷类代谢等代谢途径,其中53种物质含量上调,30种物质表达下调.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质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差异代谢物主要分布在20条代谢途径中,P<0.05的代谢途径有6条,分别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丁酸酯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茄梨和红茄梨果皮色泽不同的原因.该研究从植物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揭示了茄梨和红茄梨成熟期果皮的代谢产物差异性.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植物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梨;果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新玉108号品种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村科技 》 2021
摘要:新玉108号是中熟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耐旱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熟玉米区试中,667米2平均产量953.5千克,比对照玉米品种登海3672增产5.89%,高产示范田机收667米2平均产量达1129.0千克.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20.1天,籽粒为金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65克,籽粒容重782克/升,粗蛋白含量9.6%,粗淀粉含量75.49%.穗轴红色,轴细粒深脱水快,成熟时苞叶自然松开,抗倒伏、耐密植.通过单粒点播、合理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科学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机械收粒等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可实现高产高效种植.本文总结新玉108号品种特点、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与新疆冬小麦匀播技术配套的氮肥追施比例,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方式),氮肥追施比例为副区[全生育期施纯氮225 kg·hm-2,50%作为基肥,其余作拔节肥和孕穗肥追施,两个时期追施比例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40%∶60%(N1)、50%∶50%(N2)、60%∶ 40%(N3)、70%∶30%(N4)],研究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结果 表明,与条播方式相比,同一氮肥追施比例下,匀播小麦叶面积指数(LAI)、花后旗叶SPAD值、灌浆期旗叶日光合总量均增大,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提分别提高2.53%~8.89%、0.35%~1.06%、4.16%~9.54%、0.19%~1.28%和2.74%~10.00%.同一播种方式下,LAI、穗数随拔节肥追施比例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增施孕穗肥可提高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和旗叶日光合总量,N2、N3处理优于其他施氮处理;产量在匀播N3处理下最高,达9360.23 kg· hm-2.旗叶日光合总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产量均受播种方式和氮肥追施比例显著影响,但不受二者互作的影响.综上,适宜的氮肥追施比例可增加匀播小麦光合面积,促进叶片光合生产、植株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的分配,并主要通过增加穗数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与孕穗期追施氮肥的最适比例为60%∶4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