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对萎锈灵敏感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目前已成为花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解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多样性及其对常用防治药剂萎锈灵的敏感性,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河南省南阳、驻马店、商丘、郑州、新乡5个花生主产区花生白绢病的发生率,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分析了采自5个主产区的28株花生白绢病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菌丝亲和群(MCG),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这些菌株对萎锈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南阳、驻马店、商丘、郑州和新乡花生白绢病的发病率为3.6%~50.4%;28株花生白绢病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在PDA平板上的分布及菌核的数量、干质量、直径上均存在差异,且菌株的菌核数量、干质量和直径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28株菌株被划分为5个MCG,最大的MCG1包含来自4个主产区的15株菌株,除商丘外,其他主产区出现的MCG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相关性;28株菌株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为1.13。28株菌株对萎锈灵均表现为敏感,EC50平均值为0.182 8 mg/L,且不同主产区菌株对萎锈灵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河南省花生白绢病菌群体具有相对较低的多样性,萎锈灵可作为防治花生白绢病的有效药剂。
关键词: 花生白绢病 齐整小核菌 群体多样性 萎锈灵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山楂中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残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建立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同时测定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中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样品经过1%乙酸-乙腈涡旋振荡提取及氯化钠盐析作用后,使用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 GCB)和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 PSA)净化,经色谱柱分离,0.1%甲酸水溶液-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多重反应监测模式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的外标法定量。结果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在0.005~0.50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8,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0.10、1.00 mg/kg时,山楂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3%~106%,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standarddeviations,RSDs)为0.6%~1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反应灵敏、重现性好,符合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适用于测定山楂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残留。
关键词: 螺虫乙酯 代谢物 山楂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块单元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以高分时序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数据,对冬小麦遥感估产方法及其精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区,采用2019年4―5月份的GF-1C和GF-6 2 m PMS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并在地块单元控制下对冬小麦种植面积进行了修正和精度验证。其最优提取结果的修正阈值为0.93,地块单元内冬小麦总体分类精度为95.66%,Kappa系数为0.89。利用3月7日至5月20日6期GF-1 WFV遥感影像序列NDVI和RVI与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得出各冬小麦种植地块单元内NDVI和RVI均值,通过分析冬小麦测产地块单元内均值植被指数与产量间的敏感性,提出一种组合均值植被指数的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构建方法,通过交叉验证法对不同的估产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由4个均值植被指数组合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最佳,决定系数为0.922 0,预测误差为40.96 g/m2,预测精度为93.13%。通过该模型得出兰考县冬小麦平均产量为6 047.25 kg/hm2,较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研究区冬小麦平均单产6 001 kg/hm2有所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块内和地块外冬小麦总产量分别为2.76亿kg和4 650万kg。[结论]该方法实现了冬小麦估产结果以像元为单位向以地块单元为单位的转变,解决了模型构建时光谱信息与实测产量间对应问题,为利用国产高分卫星进行县域地块尺度遥感单产精准化估算提供了方法支撑。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地块单元 冬小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比值植被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间作豌豆和挥发物释放结合不同器械施药对麦田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 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关键词: 施药器械 间作 挥发物释放 荻草谷网蚜 禾谷缢管蚜 麦红蜘蛛 天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养分状况对高油酸花生琼花1号品质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21
摘要:高油酸花生是花生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高油酸花生琼花1号为材料,研究了其在13个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籽仁品质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琼花1号籽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平均含量分别为6.77%、27.59%、80.04%和3.84%,油酸/亚油酸平均为22.58.籽仁亚油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32.11%),油酸变异系数最小(2.50%).花生营养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棕榈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棕榈酸与可溶性糖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花生四烯酸和山嵛酸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营养品质的形成受土壤成分影响不相同,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和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油酸花生大面积推广及施肥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高油酸花生;营养品质;土壤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雄性不育辣椒新品种豫椒9号的选育
《中国蔬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豫椒9号是以胞质雄性不育系PC134A为母本,以自交系PC16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雄性不育辣椒三系杂交种.早熟,生育期195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株高95 cm左右,前期坐果集中,中后期连续坐果能力强,上下层果实一致性好;果实粗牛角形,果皮黄绿色,纵径23 cm左右,横径5 cm左右,平均单果质量100 g;VC含量922.0 mg·kg-1,辣椒素含量46.00 mg·kg-1,田间对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抗性与对照豫椒701相当,每667 m2产量3300 kg左右,适宜河南地区早春保护地栽培.
关键词: 辣椒;豫椒9号;三系杂交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小麦品种‘百农207’适应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百农207’的生产特性和利用价值,利用国家区域试验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百农20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百农207’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208.3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分别增产3.85%和5.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超过90%的试点产量比对照‘周麦18’增产,最高产量10 829 kg/hm~2;变异系数为9.3%和7.5%,均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蛋白质(干基)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4.0%,稳定时间5.0 min,容重810 g/L,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百农207’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综合抗性突出的优良小麦品种。该品种广泛适应于黄淮南片麦区早、中茬地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苦荞中总黄酮2种提取方法的工艺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目的]提高苦荞黄酮类化合物的综合利用率,优化提取工艺.[方法]以乙醇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波和恒温水浴振荡2种方法进行提取,分别通过提取的时间、温度、乙醇浓度、固液比、超声功率进行单因素试验,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和方法.[结果]超声法的最佳优化方案:超声功率250 W,固液比1:50,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40 min;恒温水浴振荡法最佳方案:恒温45℃,水浴振荡时间2.0 h,乙醇浓度80%,固液比1:30.[结论]经验证,优化方案科学合理,可作为黑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开发和研究的依据.
关键词: 黑苦荞;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初报
《中国农技推广 》 2021
摘要:选择27%溴菌腈·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水剂等几种杀菌剂进行了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药剂筛选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第3次药后7天,亩用27%溴菌腈·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用量100、90和80 g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77.78%、74.38%和66.16%;亩用2%春雷霉素水剂140 g处理的防治效果为72.55%;亩用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100 g的防治效果为67.92%。结果表明,亩用27%溴菌腈·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90、100 g和2%春雷霉素水剂140 g较之其他药剂处理,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