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Cite Space对马铃薯面制品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食品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2004—2023年间国内外马铃薯面制品研究领域的趋势与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及数据库平台对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314篇中文文献和61篇英文文献的年发文量、载文期刊、作者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马铃薯面制品相关研究在近10年前开始发展活跃;《食品工业科技》和《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分别是两个数据库中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任广跃、李淑荣、刘永翔、李宏军、刘颖、木泰华和孙红男等作者是该研究方向的主要贡献者;各种马铃薯面制品的加工工艺以及采用改良剂进行马铃薯面制品品质的改善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相关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但研究进展和关注焦点略有差异,中文研究更专注于加工工艺和品质优化,而英文研究则进一步探索马铃薯面制品的功能性。


生物炭和油菜幼苗对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钝化效应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生物炭和油菜幼苗对南疆地区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的修复技术,以黄油菜、黑油菜和印度芥菜为供试材料,设置生物炭添加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T0)、2%(T2)、4%(T4)、6%(T6)、8%(T8)共5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和Cd形态、幼苗生物量和Cd在各部位富集转运,研究添加生物炭对Cd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和Cd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油菜生物量(干重)均显著提升;同时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Cd的含量逐渐降低,不易被作物吸收的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有机质及硫化物Cd含量逐渐上升;当土壤Cd含量一定时,Cd活性指数逐渐降低,T8处理的钝化效果最显著;生物炭有效降低油菜根部Cd的富集系数和地上部转运系数,8%的生物炭施用量效果最佳.在不同生物炭处理下,黄油菜土壤pH、有机质含量、油菜生物量及Cd的形态变化、根富集系数、地上部转运系数的响应效果最佳.总体来看,8%的生物炭施用量的钝化效果和油菜生长特性最佳,且黄油菜对生物炭处理的响应效果最好.通过添加生物炭,可有效缓解南疆地区重金属Cd对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为南疆地区油菜栽培提供技术理论支撑.


不同磷水平对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探讨不同磷水平对北疆灰漠土棉田土壤化学性质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为确定最佳施磷量和深入了解当前棉田肥力及棉花生产状况提供实践指导.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已进行了5a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对不施肥、不施磷、常规施化肥磷100%、化肥磷减施25%、化肥磷增施25%、化肥磷增施50%处理的土壤化学性质、磷素有效性特征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土壤养分含量.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增幅分别在3.0%~16.10%、29.20%~111.77%、70.10%~72.10%之间,各速效养分含量依次与施肥初期相比,年均最高分别增长 2.12、1.53、22.85 mg·kg-1.全氮、全磷、全钾增幅分别在21.10%~35.10%、1.60%~54.0%、9.30%~10.90%之间,各全量养分含量依次与施肥初期相比,年均最高分别增长0.03、0.06、0.41 g·kg-1.施磷150 kg·hm-2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活化能力均显著最强,磷活化系数达2.13%,有效促进了土壤全磷向有效磷的转化.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均在施磷150 kg·hm-2时显著提升,增幅均在11.86%~36.50%之间,有机质年均增长0.33 g·kg-1左右,由于受北疆石灰性土壤自然特性和气候条件限制,结合碳氮磷比表明土壤有机质处于缺乏状态.对土壤pH和总盐分别呈下降和提升的趋势,范围分别在7.91~8.05和1.55~1.85 g·kg-1之间,但效应均不显著.连续5a施磷150 kg·hm-2,能在确保棉株整个生育时期养分需求的同时节约磷肥用量且对棉花增产效果最佳,籽棉产量可达4658 kg·hm-2,与不施肥、不施磷、常规施化肥磷100%相比,分别显著增产16.83%、15.01%、11.63%.本研究综合土壤养分、肥料投入、棉花产量指标,得出在北疆灰漠土棉田施磷150 kg·hm-2较为可行.


不同陆地棉品种脱叶性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30个陆地棉品种脱叶率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明确脱叶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对脱叶率及挂枝率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出脱叶性及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研究结果发现脱叶率与株高、始节高、始节数存在正相关,总叶片数与脱叶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果节数与脱叶率存在负相关,有效果枝数与脱叶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挂枝率、叶绿素SPAD值与脱叶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果显示除脱叶率、挂枝率性状外,总叶片数、有效果枝数shows叶绿素SPAD值可作为评价品种脱叶能力性状的关键参考性状.参试陆地棉品种脱叶率差异较大,最终筛选出综合脱叶性状较好的3个品种,包括'新陆中14'、'新陆中15'、'新陆中40'.本研究为适用于机械采收的棉花脱叶性种质资源创制及脱叶性状指标建立提供参考.


新疆高粱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新疆本土高粱(Sorghum)种质资源的抗旱性并筛选萌发期有效抗旱指标,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07份高粱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高粱萌发相关的10个指标进行分析,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高粱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高粱的各萌发指标均受到影响.其中,相对发芽势与萌发抗旱指数相关性最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328%,分别反映高粱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萌发及发育情况.根据综合得分将207份种质划分为5类,即高度抗旱种质12份、抗旱种质28份、中等抗旱种质87份、干旱敏感种质64份和高度敏感种质16份.筛选出高粱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为相对芽鲜重、萌发抗旱指数、相对干物质转运率,建立了可准确评估高粱萌发期抗旱性的回归方程,为高粱萌发期抗旱性种质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红绶曲霉ACB1042与四种酰胺类杀虫剂的相容性及其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联合毒力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 ACB1042与4种酰胺类杀虫剂的相容性及混配后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毒力。【方法】以4种酰胺类杀虫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悬浮剂)、 10%溴氰虫酰胺OF(油悬剂)、 10%四氯虫酰胺SC和20%四唑虫酰胺SC的田间推荐浓度为初始浓度,采用血球计数法和十字交叉法分别测定这4种杀虫剂对红绶曲霉ACB1042孢子萌发抑制率、菌丝生长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的影响;通过喷雾法测定红绶曲霉ACB1042和20%四唑虫酰胺SC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值以及LC50的红绶曲霉ACB1042与LC50的20%四唑虫酰胺SC以体积比9∶1, 4∶1, 1∶1, 1∶4, 1∶9混配处理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LC50的20%四唑虫酰胺SC与LC50的红绶曲霉ACB1042以体积比4∶1混剂处理玉米螟3龄幼虫后于24, 48, 72, 96和120 h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以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活性。【结果】4种杀虫剂在田间推荐浓度下对红绶曲霉ACB1042的孢子萌发率、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杀虫剂稀释倍数增加,抑制作用减弱,其中20%四唑虫酰胺SC 10倍稀释浓度(0.1 RC)与红绶曲霉ACB1042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红绶曲霉ACB1042孢子萌发抑制率、产孢抑制率和9 d菌丝生长抑制率依次为0, 2.15%和0.78%。红绶曲霉ACB1042与20%四唑虫酰胺SC以不同体积比混配后的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 CTC)均大于120,其中20%四唑虫酰胺SC与红绶曲霉ACB1042以体积比4∶1混用后协同增效作用最好,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50值为2.359 mg/L,CTC高达365;红绶曲霉ACB1042与20%四唑虫酰胺SC混剂处理后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体内POD, SOD, CAT, PPO, CarE和GST活性随着处理时间推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在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时,可利用红绶曲霉ACB1042与低浓度的20%四唑虫酰胺SC混配,从而达到增效作用。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红绶曲霉 酰胺类杀虫剂 相容性 联合毒力 增效作用


西北地区玉米亲本制种种子综合活力的评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西北地区玉米亲本种子活力及适应范围,以我国西北地区41份玉米杂交亲本为试材,设置加速老化(AA)、冷浸(CS)、模拟干旱(D)及盐(S)胁迫处理,以标准发芽试验为对照(CK1),测定种子7 d发芽率及幼苗生物量等指标,结合41份亲本材料在北京、新疆石河子、乌鲁木齐及甘肃酒泉4个生态区的出苗率及种子活力、生物量指标在内的29个参数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别以20%PEG 6000(0.033 mol/L)和200 mmol/L NaCl处理模拟干旱和盐胁迫,选取80%的种子能正常发芽的处理浓度作为筛选依据,以此标准来评价亲本种子活力是可行的.供试材料中的30份亲本标准发芽率达到85%的国家标准要求;11份材料发芽率>92%,高于玉米单粒播发芽标准.冷浸处理后,35份亲本(占比85%)的发芽率与对照(CK,)无显著差异,其中4个亲本冷浸后发芽率比CK1升高1%~18%.41份亲本的种子耐老化能力普遍较差,加速老化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仅为44%;200 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10个亲本的发芽率被显著抑制,20%PEG 6000条件下8个亲本发芽率受到显著抑制;另有10个亲本的发芽率在模拟干旱(20%PEG 6000)和盐(200 mmol/L NaCl)胁迫下均显著升高(P≤0.05);模拟干旱胁迫可显著诱导18份亲本幼苗根系的发育,其中12份亲本根重显著增加(P≤0.05).不同亲本材料在4个气候区的出苗率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异,且各气候区的出苗率与冷浸发芽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玉米杂交种亲本 种子综合活力 逆境 相关性分析


鲜食葡萄优质轻简化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鲜食葡萄生产国和消费国,为了科学高效种植鲜食葡萄,从建园、设施类型、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鸟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鲜食葡萄优质轻简化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鲜食葡萄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实现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指导。


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的种群结构及地理分布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自然保有量等,为野生阿魏菇资源保育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普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方法,采集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收集菌株进行种类鉴定,运用统计学分析,阐明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自然保有量等。【结果】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资源由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两个种群组成,白灵侧耳为优势种群,占鉴定总数97.23%,阿魏侧耳为弱势种群,占鉴定总数的2.77%;野生白灵侧耳种群广泛分布在新疆石河子市、托里县、裕民县、额敏县、福海县、富蕴县和青河县等7个区域,而野生阿魏侧耳种群仅分布在托里县、裕民县和额敏县等3个区域;野生白灵侧耳资源自然保有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分布区差异明显,其中石河子市、托里县和额敏县下降幅度最大,样方内年度采集数量最低年份只有0~1株,保育形势严峻;野生阿魏侧耳资源自然保有量极少,5年内在3个分布区样方内仅采集到3株野生菌株,保育形势尤为严峻。【结论】新疆野生阿魏菇复合群由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2个种群组成,白灵侧耳为优势种群,且为广布种;野生白灵侧耳和阿魏侧耳资源自然保有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基于KASP技术鉴定新疆小麦抗病性相关基因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新疆小麦审定品种(系)抗病性相关基因,为小麦育种遗传改良提供材料.[方法]利用KASP技术对183 份新疆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9 份材料携带抗叶锈病基因Lr46,频率为54.10%,64 份材料携带抗叶锈病基因Lr14a,频率为34.97%,3 份材料携带抗叶锈病基因Lr68,0份材料携带抗白粉病基因 Pm21.新疆小麦品种(系)中抗病基因的分布频率较低,约为 26.8%.[结论]筛选出的 146 份材料可以作为新疆小麦持久抗锈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