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6种植物源活性成分对桔小实蝇的驱避行为和毒力测定
《植物检疫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6种植物源活性成分对桔小实蝇的毒力和驱避行为,采用室内毒力测定6种植物源活性成分的杀虫活性,利用行为趋向反应实验测试了6种植物源活性成分对桔小实蝇的驱避效果。结果表明,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丁香酚>1,8-桉油醇>绿花白千层醇>α-松油烯>罗勒烯>石竹烯。1,8-桉油醇、绿花白千层醇、罗勒烯、α-松油烯对桔小实蝇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丁香酚、石竹烯对桔小实蝇具有引诱作用。综上,1,8-桉油醇、绿花白千层醇对桔小实蝇驱避效果显著且毒力较强,有望成为植物源农药候选材料。


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分泌蛋白的预测及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严重危害着中国辣椒产业的健康发展。分泌蛋白作为炭疽病病原菌中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帮助病原菌侵入寄主组织、分解寄主细胞壁,为病原菌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然而,学术界尚缺乏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中分泌蛋白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本研究基于前期获得的辣椒炭疽病病原菌强致病菌株TJNH1全基因组序列,充分利用SignalP、ProtComp等生物信息学分泌蛋白预测软件,对该病菌中13 419条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同时,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对上述分泌蛋白的功能及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炭疽病病原菌菌株TJNH1中含有388个分泌蛋白,占总蛋白质数量的2.89%,分泌蛋白氨基酸序列长度介于55 aa至730 aa,非极性氨基酸丙氨酸(Ala)在分泌蛋白里使用频率最高,分泌蛋白信号肽长度集中于17 aa至21 aa,信号肽切割位点为A-X-A型。分泌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高亲水性氨基酸和高疏水性氨基酸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天冬酰胺(Asn)和丙氨酸(Ala),分泌蛋白大多为稳定、酸性蛋白。同时运用SMART、eggNOG、STRING V11.5等软件对上述分泌蛋白的保守结构域、COG功能分类、蛋白质互作关系等进行分析,有152个分泌蛋白具有明显的保守结构域,163个分泌蛋白获得了功能注释,32个分泌蛋白存在互作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明确分泌蛋白的功能和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筛选以分泌蛋白为靶标的新型农药和辣椒炭疽病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品种番茄采后品质和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品种番茄采后品质及挥发性物质差异,本文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分别测定不同品种番茄(‘567’‘普罗旺斯’‘优柿3号’‘勇士808’‘美琪’)挥发性物质成分,并对品质指标进行探讨。‘567’番茄果实呈现高圆形。‘普罗旺斯’番茄为近圆形,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优柿3号’番茄果实为高圆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果实硬度最大。‘勇士808’番茄为近圆形果实。‘美琪’番茄果实为近圆形,果皮颜色最有光泽,颜色最红,维生素C含量最高。5个品种番茄果实中共检测到5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定性出51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18种、酯类11种、酮类8种、醇类8种、呋喃类2种、萜烯类3种、其他1种。不同品种番茄主要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5个品种番茄都具有的挥发性物质是丁酸乙酯(苹果味)、反式-2-己烯醛(青香蕉)。正己醇(果味)、丙酸(酸味)、乙酸己脂(果香)是‘美琪’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罗勒烯(热带柑橘味)、乙酰丙酸乙酯(果味)、异丁酸乙酯(甜味)是‘567’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2-甲基丁基乙酸酯(甜香蕉味)是‘普罗旺斯’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此外,(Z)-4-庚烯醛(奶油味)是‘勇士808’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最后,1-辛烯-3-酮(蘑菇味)是‘优柿3号’番茄的主要气味物质。因此,本实验明确了不同品种番茄果实采后品质的差异,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可以有效评价其挥发性物质差异。
关键词: 番茄 品种 品质 挥发性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C-IMS)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分子检测与基因组部分序列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是否发生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ToBRFV),探究番茄ToBRFV的遗传信息和演化,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的诊断和防治及番茄抗病毒病基因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采用张家口和银川两地区疑似病果进行分子检测,并利用相关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该病毒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及全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及银川果实病毒分离物与GenBank中大部分ToBRFV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相似性在99%以上,确定两地区番茄果实病毒为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BRFV分离物的地域性很强,中国不同地区的ToBRFV病毒,与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关联,张家口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MT018320.1)亲缘关系最近,银川分离物与秘鲁分离物聚类到一起,说明银川分离物可能来自南美洲。张家口分离物与中国分离物(MT018320.1)的4个ORF氨基酸相似性最高,而银川分离物与张家口分离物相似性较低。另外,研究结果首次发现,银川分离物CP蛋白的第444位碱基由A突变成G,从而导致CP蛋白的氨基酸第131位由V(缬氨酸)突变为A(丙氨酸),CP蛋白发生了有义突变。综上所述,张家口及银川番茄产区发生了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病,且两地区的病毒来自不同的地方。


等离子体活化水喷淋及浸泡处理的生菜采后品质变化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基于PAW的果蔬采后品质研究主要采用浸泡处理,较少涉及喷淋处理.该文分别采用PAW喷淋和浸泡对生菜进行处理,并研究了处理后生菜表面菌落总数、失重率、颜色、叶绿素及代谢物的变化.结果显示,PAW喷淋和浸泡处理后生菜表面的菌落总数分别下降 1.54 和 2.82 lg CFU/g(P<0.05),并且PAW喷淋较浸泡处理对生菜失重率和叶绿素的影响较小.代谢组分析表明,PAW喷淋处理组的生菜与对照组相比能维持含量更多的黄酮类物质,而PAW浸泡处理组的生菜与对照组相比膜脂代谢活跃.综上,PAW喷淋处理后在贮藏前期可以有效降低生菜表面菌落总数,并且能够在贮藏期间较好地维持生菜品质.


花椰菜农艺性状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322份花椰菜自交系2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可测量农艺性状中一级花枝长度、单球重、成熟期和全株重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1.87%、34.80%、32.98%和31.51%.相关性分析发现22个农艺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其中全株重和单球重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R2=0.74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41%,第1主成分定义为植株生长量因子;第2主成分定义为花球形态结构因子;第3主成分定义为花球品质因子,依据综合因子得分筛选出排名前20位的优异花椰菜自交系.聚类分析将322份花椰菜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Ⅰ极早熟类群、Ⅱ晚熟类群、Ⅲ中晚熟类群、Ⅳ早熟类群,试验材料很难按照花球松紧度和产地来源进行分类.本试验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322份花椰菜自交系进行了客观评价,为培育不同类型花椰菜优良新品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花椰菜 农艺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比浊法测定土壤有效硫的优化及与ICP-OES法对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意义重大,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需对行业标准检测方法进行反复验证以优选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方法.由于NY/T 1121.14-2006 比浊法测定土壤有效硫标准曲线线性较差,亟须优化其提取、测定条件以提高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鉴于此,主要探究了沉淀剂的状态、品牌及线性拟合方式对比浊法测定土壤有效硫标准曲线线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硫标准曲线改用现用现配的 40 g/L氯化钡溶液定容可显著提高标准曲线的线性,使其相关系数r>0.999,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同时本实验室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OES)测定土壤有效硫进行方法验证、对比,比浊法、ICP-OES法的检出限分别为 1.20、0.80 mg/kg,均满足分析测试的要求.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均可用于土壤有效硫的测定并且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比浊法适用于测定低含量(<48 mg/kg)样品,ICP-OES法适用于含量范围在 0~150 mg/kg的样品.结合本实验室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检测试点工作中的经验,建议将ICP-OES法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有效硫测定的首选方法,以期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检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有效硫 比浊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


添加葡萄枝条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葡萄树体生长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添加葡萄枝条对葡萄树体生长及真菌结构的影响,评价修剪葡萄枝条循环再利用的可行性。以一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葡萄枝条,测定植株新梢长、新梢粗、叶面积、根系总体积等的变化,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类群。添加枝条处理降低了60,120,150 d时链格孢属(Alternaria)、光黑壳属(Preussia)、枝顶孢属(Acremonium)、丝葚霉属(Papulaspor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无茎真菌属(Acau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和间座壳属(Diaporthe)的相对丰度。T2处理还降低了整个处理过程中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Acrocalymma、Albifimbria、Gibellulopsis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的相对丰度,并提高了60,90,150 d时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的相对丰度。添加适宜比例的葡萄枝条能够提高葡萄新梢长和根系总体积。T2处理后150 d时新梢长是对照的1.2倍。总之,适量添加葡萄枝条优化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利于木质素的降解,并形成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土壤,降低葡萄感染病害的风险,T2处理在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促进树体生长方面综合表现最好。


蓝莓低温贮藏期致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杀菌剂筛选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粉蓝’蓝莓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科赫法则、形态学鉴定及rRNA-ITS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研究蓝莓果实主要致腐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适宜高效低毒的生物杀菌剂,以期为莓果实采后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低温贮藏期蓝莓致腐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棒状新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且首次发现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起‘粉蓝’蓝莓果实致腐的优势致病菌。室内毒力试验发现,乙蒜素对胶孢炭疽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EC50值为123.16 mg·mL-1,其次为苦参碱、中生菌素、春雷霉素、丁子香酚,EC50值分别为231.23、519.55、546.29、865.26 mg·mL-1。因此,后期可将乙蒜素作为蓝莓后期田间防治的有效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