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FoxO1基因对家畜肌肉发育、脂肪沉积及生殖细胞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FoxO1(Forkhead Box O 1)基因是Forkhead Box O亚家族5个成员中最早被鉴定的一员,其转录活性受磷酸化、乙酰化、甲基化和泛素化等修饰调节后,参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氧化应激、细胞分化、细胞代谢的调节,在家畜肌肉发育、脂肪沉积及生殖细胞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FoxO1基因的分类命名、结构功能及其在家畜肌肉发育、脂肪沉积和生殖细胞发育中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深层次理解家畜肉品质形成机理、新品种培育以及疾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FoxO1基因 家畜 肌肉发育 脂肪沉积 生殖细胞发育


不同整枝和留叶数量对嫁接西瓜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嫁接西瓜为试材,采用基质槽培方法,研究不同整枝及留叶数量对嫁接西瓜光合特性、植株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嫁接西瓜产量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侧蔓保留叶片数量显著影响主蔓叶片光合速率和植株物质积累,伴随叶片总数从25片递增到45片,主蔓的光合速率、茎叶干物质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显著增加,在40片叶处理下,根系干物质和产量增加至最高后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形态指标与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0片叶处理根系干物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均高于其他处理,尤其是在0~0.5 mm径级范围内的根长、根尖数和根尖长度,0.5~2.0 mm径级范围内的投影面积和表面积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生产中推荐嫁接小型西瓜保留2条侧蔓,分别保留10片和5片叶去顶,可增加西瓜产量,提高品质。


滩羊泌乳母羊产后1~60 d泌乳规律和乳品质分析
《饲料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滩羊泌乳母羊产后1~60 d的泌乳量和乳品质的变化规律。试验选取40只胎次接近、预产期相近的健康滩羊母羊作为试验备选用羊,顺产后选取20只母羊及其子代羔羊(公、母各半)作为试验用羊。结果显示,泌乳规律可依据羔羊的哺乳量划分为泌乳初期快速上升及达到泌乳高峰后缓慢下降两个阶段,产后第9天达到泌乳峰值(1 423.75 g),1~60 d总泌乳量为55.07 kg,平均日泌乳量为917.83 g。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母羊羊乳中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含量整体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干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乳汁铁的含量在第40、50和60天显著高于第10、20和30天(P<0.05),维生素A的含量在第60天显著高于第10、20、30和40天(P<0.05),维生素D的含量在第50、60天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研究表明,试验结果能够为滩羊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从而增加羊场经济效益,为羔羊制定合理的早期断奶和快速育肥提供技术帮助。


沙蓬全基因组Survey测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沙蓬作为流动沙丘上的先锋植物群落,种子蛋白质含量高,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意义,对其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并为绘制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137.75 Gb有效数据,总测序深度为89×,以K=17进行K-mer分析并修正后,拟南芥的基因组估计为1.02 Gb、杂合率为0.49%、70.18%和38.46%,属微杂合高度重复的基因组。经初步组装,获得了1 569 bp、605.2 Mb的ContigN50和3 453 bp、644.4 Mb的ScaffoldN50。本研究将在国际上率先对沙蓬属植物进行全面的基因组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基因组学分析。
关键词: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 基因组 Survey测序


应用行距调整机构对日光温室光温环境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东西垄向双行种植番茄日光温室内光温环境,采用对比试验,在北京市房山区以固定行距种植为对照,探究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对东西垄向双行栽培方式番茄冠层光分布以及温室内部温度环境的影响。试验采用东西垄向双行种植,共种植3垄,其中,固定行距垄上行距为40 cm,行距调整后垄上行距为80 cm,2种栽培模式中心垄距均为180 cm。结果表明:1)行距调整机构可通过增大垄上行距,有效提升番茄冠层的光截获量,使试验区平均光照强度高于对照区(P<0.05),其中下午时段三分之二冠层高度试验区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2)垄上间距的增大使光分布变异系数降低14.4%~26.0%,显著提升了温室内光分布均匀性(P<0.05)。3)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使后墙温度显著提升,2:00—11:00试验区后墙温度较对照区高3℃以上;同时使试验区地面夜间温度较对照区高0.5℃左右。4)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番茄冠层温度,使试验区第三垄番茄冠层中部与南侧夜间温度较对照区高0.5~0.7℃。综上,应用行距调整机构可有效改善温室内光、温环境,行距调整机构可以在东西向栽培宜机化日光温室中进行推广。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不同制茶工序下枸杞芽茶代谢物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制茶过程中枸杞芽茶总多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分析不同加工工序下枸杞芽茶的代谢物组成,明确不同工序对枸杞芽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枸杞芽原料中总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3.65±3.15)、(10.68±0.25)mg/g和(5.24±0.52)mg/g,随着漂烫、一次杀青、二次杀青、炒制、提香工序的进行,这些酚类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尤其是二次杀青后,总多酚、总黄酮、绿原酸含量分别下降19%、29%、27%。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从枸杞芽茶中鉴定出11类594种代谢物,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等化合物。与枸杞芽原料相比,漂烫、一次杀青、二次杀青、炒制和提香处理分别使270、287、298、295种和298种差异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酚酸类化合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途径;少量富集在玉米素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等途径。不同工序下枸杞芽茶中的肌苷、高胱氨酸、肉桂酸、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异阿魏酸等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这些代谢物参与枸杞芽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枸杞芽茶加工过程中营养功效成分变化及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枸杞芽茶 广泛靶向代谢组学 加工工序 多酚 代谢途径


大豆异黄酮对安格斯肉牛免疫性能、生殖激素水平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SIF)对安格斯肉牛免疫性能、生殖激素水平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体重(396.87±35.42) kg、2~3胎次的健康安格斯母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CG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SIF-10组)、20(SIF-20组)和40 mg/kg(SIF-40组) SIF。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检测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血清免疫因子和生殖激素含量,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SIF对血清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G组相比,SIF-10组和SIF-20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SIF-20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提高(P <0.05);SIF-40组血清TP和GLB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AL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2)与CG组相比,SIF-10组和SIF-20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SIF-20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SIF-40组血清IgA、IgG、免疫球蛋白M(IgM)、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IL-4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3)与CG组相比,SIF-40组血清孕酮、雌二醇、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4)CG组和SIF-40组之间共筛选出346种血清差异代谢物[P<0.05、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差异倍数(FC)>2.0或FC<0.5],其中,相对于CG组,SIF-40组163种代谢物上调、183种代谢物下调。选取VIP值前20的代谢差异物(14种上调、6种下调)进行通路富集,发现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色氨酸代谢、丁酸代谢、叶酸生物合成以及柠檬酸循环等8个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一定水平SIF能够提高安格斯肉牛母牛免疫性能、生殖激素水平以及代谢水平,且以添加40 mg/kg为宜。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肉牛 免疫性能 生殖激素 代谢组学分析


基于道地属性的枸杞子综合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探索
《中草药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枸杞子Lycii Fructus作为传统中药材,其品质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为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与枸杞子特有道地属性紧密契合的综合品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采用德尔菲法,通过2轮专家咨询收集意见,形成指标池后进行筛选和优化,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继而运用系统层次分析法对各品质要素评价指标进行权重排序,明确各维度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产地环境品质要素对枸杞子综合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凸显了枸杞子品质与道地属性的紧密联系。生产过程规范、质量安全、药用品质和商品品质等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此外,还纳入了文化商业品质要素,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最终,通过尝试构建枸杞子综合品质评价体系框架,为枸杞产业发展评估、生产监管等提供有力参考,助力中药市场优质优价及产业全过程质量管理智能化、标准化发展。
关键词: 枸杞子 道地属性 综合品质评价 德尔菲法 系统层次分析法


修剪方式对'宁杞7号'枸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宁夏产区枸杞科学合理的修剪管理技术,在宁夏中宁和固原两个试验点以8年生‘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短截程度设置长放(D1)、短截15~20 cm(D2)、短截10~15 cm(D3)3个水平,修剪量设置轻度修剪量40%~50%(A1)、中度修剪量50%~60%(A2)、重度修剪量60%~70%(A3)3个水平,研究短截程度与修剪量不同水平组合对枸杞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不同短截程度与修剪量配置的修剪方式下枸杞果实产量和品质差异明显,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在产量和枝类组成方面,中宁试验点的短截10~15 cm+轻度修剪量处理和固原试验点的短截15~20 cm+中度修剪量处理的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4.58%~59.87%和9.19%~80.14%,且中枝占比较高。在果实品质上,中宁试验点短截15~20 cm+中度修剪量处理和固原试验点短截15~20 cm+重度修剪量处理的单果质量较高,且其甜菜碱、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试验点的产量与总糖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以高产优质为栽培目的,结合熵权TOPSIS法综合得分,短截15~20 cm+中度修剪量可作为中宁试验区较优的修剪组合,短截15~20 cm+重度修剪量可作为固原试验区较优的修剪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