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水肥套餐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20—2022年定位试验,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水肥套餐对蜜柚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探索和实践蜜柚水肥一体化施肥模式提供依据。对平和蜜柚高低产园分别设置4种处理方式:(1)TF(常规施肥)、(2)30%WF(30%水肥套餐)、(3)50%WF(50%水肥套餐)、(4)70%WF(70%水肥套餐)。2020—2022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水溶肥套餐不同程度减量施肥对蜜柚产量影响差异显著,高低产园年平均产量影响均为:70%W>50%WF>TF>30%WF;高产园50%WF、70%WF处理比TF处理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2.43%、24.67;低产园50%WF、70%WF处理比TF处理年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5.05%、26.80%;高、低产园蜜柚年平均产量均以70%WF处理最高(高产园67845.5 kg/hm2、低产园53 495.5 kg/hm2),低产园增产幅度大于高产园;高、低产园中年平均次果率均以70%WF效果最佳(高产园5.71%、低产园4.67%)。高、低产园不同水溶肥套餐施肥处理对蜜柚果肉粒化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单果重、果肉重影响较为显著;且不同水溶肥套餐施肥处理蜜柚裂果率年际变异大;70%水溶肥套餐施肥明显改善了蜜柚基本农艺性状,提高单果重,降低裂果率。2021、2021年高、低产园中4种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度增减幅度不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70%水溶肥套餐蜜柚各品质指标均为最佳。高产园50%WF、70%WF处理年平均最终净收益较TF处理分别增收30.58%、47.79%。年平均产投比以70%WF处理最高(4.29∶1),较TF处理高1.31倍。低产园50%WF、70%WF处理年平均最终净收益较TF处理分别增收40.41%、59.67%。年平均产投比以70%WF处理最高(3.63∶1),比TF处理高1.17倍;高、低产园中均以70%水溶肥套餐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低产园经济效益增幅大于高产园。水肥一体化模式下不同水肥套餐减量施肥具有提高蜜柚产量、经济效益和改善品质等效果,且在高低产园中蜜柚施用70%WF处理对提高蜜柚产量、经济效益和改善品质等效果最好,为最佳施肥处理,推荐应用。


花椰菜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与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花椰菜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检测9个候选内参基因ACT1、ACT2、ACT7、TUB、EF-1α、EF-1β、GAPDH、UBQ和HIS在花椰菜不同组织、不同品种和花球不同发育时期处理下mRNA的表达稳定性。利用3个数据分析软件(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综合评价9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花椰菜不同组织、不同品种和花球不同发育时期处理下,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存在差异。ACT2和EF-1α在不同组织处理下表达最为稳定;ACT7和TUB在不同品种处理下表达稳定性最好;ACT7和GAPDH在花球不同发育时期处理下被筛选为最合适的内参基因组合。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获得合适的内参基因为花椰菜新基因表达分析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并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关键基因的挖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防治药剂,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EC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EC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基于图像识别的枇杷资源果肉褐变鉴定方法研究与应用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枇杷果肉褐变抗性检测方法,实现枇杷种质资源果肉褐变抗性的高效鉴定筛选。【方法】以10份枇杷资源成熟果实为材料,利用MATLAB R2022a函数算法,对相机拍摄的原始照片进行颜色空间转换,筛选适宜测算枇杷果肉的颜色空间。进一步对枇杷果肉切面图像进行二值分割,提取切后不同时间果肉图像像素值,计算褐变指数及褐变面积,并进行褐变分级。【结果】MATLAB转化的Lab颜色空间能准确识别不同资源果肉褐变表型,与色差仪测定评价结果最接近。根据褐变指数和褐变面积进行隶属函数排名,可综合评价10份枇杷资源抗褐变能力。【结论】利用MATLAB图像分割技术可实现对枇杷果肉褐变抗性的准确快速鉴定,该技术亦适用于枇杷种质资源颜色性状的鉴定评价。


红树林沉积物生防芽孢杆菌资源筛选及防效评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红树林沉积物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生防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为开发高效绿色生防制剂防治梨火疫等重要农业病害提供支撑。【方法】利用芽孢杆菌耐高温特性,采用抑菌圈法特异筛选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具有拮抗活性的芽孢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活性,重点检测其对梨火疫病和草莓炭疽病的室内防治效果。【结果】筛选到10株对梨火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其中,抑菌作用较强的3株芽孢杆菌为PBIB1、PBIB4和PBIB7;经基因组测序鉴定,PBIB1和PBIB4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PBIB7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这3株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番茄青枯病菌、草莓炭疽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均具有拮抗活性,对梨火疫病的室内防效分别为82.83%、78.84%和68.86%,对草莓炭疽病的室内防效分别为92.31%、90.38%和67.30%。【结论】从红树林沉积物中筛选到的3株生防芽孢杆菌对作物细菌和真菌病害有较广谱的拮抗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生防制剂和应用的潜力。


番鸭小鹅瘟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三引物双重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鸭小鹅瘟病毒(Muscovy duck-origin goose parvovirus, MDGPV)是经典鹅细小病毒(Classical Goose parvovirus, c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 MDPV)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型水禽细小病毒,是引起雏番鸭(Cairina moschata)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导致雏番鸭免疫力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够同时鉴别检测MDGPV和MDPV的三引物双重PCR方法,并对2种病毒当前的流行情况进行鉴别与监测。根据GenBank中已发布的MDGPV和MDPV衣壳蛋白1 (viral capsid protein 1, VP1)基因的重组特征,应用Oligo 7.0软件设计并合成了3条鉴别引物,两两组合形成2套PCR反应体系进行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493 bp (MDGPV)和827 bp (MDPV),分别构建MDGPV和MDPV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进行双重PCR扩增。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检测MDGPV和MDPV的双重PCR鉴别方法。该三引物双重PCR方法可重复性好,特异性与敏感性高,对MDGPV和MDPV的最低检出测限分别为99.6和96.1 copies/μL总DNA。对102份疑似水禽细小病毒感染发病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MDGPV阳性检出率为31.37%(32/102),MDPV阳性检出率为7.84%(8/102),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96%(2/102),与GPV、MDPV通用SYBR GreenⅠPCR检测方法及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建立的MDGPV和MDPV双重PCR诊断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好,丰富了水禽细小病毒病的检测手段,有助于MDGPV和MDPV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
关键词: 番鸭小鹅瘟病毒(MDGPV) 番鸭细小病毒(MDPV) 双重PCR


溪黄草提取物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活性和抑菌机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防治香蕉炭疽病的天然抑菌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和果实防治试验测定溪黄草(Isodon serra)提取物对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的抑制活性,通过研究提取物对菌丝细胞完整性、菌丝形态结构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溪黄草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对香蕉炭疽菌均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其中以石油醚萃取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其对菌丝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18mg/mL。经不同浓度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的果实病斑直径均比空白对照显著下降(P<0.05),浓度为4mg/mL时,其与阳性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可破坏菌丝的细胞完整性,使细胞通透性提高,还可使菌丝发生显著质壁分离、皱缩和裂解,且破坏程度呈浓度依赖性。菌丝经2 mg/mL石油醚萃取部位处理后,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ATP合成酶、ATP酶活性分别下降23.56%、60.51%、9.01%和32.01%。溪黄草提取物通过破坏细胞完整性和降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来抑制香蕉炭疽菌正常生长,其对于防治香蕉炭疽病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p18蛋白多克隆抗体区分强弱毒株的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我们前期将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 NDRV)强毒株NP03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uscovy duck embryo fibroblast, MDEF)上进行传代,选育出NDRV弱毒株S,将强弱毒株p18蛋白进行比对发现弱毒p18蛋白C端缺失35个氨基酸。【目的】制备p18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鉴定NDRV强弱毒株p18蛋白的差异。【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NDRV强弱毒株p18基因编码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诱导表达,用镍柱纯化目的蛋白,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纯化蛋白进行鉴定。进一步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p18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对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鉴定NDRV强弱毒株。【结果】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分别获得了NDRV强弱毒株p18重组蛋白。对多克隆抗体进行间接ELISA检测,效价达1:51 200。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制备的p18蛋白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检测NDRV强、弱毒株感染细胞后表达的p18蛋白,结果表明,强、弱毒株p18蛋白的分子量有明显差异,分别约为18 kDa和14 kDa。IFA结果表明,制备的p18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NDRV强、弱毒复制时表达的p18蛋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p18蛋白多克隆抗体可用于NDRV强弱毒株p18蛋白检测,并发现NDRV强、弱毒株p18蛋白存在明显差异,为深入研究NDRV p18蛋白生物学功能及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太子参皂苷对卵清白蛋白免疫小鼠肠道应答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太子参皂苷(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saponins, PHS)对模式抗原卵清白蛋白(OVA)免疫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影响,将72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CK组)、OVA免疫对照组(OVA组)、铝佐剂对照组(OVA+Al组)、PHS低剂量组(OVA+PHS-L,50 mg/kg)、PHS中剂量组(OVA+PHS-M,100 mg/kg)、PHS高剂量组(OVA+PHS-H,200 mg/kg)(在第1~5天和第16~20天,除PHS各剂量组按体重灌胃相应剂量PHS外,其余各组灌胃相应体积的双蒸水;在第6天和第21天,于腹股沟处对CK组每只小鼠进行皮下注射0.2 mL/只的无菌PBS,对OVA+Al组注射含100μg OVA和200μg Alum的PBS混合液,对PHS各剂量组小鼠注射含100μg OVA的PBS溶液)。第36天处死小鼠,检测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与OVA组相比,OVA+PHS-L组可显著提高回肠绒隐比和十二指肠单位长度内淋巴细胞个数(P<0.05),显著提升十二指肠中IL-6、空肠中sIgA和回肠中TNF-α含量(P<0.05);OVA+PHS-M组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隐比以及单位长度内淋巴细胞个数(P<0.05),显著提升空肠和回肠中TNF-α含量(P<0.05);OVA+PHS-H组可显著提升空肠中sIgA含量(P<0.05)。上述结果表明,PHS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肠道组织形态,调节相关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肠道黏膜免疫功能,提高小鼠对OVA的免疫应答,具有成为佐剂的潜力。


金线莲ArCRC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YABBY基因家族的CRABS CLAW(CRC)亚族基因在花和叶片发育中的功能,基于金线莲全长转录组数据RT-PCR克隆ArCRC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采用qP CR技术对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线莲ArCRC基因CDS长度为576 bp(GenBank登录号:OR394646),编码191个氨基酸,含有YABBY superfamily和HMG-box_SF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分子量为21.514 kD,理论等电点为9.16,不稳定系数41.12,属于不稳定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rC RC与水稻(Oryza sativa)的OsD L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CRC聚为一类,属于CRC亚家族,且定位在细胞核。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ArCRC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qR T-PCR分析表明,ArCRC基因在花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且在叶片中脉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叶片外缘,因此,推测ArCRC基因主要在花器官发育中发挥功能,同时还参与调控叶片中脉的发育。
关键词: 金线莲 ArCRC基因 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基因表达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