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滑液囊支原体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滑液囊支原体(MS)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144只28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MS感染组、IBV-M41感染组、IBV-M41+MS共感染组、IBV-QX感染组、IBV-QX+MS共感染组共6组,采用50μL/只剂量按相应分组点眼感染MS (106CCU50)、IBV(105EID50),阴性对照组以50μL/只点眼KM2培养基(左眼)和PBS (右眼)。感染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 d、14 d、21 d和28 d每组随机剖检6只鸡,观察气囊炎和气囊损伤评分,并采集气管进行病原再分离,其中MS经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培养后进行PCR鉴定,IBV接种SPF鸡胚后进行RT-PCR鉴定。此外,各组鸡气管均经10%甲醛固定后进行粘膜厚度检测以及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除阴性对照组和MS感染组,其他组鸡在感染后4 d均出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剖检结果显示MS感染组鸡在感染后21 d出现气囊炎,28 d仍可见气囊炎;而IBV-M41感染组和IBV-QX感染组鸡在感染后7 d或14 d出现气囊炎,且气囊炎的发生率均未超过50%。感染后14 d IBV-QX+MS共感染组鸡气囊炎发生率达100%(6/6),直至21 d并且大部分鸡气囊炎可持续至感染后28 d (5/6),而IBV-M41+MS共感染组鸡气囊炎仅可持续至感染后21 d,且气囊炎的发生率最高在感染后14 d (5/6)。IBV-QX+MS共感染组鸡平均气囊损伤评分在感染后14 d、21d和28 d均极显著高于单一感染组(P<0.001),而IBV-M41+MS共感染组鸡仅在感染后14 d极显著高于单一感染组(P<0.001)。病原再分离结果显示,各感染组鸡均在气管中再分离到MS(感染后28 d内)或IBV(感染后7 d内)。病理损伤检测结果显示,共感染组鸡较各单一感染组鸡气管粘膜增厚持续时间更长以及病理损伤更为严重。IBV-M41+MS共感染组鸡在感染后14 d平均气管粘膜厚度显著低于IBV-QX+MS共感染组(P<0.05),而在感染后21 d极显著低于IBV-QX+MS共感染组(P<0.001),其余各组鸡在感染后14 d和21 d均极显著低于IBV-QX+MS共感染组鸡(P<0.001)。IBV M41+MS共感染组鸡最早14 d出现气管病变,而IBV QX+MS共感染组鸡在共感染后7 d就可见气管病理损伤,且共感染组鸡的平均气管损伤评分均极显著高于单一MS或IBV感染组(P<0.01或P<0.001)。上述结果证实MS和IBV共感染较单一感染对28日龄SPF鸡的致病性更强,IBV M41或QX株与MS共感染对SPF鸡的致病性存在差异,本研究为临床IB和MS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滑液囊支原体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共感染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冠突散囊菌Ec-12上清抑制小鼠的伤寒沙门菌机制的初步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黑茶中有益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C)并揭示该菌上清抑制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初步机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冠突散囊菌;通过形态学和IT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分析其增殖条件及增殖的稳定性;采用琼脂扩散抑菌试验、耐酸碱、耐热及紫外光稳定性试验、电镜观察及小鼠动物试验等以评估该Ec-12上清抑制鼠伤寒沙门菌的初步机制。结果显示:筛选到一株有较强抑制鼠伤寒沙门菌作用的冠突散囊菌Ec-12,抑菌圈分别为10.4 mm±1.5 mm。根据形态学、生长特征及IT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冠突散囊菌,并命名菌株Ec-12。粗分离的菌株Ec-12上清在pH近中性条件产生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稳定好。经电镜观察可见粗分离菌株Ec-12上清导致鼠伤寒沙门菌的菌体变形,表层粗糙等抑菌现象。并明显降低小鼠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提高小鼠绒毛的完整度和增加黏液蛋白的分泌(P<0.05),减少结肠细胞的凋亡(P<0.05),抑制鼠伤寒沙门菌对小鼠的危害。冠突散囊菌Ec-12菌株上清作用于鼠胃肠道内的鼠伤寒沙门菌,破坏了鼠伤寒沙门菌结构完整性,同时又作用于鼠的肠道,提高肠绒毛完整性,促进结肠黏液蛋白的分泌,减少结肠细胞的凋亡,进而降低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腹泻及死亡,它具备一定益生的潜力。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上清 鼠伤寒沙门菌 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在狐尾藻中的积累及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各浓度铜处理下狐尾藻均能存活,但铜浓度高于50 mg·L-1时,狐尾藻根、茎、叶生物量相比对照(铜0 mg·L-1)处理降低53.48%、36.99%和32.22%.铜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铜含量分别为11.81~186.34、1.32~7.89、2.11~11.99 mg·kg-1,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叶片和茎部.铜在狐尾藻中的亚细胞分布主要位于根、茎、叶的细胞壁部分(36.49%~49.61%、45.44%~49.92%、41.45%~55.92%),其次是可溶性组分(21.65%~25.99%、23.03%~27.65%、18.01%~34.63%).狐尾藻中铜的赋存化学形态以盐酸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乙醇提取态为主,所占比例为76.34%~86.67%,均是活性较低的形态.因此,狐尾藻是铜富集较好的植物,其根部的耐性大于茎、叶.铜以吸附态或蛋白质、果胶酸盐等低活性形态赋存于细胞壁或可溶性组分(液泡)中是狐尾藻积累和耐受铜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 狐尾藻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耐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武夷肉桂加工过程 GBVs和香气物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武夷肉桂 11 个不同加工阶段的 276 种香气物质,这些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杂环化合物类、酮类、醛类、萜类等多种组分,其中杂环化合物类、酯类、萜类和醇类香气组分含量较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武夷肉桂中 30 种特征香气物质变量重投影要性值和香气活度值均大于 1,其中具有青味的(Z)-3-己烯醇和(E)-2-己烯醛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下降,呈花香或果香的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醛、香叶醇和 β-罗勒烯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上升,脱氢芳樟醇和 α-石竹烯具有辛香的特征,可能是肉桂品种特征香气桂皮辛香的主要贡献物.在武夷肉桂毛茶中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和(E,E)-3,5-辛二烯-2-酮等物质香气特征影响值大于 1,说明这些物质是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中关键呈香物质.在武夷肉桂中鉴定到 10 种GBVs,在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樱草糖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GBVs总含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在做青后期,葡萄糖苷和樱草糖苷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苯甲基樱草糖苷、2-苯乙基樱草糖苷、香叶基樱草糖苷、芳樟基樱草糖苷和香叶基葡萄糖苷显著下降,结果表明GBVs参与了武夷肉桂花果香和甜香的形成.研究结果阐明武夷肉桂特征香气成分以及GBVs在武夷肉桂香气形成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武夷肉桂香气品质,提质增效.

关键词: 武夷肉桂 代谢组学 加工过程 香气 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制备及其对蓟马的引诱效果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制环境友好型和可控释放的蓟马信息化合物新剂型,通过饱和溶液搅拌法制备异烟酸甲酯/α-环糊精微胶囊,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包埋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微胶囊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并应用于田间大棚诱集蓟马明确其引诱效果。结果显示,微胶囊最佳包埋条件是温度为40℃、搅拌速率为800 r/min、芯壁质量比为0.3∶1.0、反应时间为3 h,该条件下的包埋率为53.16%;制备的微胶囊呈球状结构,分散均匀;微胶囊释放动力学符合Korsmeyer-Peppas模型,其释放机制由Fickian扩散控制。微胶囊诱集瓜蓟马Thrips palmi的平均数量达到475.5只/板,分别是对照和异烟酸甲酯原药诱集数量的2.58倍和1.96倍,,说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持效期和引诱效果。表明蓟马引诱剂微胶囊化可提高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可用于昆虫信息素缓释载体产品研发。

关键词: α-环糊精 异烟酸甲酯 微胶囊 释放动力学 蓟马 引诱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变形假单胞菌免疫刺激复合物对大黄鱼口服免疫效果的评价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的主要病原,可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前期研究表明免疫刺激复合物(immune stimulating complexes, ISCOMs)具有较好的口服免疫效果。为了评价口服变形假单胞菌ISCOMs免疫大黄鱼的效果,本研究制备具有笼格状纳米颗粒结构的变形假单胞菌ISCOMs疫苗(Pp-ISCOMs),检测口服免疫后21 d大黄鱼头肾的各免疫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通过菌体血清凝集方法测定免疫后大黄鱼血清效价,并测定其免疫保护力。结果显示,与灭活变形假单胞菌(Pp)和空白对照(CK)相比,口服免疫Pp-ISCOMs的大黄鱼头肾的髓样分化因子88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 MyD88)(P<0.05)和白介素2 (interleukin 2, IL-2)(P<0.001)等免疫相关因子表达显著提高;受免21 d的大黄鱼血清凝集效价为2~2;用5.0×10~2 CFU/g剂量的变形假单胞菌腹腔注射攻毒后,Pp-ISCOMs和Pp受免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3.3%和40%。研究表明变形假单胞菌ISCOMs口服免疫可提高大黄鱼抗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免疫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变形假单胞菌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口服 大黄鱼 免疫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摩氏假单胞菌环脂肽合成基因簇xtlABC的功能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摩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sselii Pt A1是对多株青枯菌均有良好抑制作用的生防菌,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环脂肽合成基因簇xtlABC。为了探明摩氏假单胞菌PtA1中xtl ABC基因簇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缺失突变体ΔxtlA、ΔxtlBC和Δxtl ABC,通过Southern blot验证突变体正确后,分析其对菌株生长速率、游动性、生物膜及生防相关性状等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Pt A1相比,突变体ΔxtlA、ΔxtlBC和ΔxtlABC在LB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变慢,在游动培养基上的迁移直径分别减少了12.6、12.5和13.5mm,生物膜形成量分别降低了30.41%、29.16%和30.70%,对4种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显著减小。盆栽试验表明,接种青枯菌GMI1000后4d,处理组PtA1+GMI1000、ΔxtlA+GMI1000、ΔxtlBC+GMI1000和ΔxtlABC+GMI1000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4.93%、9.49%、10.46%和7.66%,第10 d的防效分别为42.43%、19.56%、31.40%和24.79%,处理组PtA1+GMI1000防治效果最好,与xtlABC突变体处理组差异显著。综合分析表明xtlABC基因簇影响菌株自身的生长及生防相关性状,该基因及其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抑制青枯菌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摩氏假单胞菌 环脂肽 基因簇xtlABC 青枯菌 抑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稻萍鱼"模式推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稻萍鱼"模式在福建省稻区的推广潜力,以"稻萍鱼"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界值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个维度构建福建省"稻萍鱼"模式推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评分法构建推广潜力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1)"稻萍鱼"模式推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明晰了评价指标的内涵,建立了指标的数据收集与标准化方法.3)基于推广潜力的评价模型,"稻萍鱼"模式的推广优先级分为推广优先级最高、推广优先级较高、推广优先级较差、不适合推广等4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综上,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和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合理,构建的指标体系较全面,涵盖了影响推广潜力的水资源、气候不稳定性、土壤条件、稻田资源、推广便利性和经济水平6个方面.本研究可为福建省因地制宜推广"稻萍鱼"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稻萍鱼模式 推广潜力 评价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关联分析解析巴西蕉幼苗响应低温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低温是导致香蕉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基于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参与香蕉抗寒的相关基因、蛋白及信号、代谢通路调控网络,探讨香蕉抗寒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巴西蕉为试材,在7℃低温下处理1 d(Cold1)和3 d(Cold3),以28℃培养的巴西蕉为对照(CK),基于笔者课题组前期获得的蛋白质组数据,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巴西蕉在低温胁迫下基因调控网络的变化,同时与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共同解析巴西蕉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Cold1 vs CK、Cold3 vs CK和Cold1 vs Cold3三个对比组分别鉴定出11 370、15 460和9 61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光合作用信号、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多个低温胁迫关键信号代谢通路中富集。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其中DREB、MAPK和MYB等低温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在低温处理后显著上升,所选20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RNA-seq基本相符,证实了RNA-seq的准确性。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到6 211个与转录本相对应的蛋白,转录组与蛋白质呈现正相关关系,共有105个转录本及其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共同上调,有218个转录本及其对应的蛋白表达量共同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在光响应、叶绿体、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功能大量富集。此外,对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KEGG通路的关联分析发现,低温处理抑制了苯丙素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促进了α-亚麻酸代谢和谷胱甘肽途径的表达。【结论】运用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绘制了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香蕉抗寒调控网络,并发现香蕉响应低温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光合作用信号、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素生物合成等途径。

关键词: 香蕉 低温胁迫 转录组 蛋白质组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番莲种质资源花粉活力鉴定方法探究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西番莲属植物花粉最佳离体培养基、离体培养最适观测时间、花粉的最适染色法和花粉贮藏条件,快速精准鉴定西番莲属种质资源的花粉活力,为其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份西番莲属种质资源的花粉为试验材料,设计正交试验,探究不同浓度的蔗糖、H3BO3、Ca(NO32和聚乙二醇-4000(PEG-4000)对花粉离体萌发率的影响;利用最佳花粉离体培养基,筛选花粉离体培养最适观测时间;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与亚历山大染色法,探究最适的西番莲花粉染色法;通过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处理,筛选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结果】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00 g·L-1蔗糖+0.04 g·L-1 H3BO3+0.01 g·L-1Ca(NO32+150 g·L-1 PEG-4000+200 mg·L-1 MgSO4·7H2O+100 mg·L-1 KNO3,pH值5.5;花粉离体培养1 h为最适观测时间;TTC染色法染色效果好且结果与离体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可有效检测西番莲花粉活力;花粉贮藏24 h以内,25℃与4℃的贮藏温度下花粉活力分别为30.48%、26.69%,花粉贮藏时间在1~7 d,4℃下花粉活力仍保持在26.54%~27.05%。【结论】筛选出西番莲属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离体培养最适观测时间、花粉最适染色法与花粉贮藏最佳条件,为西番莲属植物花粉活力的快速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番莲 花粉活力 花粉培养基 花粉离体萌发 染色法 花粉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