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营养添加剂对广叶绣球菌生长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绣球菌产量,选取复合蛋白质类、复合氨基酸类、糖类、有机酸类和腐植酸类添加剂,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等指标,筛选对绣球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的添加剂,并进行原基诱导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别营养添加剂对菌丝生物量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差异较大,添加荞麦粉、黑苦荞粉、黄豆粉、黑豆粉、立信1号、丰菇王、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黄腐酸钾和矿源黄腐酸能显著提高菌丝体生物量,较空白对照组提高30.08%~36.67%,添加荞麦粉、黄豆粉、土豆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酒石酸、柠檬酸、L-焦谷氨酸、腐植酸钾、矿源黄腐酸和腐植酸能显著提高菌丝生长速度,较空白对照组提高12.86%~22.98%。在栽培料中添加荞麦粉、黑全麦粉、丰菇王、立信1号、L-焦谷氨酸和腐植酸能提高原基形成率,较无营养添加剂的对照组分别提高10.00、10.00、7.78、5.00、10.00、7.78百分点,其中丰菇王、L-焦谷氨酸和腐植酸能提升绣球菌鲜菇产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6.23%、16.83%和22.36%。
关键词: 绣球菌 营养添加剂 菌丝生长速度 原基形成率 产量


福建蝴蝶兰病毒小RNA测序及RT-PCR检测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采集56个蝴蝶兰(Phalaenopsis)疑似病毒样品,按侵染症状分为褪绿、黄化褐斑、黄化皱缩等3类样品,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和RT-PCR进行检测,共发现8种病毒,按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 MV)85.71%,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35.71%,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 clover mosaic virus,WCMV)32.14%,淮山药X病毒(yam virus X,Ya VX)21.43%,水仙花叶病毒(Narcissus mosaic virus,Na MV)10.71%,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Pe MV)8.93%,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o VX)7.14%和仙人指X病毒(Schlumbergera virus X,Sc VX)7.14%。其中,Cy MV、ORSV和WCMV的检出率在30%以上,多为复合侵染,侵染率达75.51%。以小RNA测序序列为模板,设计出特异引物,建立了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ORSV、Cy MV、WCMV、Ya VX和Po VX的引物对浓度分别为0.30,0.06,0.20,0.50和0.40μmol·L-1,退火温度56℃时,可同时扩增出片段大小分别为1 156、908、561、292和162 bp的目的条带,特异性良好。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可从≥0.0001 mg的感病植物组织中检测到这5种病毒。


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种植方式对再生稻产量、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为再生稻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移栽、机械移栽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研究了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温光资源利用状况。【结果】再生稻头季产量表现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械移栽,其中直播和人工移栽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机械移栽;再生季产量直播和机械移栽均较人工移栽显著提高。在产量构成方面,头季和再生季有效穗数均表现为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显著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降低。头季全生育期机械移栽和直播较人工移栽分别缩短了4和14 d,主要差异时期为播种-齐穗期,与播种期推迟有关;再生季全生育期人工移栽和机械移栽相同,直播较二者均缩短了5 d。头季机械移栽和直播的日均温度均高于人工移栽,而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均低于人工移栽;再生季机械移栽的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与人工移栽相当,直播明显减少。从温光利用效率来看,头季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光合有效辐射生产效率和热量利用率均表现为直播最高,人工移栽次之,机械移栽最低;再生季表现为直播最高,机械移栽次之,人工移栽最低。【结论】再生稻3种种植方式下,直播的有效穗数多、总产量最高、温光资源利用效率高,说明选用分蘖能力中等的再生稻品种结合直播可作为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应用于生产中。


福建省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鸡源大肠杆菌的流行性及耐药性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性,本研究于2022年~2024年从福建省4个不同地区养殖场、屠宰场、菜市场的肉鸡和蛋鸡中分离到786株鸡源大肠杆菌,采用PCR鉴定mcr-1阳性大肠杆菌,统计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及不同种类鸡源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阳性大肠杆菌对7大类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mcr-1阳性菌的6大类12种耐药基因,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离菌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通过PCR鉴定分离菌中质粒的类型。结果显示,786株鸡源大肠杆菌中mcr-1基因的检出率为21.25%(167/786),以闽东地区(24.28%,42/173)、菜市场(25.41%,47/185)和蛋鸡(27.95%,64/229)中分离的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最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DOX)和四环素(TE)耐药的mcr-1基因阳性菌占比最高,分别为92.22%(154/167)和89.82%(150/167);对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GEN)和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CIP)耐药的菌株最少,分别占44.91%(75/167)和56.29%(94/167);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酰胺醇类、氟喹诺酮类、多黏菌素类、β-内酰胺类耐药的菌株占57.49%~73.65%。85.63%(143/167)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MDR)。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和不同种类鸡中分离的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差异;所测12种耐药基因均在mcr-1阳性菌中检出,其中四环素类的tet(A)(97.6%,163/167)、氨基糖苷类的aad A1(87.43%,146/167)、磺胺类的sul2(84.43%,141/167)、β-内酰胺类的bla TEM(81.44%,136/167)、氟喹诺酮类的qnr S(72.46%,121/167)及酰胺醇类的flo K(67.66%,113/167)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均在50%以上;相关性分析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与其耐药基因qnr A、对环丙沙星与其耐药基因qnr S、对氨曲南和头孢他啶与其耐药基因blaTEM等均显著和极显著相关。分离菌主要携带Inc I2型质粒(50.30%,84/167)、Inc HI2型质粒(25.15%,42/167)和Inc X4型质粒(19.76%,33/167)。目前福建省mcr-1阳性鸡源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较高,且多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现象非常严重。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福建省mcr-1阳性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肠杆菌 多黏菌素 耐药基因 mcr-1 福建 鸡


互花米草黄酮提取物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互花米草黄酮提取物(SFE)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180只健康的昆明(KM)雄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SFE1组)、1.0%(SFE2组)、1.5%(SFE3组)和2.0%SFE(SFE4组)的饲粮。预试期2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终末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CON组相比,SFE3组小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层厚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与CON组相比,SFE3组小鼠肠道封闭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5)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间小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度和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SFE1组、SFE2组和SFE3组肠道菌群构成与CON组有明显差异,SFE4组肠道菌群与CON组相似。各组共有操作分类单元(OTU)和特有OTU数目无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与CON组相比,SFE2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以及SFE4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均有所降低,SFE3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有所提高。在属水平上,与CON组相比,SFE1组和SFE2组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均有所提高;SFE3组鼠杆菌科未分类属(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相对丰度有所提高,毛螺菌科NK4A136群(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和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有所降低;SFE4组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有所提高,毛螺菌科NK4A136群相对丰度有所降低。综上所述,饲粮添加1.5%SFE可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和体液免疫功能,并对肠黏膜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和维护作用。
关键词: 互花米草 黄酮提取物 小鼠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肠黏膜屏障


基于三维重建的芥菜表型提取及产量预测研究
《计算机仿真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芥菜三维重建,自动获取植株表型参数,构建产量预测模型服务于生产。首先,利用多视角图片采集平台获取芥菜多视角图像数据,运用运动恢复结构(SFM)和多视角立体视觉(MVS)技术获得芥菜的三维点云。其次,通过算法自动获取芥菜表型参数并与手动测量值进行精度分析。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法,以表型参数为自变量无损地预测芥菜的产量。结果表明,通过三维重建自动获得的芥菜表型参数高效准确,可以替代人工测量结果,得到的产量预测模型稳定准确,可为芥菜的选育种及生长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炭基猪粪肥对叶用甘薯产量及土壤Pb、Cd钝化效果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轻长期施用猪粪有机肥导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长期定位试验设置3个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梯度处理,即替代化肥总养分的25%(L)、50%(M)、100%(H),同时设4个生物炭梯度处理,即添加0%(B0)、3%(B1)、6%(B2)、9%(B3)生物炭,研究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叶用甘薯产量、土壤镉(Cd)、铅(Pb)含量及Pb不同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有机肥和生物炭施用比例对叶用甘薯产量及土壤Pb含量存在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L、H用量有机肥处理下,B3处理的叶用甘薯产量最高;B1H和B3L处理分别显著降低叶用甘薯Pb累积含量31.5%和37.6%。M用量有机肥处理中,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叶用甘薯Cd累积含量降低。生物炭配施可促进土壤Pb由生物有效性高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向低生物有效性的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以上结果表明,有机肥与生物炭合理配施可增加叶用甘薯产量,降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高土壤质量。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畜禽粪便 重金属形态 土壤修复 金属钝化


槲皮素对早期断奶广丰山羊羔羊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理及免疫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36只45d左右、健康、体质量(6.30±0.54)kg的广丰山羊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CON),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 mg/kg(Q100)和200 mg/kg(Q200)的槲皮素,饲喂15 d,在60日龄断奶,断奶后再饲喂15 d,分别于断奶前15 d、断奶当日、断奶后15 d测定羔羊体尺指标,同时,测定断奶当日和断奶15 d羔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基础日粮添加槲皮素对断奶广丰羔羊的体高、胸围、体长、体质量、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2)断奶当日,Q200组羔羊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是CON组的1.89倍(P<0.05);断奶15 d,Q200组羔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是CON组的1.02倍(P<0.05)。3)断奶当日,Q100组羔羊血清IgA浓度是CON组的1.48倍(P<0.05),而IgM和IL–1β浓度则分别降低26.97%和50.81%;断奶15d,Q200组羔羊血清IgG浓度是CON组的1.28倍,而IL–1β浓度则降低46.71%(P<0.05)。4)断奶当日,Q100组和Q200组羔羊血清CAT活性分别是CON组的1.61倍和1.82倍,断奶15 d时,分别是CON组的2.98倍和2.84倍(P<0.05);断奶15 d,Q100组羔羊血清T–SOD和GSH–Px含量分别是CON组的1.59倍和1.24倍(P<0.05),Q200组羔羊血清T–SOD和GSH–Px含量分别是CON组的1.65倍和1.32倍(P<0.05)。综上所述,槲皮素能够提高早期断奶广丰山羊羔羊的抗氧化性能和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早期断奶应激反应。
关键词: 槲皮素 广丰山羊断奶羔羊 血清生化指标 免疫 抗氧化


复合植物精油和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浆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和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以及血浆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50头初始体重为(6.48±0.4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断奶日龄为(25±3)日龄],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公母各5头)。负对照组(NC组)饲喂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基础饲粮(不添加抗生素,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7.72%),正对照组(抗生素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20 mg/kg硫酸黏杆菌素+50 mg/kg杆菌肽锌+75 mg/kg金霉素,试验1组(T1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试验2组(T2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丁酸梭菌,试验3组(T3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500 mg/kg丁酸梭菌。预试期3 d,正试期16 d。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PC组和T3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ADG显著提高(P<0.05);PC组和T3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PC组和T3组腹泻率极显著降低(P<0.01),T1组和T2组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平均日采食量(ADFI)无显著差异(P>0.05)。2)与NC组相比,PC组、T1组、T2组和T3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PC组和T3组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血浆IGF-Ⅰ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NC组相比,PC组、T2组和T3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PC组、T1组、T2组和T3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PC组和T3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血浆T-AOC显著提高(P<0.05)。4)与NC组相比,PC组和T3组血浆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T1组和T2组血浆IgG含量显著提高(P<0.05);PC组和T3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PC组、T1组和T3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PC组、T1组和T3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PC组相比,T3组血浆IgG、IL-1β、IL-6和IL-10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中添加复合植物精油和丁酸梭菌均可提高断奶仔猪ADG,降低腹泻率,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并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且二者联合添加效果优于单一添加,与复合抗生素效果相近。
关键词: 复合植物精油 丁酸梭菌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血浆生化指标 抗氧化 免疫


福建省2000-2023年审定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审定公告中提取2000-2023年间福建省审定水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及稻米品质性状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不同年份这些性状的演化趋势及品种的分布频次,为今后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思路和参考。结果表明,24年间福建省共审定609个水稻品种,按亚种类型分为籼稻593个、籼粳交14个、粳稻2个,按育种方式分为杂交稻580个、常规稻29个。福建选育和种植的品种以籼稻为主,三系杂交稻育种是福建育种的强项。609个品种的产量主要集中在450~650 kg/667 m2,随着年份的推进,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4个产量构成性状年际间变化趋势为:2000-2013年,亩有效穗总体呈下降趋势,每穗粒数、千粒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2023年,亩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总体比较平稳,结实率年际间呈波动状态。产量与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亩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稻瘟病抗性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水稻品种有228个,优质稻品种有310个;6个稻米品质性状年际间呈波动状态,2019-2023年审定的水稻品种整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呈上升趋势,垩白度、透明度呈下降趋势,直链淀粉含量比较平稳,稻米品质性状优质达标率逐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