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86条记录
银耳多糖/姜黄素复合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构建及抑菌性能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银耳多糖制备姜黄素Pickering乳液,探究银耳多糖添加量对姜黄素Pickering乳液的Zeta电位、粒径、接触角、贮藏稳定性、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银耳多糖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耳多糖的添加使Pickering乳液粒径从(8.631±0.057)μm减小到(6.031±0.056)μm,Zeta电位从(-51.60±1.51)mV增加到(-65.16±0.59)mV,其中含体积分数85%银耳多糖溶液的Pickering乳液粒径最小、Zeta电位最高,且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经过21 d贮藏后,仍具有80%以上的姜黄素保留率.流变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乳液呈现弱凝胶特性,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所有乳液的接触角均小于90°,所有乳液均为水包油型乳液.经过65 ℃高温处理后,该乳液仍具有80%以上的姜黄素保留率.同时该乳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抗菌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银耳多糖开发新型Pickering乳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银耳多糖 Pickering乳液 姜黄素 抗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福红'李冷藏期间初生代谢物动态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福红'李冷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物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3个冷藏阶段果肉初生代谢谱.将'福红'李置于4 ℃贮藏,分别于0、30 d和60 d采集果肉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从'福红'李果肉中共检测出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核苷酸等573种代谢物.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0dvs0d存在95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30 d存在99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0 d存在173种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福红'李冷藏期间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丙酸代谢、硫代谢、嘌呤代谢、核苷酸代谢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差异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初生代谢物变化规律,可为'福红'李果实品质评价与采后贮藏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关键词: ’福红’李 冷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初生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高氨基酸白化突变新品系‘福黄1号’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福黄1号’为材料,变异来源‘福安大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萎凋0、12、24、36、48 h和成品茶样品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样品共鉴定出560种挥发性代谢物,其中萜类、杂环化合物、酯类、烃类等是以‘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为鲜叶原料制成白茶的主要呈香物质。萎凋过程中,两个品种白茶的挥发性代谢物总含量逐渐上升,在萎凋48 h的时候达到最大值。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表明,萜品油烯、柠檬醛、1-辛烯-3-酮、大马士酮是‘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是‘福黄1号’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1-辛烯-3-酮和柠檬醛在萎凋前期大量累积而后减少,萜品油烯、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和大马士酮在萎凋过程中持续累积。萜品油烯、柠檬醛、1-辛烯-3-酮、大马士酮对‘福黄1号’和‘福安大白茶’形成花果香和甜香具有重要作用。1-辛烯-3-酮、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是‘福黄1号’白茶清鲜香气形成的关键原因。本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新品系‘福黄1号’制成白茶的香气特征,为以白化茶树品种为原料制成的特色白茶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茶 ‘福黄1号’ 白化突变 挥发性代谢物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微效恢复基因与播期互作效应分析水稻CMS的育性敏感性

科学通报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后制种指烟叶收获后的农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或不育系繁殖,是南方制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耕作制度新模式.本试验在烟后制种期,研究分析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微效恢复基因与播期互作对不育性稳定性的影响,为不育系繁殖提纯、遗传选育和烟后制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际应用依据.选择5个不同微效恢复基因数量的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野香A、京福1A、301A,设置4个播期和2个试点,在播期、地点及其互作下,以嵌合颖花率和黑染花粉率为花粉育性指标进行解析比较,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model, AMMI模型)分析,探究不育系花粉育性的动态趋势. CMS的育性回复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微效基因也产生累加作用.龙特浦A属于微效恢复基因数量较多类型,对播期和试点变化反应较为敏感;野香A、京福1A、301A归类为微效恢复基因数量中间类型,对播期等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反应;珍汕97A为微效恢复基因数量较少类型,对播期等因素反应敏感度低.对播期敏感度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龙特浦A、301A、京福1A、野香A、珍汕97A.根据CMS不育性的敏感性效应,在生产上进行烟后制种和繁殖时,播期适当提前对于种子纯化效果较好,在不育系遗传选育和原种提纯时,选择微效恢复基因高效表达的时期进行,有利于及早剔除不合格单株,加快获得不育性稳定的群体.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 花粉育性 微效恢复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曲糟抗热肽的制备及其对酿酒酵母热激氧化耐受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红曲糟抗热肽,研究其对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行为的影响.以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为指标,筛选蛋白酶,通过抗热肽得率优化酶解条件,对抗热肽进行质谱和抗氧化能力分析,通过磷酸戊糖通路基因表达、胞内辅酶、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以及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分析,从抗氧化角度探索抗热肽对酿酒酵母的热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红曲糟抗热肽最佳酶解工艺为:红曲糟蛋白和水固液比1∶10(m/m)、复合蛋白酶酶解、温度50 ℃、时间3h、加酶量3 000 U/g、pH 8.5,该条件下抗热肽得率62.44%,酿酒酵母热激存活率73.97%,较纯水组提高了22.76%.序列鉴定表明,丰度前20的肽段中16条肽段的疏水氨基酸占比50%以上.抗热肽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半数清除量为4.53 mg/mL,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半数清除量为1.82 mg/mL,具有抗氧化活性.同时,抗热肽通过上调磷酸戊糖途径的基因表达量,提升NADH激酶活性,促进还原型辅酶Ⅱ的转化,使GSH含量提高4.74倍,胞内ROS水平与热激前酿酒酵母基本保持一致,从而有效提高了酿酒酵母抵御热激氧化胁迫的能力.

关键词: 红曲糟 抗热肽 热激氧化 酿酒酵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豆种子和荚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抗炎活性

林业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木豆种子和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这些化学成分的抗氧化、抗炎活性,以期为发现新的天然抗氧化、抗炎活性成分以及木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95%乙醇回流提取木豆种子和荚,提取液过滤后减压浓缩得到木豆种子和荚的浸膏.浸膏分别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对乙酸乙酯萃取部继续采用硅胶、凝胶等柱层析色谱分离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利用MS、NMR等技术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产生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木豆种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中分离出4个化合物,通过ESI-MS、NMR等技术鉴定为对苯二酚(S1)、1–亚油酰–3–棕榈酰甘油(S2)、胡萝卜苷亚油酸酯(S3)、豆甾烷–3β,6α–二醇(S4).从木豆荚乙酸乙酯萃取部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初步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ESI-MS、NMR等技术鉴定为2',5,7–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P1)、毛蕊异黄酮(P2)、大豆苷元(P3)、2'-羟基染料木素(P4)、染料木素(P5).化合物S1~S4、P1~P2为首次从木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S2为新化合物.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S1、P1、P2、P4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EC50值分别达到(63.10±0.15)、(64.97±0.67)、(79.63±1.14)和(79.43±1.29)μmol·L?1,化合物S1~S2、P1~P5具有较强的NO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31.36±0.44)、(52.08±1.11)、(30.66±0.83)、(46.30±0.90)、(55.18±2.07)、(44.11±0.79)和(44.92±2.24)μmol·L?1.化合物P1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以及化合物P4的抗炎活性为首次报道.[结论]木豆种子中主要含脂肪酸及甾醇衍生物,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较弱,木豆荚中含有的多种异黄酮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因此,木豆荚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及抗炎成分的提取原料来源.

关键词: 木豆种子 化学成分 异黄酮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UPLC-MS/MS和GC-IMS技术分析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果实品质差异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采前套袋对油?果实代谢产物、代谢途径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套袋后油?果皮和果肉着黄色。基于UPLC-MS/MS技术鉴定到604个油?果实代谢物,采前套袋改变果实代谢特征和代谢途径,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58个,上调物质22个,下调物质36个;其中,与滋味相关的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而与滋味相关的氨基酸部分差异显著。基于GC-IMS技术鉴定到油?果实含有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4种、酮类3种和其他1种共27个挥发性物质,多数酯类物质在未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多数醇类物质在套袋果实中含量较高。采前套袋与未套袋油?果实挥发性成分具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基于中药数据库和已鉴定代谢物查询到199个活性成分,根据筛选标准得到37个关键活性成分,其中,采前套袋果实的槲皮素含量下调。由此说明,采前套袋可提高油?果实外观品质,对果实滋味、香气和功效成分等部分有影响。

关键词: 油? 套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HS-SPME-GC-MS分析茶树新品系‘白云0492’白茶香气特征成分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茶树新品系‘白云0492’(又名白云特早茶)为供试品种加工白茶,‘福云6号’为对照,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香气检测分析,探究其特征香气成分。结果显示,6个白茶茶样中共检测出928个香气成分,其中具有花果香的乙酸壬酯可能是‘白云0492’品种特有的香气成分。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结果表明,β-紫罗兰酮、乙酸芳樟酯、芳樟醇、(Z)-癸-2-烯醛、大马士酮、橙花醛、柠檬醛为‘白云0492’与‘福云6号’白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白云0492’品种中的芳樟醇、苯甲酸甲酯、脱氢芳樟醇、乙酸壬酯、香茅酸、甲酸香叶酯等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福云6号’(变量重要性投影>1、P<0.05)。结果表明,芳樟醇和苯甲酸甲酯是‘白云0492’白茶的重要香气成分,参与其毫香和花果香的构成。研究结果有利于全面了解‘白云0492’白茶的香气特征,为个性鲜明的‘白云0492’特色白茶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茶 ‘白云0492’ 香气 等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沼液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资源化潜力,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藻细菌共生系统(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沼液处理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相较于传统的沼液处理方法,藻菌共生系统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等优点,其不仅可高效去除沼液中的氮、磷、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而且能同步利用CO2 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具有生物燃料潜质的微藻生物质,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分析总结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共生机制,概括了其类型,系统解析了其去除沼液污染物的机理,并重点阐述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影响因素,最后讨论和展望了该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基于藻菌共生系统的沼液规模化处理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沼液 环境因素 污染物 藻菌共生 共生机制 光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藻菌配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

科学通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necrosis and ethylene-inducing peptide 1,Nep1)样蛋白(Nep1-like proteins,NL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及卵菌中的分泌型蛋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稻瘟病菌中的4个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的家族基因成员的相关信息,克隆了它们的编码区序列,分别将它们构建到了pGEX-6P-l载体中.通过优化诱导条件对它们进行了原核表达、纯化,获得了相应的可溶性目的蛋白,进一步将纯化的目的蛋白注射到烟草叶片中,发现N端融合GST标签的MoNLP1、MoNLP4蛋白仍具有生物学活性,可以明显诱发烟草叶片组织产生细胞坏死.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家族在稻瘟病菌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开发更多潜在的植物蛋白激发子奠定基础.

关键词: 稻瘟病 坏死和乙烯诱导肽1样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细胞坏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