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种百香果果汁营养与香气成分的比较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5种百香果果汁品种间营养和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5个品种百香果果汁的营养及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利用SPSS 19.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5种百香果果汁的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其中‘芭乐味黄金果’总糖(16. 00%)、可溶性固形物(18. 43%)及氨基酸含量(928.80 mg/100 g)最高,总酸含量‘芭乐味黄金果’(1.82%)、‘实生株系紫果’(1.79%)和‘满天星’(1.80%)均较低。本实验鉴定出5种百香果果汁中共含有68种香气成分,其中24种物质为5个品种共有;香气物质种类最多的为‘紫香’(58种),其他依次为‘实生株系紫果’(56种)、‘台农’(55种)、‘芭乐味黄金果’(47种)和‘满天星’(39种);香气物质中酯类、醇类、酮类、萜烯类、烷类、醚类和杂环类占香气物质种类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83.1%、3.6%、4.8%、3.7%、2.3%、1.7%、0.8%;香气物质含量较高的有丁酸乙酯(295.48~2 025.83μg/100 g)、己酸乙酯(573.75~2 345.34μg/100 g)、丁酸己酯(166.08~962.66μg/100 g)、甲基丁酸己酯(33.61~818.09μg/100 g)、己酸己酯(332.19~1 216.03μg/100 g)和己酸-3-戊酯(635.25~900.74μg/100 g);由PCA结果确定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己酯和β-紫罗兰酮为百香果致香的关键成分;‘芭乐味黄金果’中丁酸乙酯(2 025.83μg/100 g)、己酸乙酯(2 345.34μg/100 g)及C10以下的酯类物质总量(5 985.49μg/100 g)、总酯类物质含量(8 925.01μg/100 g)、香气物质总量(10 740.42μg/100 g)都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PCA结果显示‘芭乐味黄金果’综合品质最佳,适宜作为选育鲜食百香果良种的材料。
关键词: 百香果 营养成分 香气 主成分分析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高效液相色谱


种植密度对鱼菜共生系统氮素转化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不同植物密度对鱼菜共生系统氮素转化的影响,在试验温室内搭建了基于营养液膜(nutrient film technique,NFT)栽培的鱼菜共生系统。养殖水量350L,养殖密度10 kg/m~3;栽培面积1.0 m~2,栽培密度60、45和30株/m~2。考察了系统33d运行期间的水质情况和鱼菜生长情况,探讨了投入氮素的转化情况以及时间和植物密度对氮化合物质量浓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不同植物密度系统的水质适合鱼菜生长,鱼类和蔬菜主要生物学特性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不同植物密度系统的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28),植物密度为45株/m~2的系统具有较高的硝酸盐氮积累优势。系统运行后期,氮化合物质量浓度基本稳定,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50、0.20和5.00 mg/L左右。49.32%~68.41%投入饲料的氮素积累在鱼菜生物体内,与普通水产养殖和NFT栽培相比,鱼、菜含氮量均不具优势。可通过扩大栽培面积、配备生物滤池、调整栽培模式等方法加强氮素转化。综上,试验系统的优势栽培密度为45株/m~2,应结合其他措施提升氮素转化效果。


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动态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的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对细菌群落、污水水质和抗生素含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各处理单元中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细菌菌群结构随处理进程逐步改变,其中集污池与厌氧反应器的细菌菌群优势门类为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曝气池的细菌菌群优势门类变为Firmicutes、Verrucomicrobia、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氧化塘的细菌菌群优势门类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Chloroflexi、Euryarchaeota和Bacteroidete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水中的细菌群落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种属Acinetobacter、Bacteroides、Prevotella、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与COD、TN、NH_4~+-N呈显著正相关,Clostridium sensu strict、Methanothrix与TN、NH_4~+-N呈显著负相关,Petrimonas、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Clostridium Xl Va、Tissierella与磺胺甲恶唑、磺胺间甲氧嘧啶、强力霉素、土霉素呈极显著正相关,Acinetobacter、Bacteroides、Prevotella与恩诺沙星、四环素呈显著正相关,Prevotella、Lachnospiracea_incertae_sedis与环丙沙星呈显著正相关,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Petrimonas与氧氟沙星呈显著正相关.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功能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是一类以RNA为中介,在反转录酶的参与下,进行自我复制并整合到基因组其他位点中的转座元件(transposableelements,TEs).反转录转座子是许多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植物如玉米、小麦等作物中含量丰富.这些反转座子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它们对于邻近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整个生物体基因组的进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反转座子与非编码RNA的联系及其转座过程所产生的基因结构变异、反转座基因等方面,概述了植物中反转座子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反转座子 smRNA lncRNA 反转座基因 嵌合基因 胁迫 反转录病毒


低产尿素、杂醇油红曲黄酒酵母的筛选及鉴定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低产尿素,杂醇油,高耐受酒精,可在低温下启动酒精发酵的黄酒酿造优良酵母菌株,为高品质红曲黄酒的酿造提供优良酵母菌新资源食品。方法:以福建各地收集的酿造红曲米为分离菌源,设计温度梯度试验。初筛可在低温10℃下启动发酵黄酒的酵母。在考察初筛菌株耐受酒精度、总酸、残糖含量等常规指标基础上,筛选低产尿素、杂醇油的酵母菌株。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2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及结论:共获得3株红曲黄酒酿造优良酵母菌,分别为酵母菌JH184、JH272及JH301。其中,酵母菌JH301性能最优,其产尿素水平仅为17.85 mg/L,产杂醇油水平仅为117.12 mg/L,耐受酒精水平达18.5%,能在10℃下起动发酵,综合发酵性能优良。


饼干加工过程中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迁移规律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饼干制品中常有增塑剂检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防止饼干制品中增塑剂污染的关键。本文针对饼干加工工艺中涉及塑料制品的加工环节,采用特制的含6种增塑剂的PVC膜对饼干加工过程中增塑剂迁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时间和温度是增塑剂发生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6种增塑剂的迁移量随之增加,特别是高温的饼胚,增塑剂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迁入。DINP和DIDP的迁移速率高于DBP、BBP、DEHP和DNOP。在饼干加工的各个环节,原料或成品与含增塑剂的平台、容器或包装物接触均可导致增塑剂向饼干中的迁移。其中长时间的包装物接触是增塑剂迁移的主要因素。


绞股蓝茶饮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绞股蓝茶饮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基础饲料+蒸馏水)、高脂模型组(高脂饲料+蒸馏水)、6 g/L和9 g/L绞股蓝茶饮组(高脂饲料+6 g/L或9 g/L绞股蓝茶饮),每组10只。用绞股蓝茶饮灌胃65 d后,检测大鼠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和肠道菌群丰度。结果:与高脂模型组相比,6 g/L或9 g/L绞股蓝茶饮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脏甘油三酯(TG)与T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上升(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肠道细菌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和梭菌属XI丰度显著降低(P<0.05),梭菌属XIVa和普氏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拟杆菌属丰度变化不明显。结论 :口服绞股蓝茶饮能够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且可能与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有关。


不同热解温度限氧制备的畜禽粪便生物炭养分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畜禽粪便生物炭中的养分特征变化,以鸡粪、猪粪渣和牛粪为原料,采用限氧控温法制备生物炭,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350、450、550、650和750℃)的畜禽粪便生物炭灰分含量,C含量、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养分含量及其残留率的变化,并分析了C/N比值,原材料与炭化产品养分含量、及热解温度和生物炭养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畜禽粪便生物炭C、N含量逐渐下降,灰分含量和P、K、Ca、Mg、Fe、Mn养分含量逐渐增加。高温热解虽增加畜禽粪便生物炭的养分总量和C/N比值,但也降低了各养分残留率。综合分析表明,畜禽粪便生物炭养分含量及其残留率与原材料中的养分含量、热解温度密切相关,其中与热解温度相关性显著。因此,选择高C和高养分含量的畜禽粪便原材料是提升生物炭养分含量的基础,而适宜温度是保留生物炭较高养分残留率的关键。该研究中畜禽粪便适宜热解温度为450℃,该温度下各生物炭的养分残留率整体表现为牛粪>猪粪渣>鸡粪。


闽中某矿区县茶园土壤和茶叶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
《中国环境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以闽中某矿区县茶园表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25份茶园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r、Ni、Cu、Zn、As、Pb、Cd和Co的含量,分别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同时收集矿区茶叶企业23个商品茶样品,利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人体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矿区茶园表层土壤Cr、Ni、Cu、Zn、As、Pb、Cd和Co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3.5、23.0、107、50.7、78.0、0.23和14.3mg/kg,均明显高于福建省土壤背景值;(2)茶园土壤地累积指数(I_(geo))表现为As>Cd>Cr>Pb>Zn>Co>Ni>Cu,As属于重度污染,Cd和Cr属于中度污染,其它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风险较低;(3)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d>As>Pb>Co>Ni>Cr>Cu>Zn,土壤Cd属于很强生态风险,土壤As属于较强生态风险,其余属于轻微生态风险.8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255.74,属于较强风险级别,Cd和As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4)商品茶中重金属Cr和Cd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个别茶样中Cu、As和Pb含量超标,说明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安全级别;(5)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个人年风险总和为1.01×10~(-4)~9.07×10~(-5),乌龙茶的个人年风险总和稍高于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0×10~(-4)),红茶和绿茶低于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健康风险以Cr为主,平均贡献率为90.38%,是主要的风险元素,其余重金属元素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关键词: 矿区 茶园土壤 茶叶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水稻卷叶突变体基因shallot like1-Fuhui673鉴定、克隆与序列分析
《科学通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形态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弱.叶片适度卷曲可以使叶片保持直立,改善群体内部透光状况,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通过Co60-γ辐照诱变杂交水稻恢复系福恢673,获得一个卷叶突变体,命名为sll1-fh673(shallot-like1 from Fuhui673).经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sll1-fh673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结合混合群体(BSA)和隐性群体(RCA)分离分析法,将该基因ssl1-fh673精细定位于水稻第9染色体的inD el标记Ri9-20与Ri9-7之间52 kb的区域内.测序结果表明,sll1-fh673(LOC_Os09g23200)的核苷酸序列在第1个外显子第447 bp处由C替换为A,447 bp后缺失5个碱基,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从第148位起发生改变并移码,造成蛋白功能异常.因此,推测sll1-fh673是SLL1的新等位基因,该新等位基因的挖掘丰富了SLL1基因的等位资源,有助于深入研究叶片卷曲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水稻 卷叶 sll1-fh673 图位克隆 序列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