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外泌体微小RNA差异表达谱分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 2024 CSCD
摘要: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对血浆外泌体微小RNA(microRNA,miRNA)表达的影响,以期为MB-P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2021年7月—2022年4月采集的健康无偿献血者全血11人份。离心获得血浆,同一人份新鲜血浆分为2份,分别制备为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和MB-P病毒灭活血浆。采用差速离心法提取血浆中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仪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鉴定,并利用芯片技术检测外泌体miRNA的表达谱。采用qRT-PCR法对差异表达的4个miRNA进行验证,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提取的两组囊泡状物质的形态特征及直径大小均符合外泌体特征。与对照组比较,MB-P组血浆外泌体中存在14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6个miRNA表达上调,8个miRNA表达下调。q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表达趋势一致。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涉及DNA结合、离子结合、催化活性等功能,并参与核酸代谢、生物合成、转录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富集显著的功能通路与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 MB-P病毒灭活血浆和FFP外泌体miRNA存在差异性表达,血浆外泌体miRNA有望成为MB-P病毒灭活血浆质量评价的潜在参考指标。
关键词: 亚甲蓝光化学法 新鲜冰冻血浆 病原体灭活 外泌体 微小RNA


不同腌制工艺对木薯嫩梢加工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木薯嫩梢(Cassava tender shoots,CTS)为对象,利用感官评价法、营养质量指数法(Index of nutritional quality,INQ)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探究了传统泡菜、芽菜、酱菜、橄榄菜、烫泡菜和盐渍菜等制作工艺对CTS腌制菜基本化学和元素组成、抗营养因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差异,以筛选出CTS适合的腌制菜工艺。结果表明:腌制的不同工艺条件显著影响CTS腌制菜品质。其中,CTS芽菜蛋白质含量最高,为35.29 g/100 g;CTS盐渍菜大部分化学组成含量较低;CTS腌制菜所含的矿物质皆不同程度降低,其中CTS芽菜工艺减少最多(Mn、Zn、K和Mg含量分别减少71.91%、70.72%、59.20%和60.84%)。各CTS腌制菜氰化物含量在32.62~82.41 mg/kg;单宁含量较低,含量在1.07~2.33 g单宁酸/100 g;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含量在0.37~1.02 mg/kg。感官评价表明,CTS泡菜具有较好鲜味、质感和品相等,大众认可度高;INQ评价结果显示CTS盐渍菜、CTS泡菜和CTS烫泡菜的营养价值较高;PCA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949%,PCA综合得分结果显示,CTS泡菜、CTS橄榄菜和CTS烫泡菜综合分值较高。最后,综合感官评价、INQ评价和PCA分析评价结果,得出CTS腌制的最佳工艺为CTS泡菜制作工艺,其次是CTS烫泡菜和CTS盐渍菜制作工艺。
关键词: 木薯嫩梢 腌制菜 感官评价 营养质量指数评价 主成分分析评价


3个美国油梨品种在广东湛江引种表现评价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引入国家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广东省湛江市)的Hass、Tonnage和Wilson 3个美国油梨品种的生育期、果实品质性状和适应性等情况,对3个品种花形态、开花特性、开花授粉受精生理特征和主要果实性状等进行观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油梨品种在广东省湛江市均能正常开花结果,花期均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花期比原产地短10~20 d, Hass和Tonnage为A型花,Wilson为B型花;Hass、Tonnage和Wilson花粉萌发率分别为87%、75%和82%,开花后3 h为最佳授粉期。Hass果实生理成熟期11月初,Tonnage为8月中旬,Wilson为9月初;果实风味、口感、颜色等性状与引种地基本一致,Wilson平均单果质量达到引种地的2倍多,而Tonnage单果质量只达到引种地的69.5%,Hass单果质量与原产地相近。


金钗石斛中一个新的木防己毒烷型倍半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金钗石斛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通过硅胶、凝胶、反相硅胶和高效液相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并根据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手段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11-epoxy-11,13-dihydroxypicrotoxano-3(15)-lactone (1)、2,4,6-三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2)和3-methylbutan-1-ol β-D-glucopyranoside (3)。其中化合物1是一个新的木防己毒烷型倍半萜,该类化合物是金钗石斛中具有代表性的倍半萜类型。所有化合物均没有α-葡萄糖苷酶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同时化合物1也没有神经保护活性。


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捕食作用及选择偏好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 Ghauri对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测定了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的捕食能力和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1龄若虫不取食茶黄蓟马,2龄若虫可取食少量的茶黄蓟马1龄和2龄若虫,3龄若虫至成虫均可取食茶黄蓟马各龄若虫及成虫;海岛小花蝽3龄若虫至成虫对茶黄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5龄若虫,成虫,4龄若虫,3龄若虫,其中5龄若虫最大,取食量分别为茶黄蓟马2龄若虫31.60头/d、成虫30.80头/d;海岛小花蝽3龄若虫至成虫对茶黄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增加而下降;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干扰反应符合HasseⅡ模型方程,当茶黄蓟马密度不变时,随着海岛小花蝽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降低;海岛小花蝽3龄若虫至成虫均对茶黄蓟马1龄若虫的喜好指数Ci>0,对茶黄蓟马成虫喜好指数Ci<0,表明其对茶黄蓟马低龄若虫有较高的捕食偏好。本研究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茶黄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控潜能。
关键词: 海岛小花蝽 茶黄蓟马 捕食功能反应 干扰反应 捕食偏好


基于计算机模拟模型的林木冠层太阳短波辐射定量分析方法
《林业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量模拟和刻画林木冠层太阳短波辐射的分布和截获情况,于时空变换下反演太阳短波辐射在不同林木冠层内的辐射通量变化,为林木培育经营和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以公共数据集和真实扫描的校园内林木激光点云数据为例,结合设计的机器视觉算法,对林木激光点云进行枝叶分离和单叶分割,并用合适大小的椭圆形和圆柱体几何单元分别拟合每片叶片和骨架,开展林木真实模型重建;其次,运用计算机图形学方法,结合研究地点的经纬度和时刻,模拟太阳入射光线,并引入物理学的双向反射和透射分布函数及蒙特卡洛光线追踪算法,开展反射和透射光线与冠层内叶片的碰撞模拟;最后,根据仪器测量得到的不同树种叶片平均粗糙度和折射率,结合光线追踪算法,实现林木冠层内短波辐射分布计算和木林冠层光截获效率评估。【结果】利用本研究方法计算时空变换下不同树种(芒果、橡胶、紫薇、樱花)4株树冠及一片香樟树林的直射、反射和透射太阳辐射通量,其中直射辐射通量占比约86%、反射辐射通量占比约5%、透射辐射通量占比约9%。叶面积指数高的树冠会拦截更多直射和透射光线;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刻(上午或下午),斜射的太阳光线反射后易与树冠中其他叶片发生二次求交,产生较多反射辐射通量。同时,由于林木的趋光性,中午树冠光线拦截率高于上午和下午10%左右。比对采用本研究方法计算的树冠辐射通量拦截比值和样地手持光电仪器实测结果,绝对误差小于6%。【结论】在测绘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及林学多学科视角融合下,本研究基于激光点云重建树木真实表观形态结构,并将蒙特卡洛光线追踪算法与物理学的双向反射和透射分布函数相融合,真实模拟光线在树冠中的传播过程,可准确获取林木冠层内太阳短波辐射分布与树冠辐射通量拦截值,对研究时空变换下林木太阳辐射吸收、光强与树冠形态结构的耦合关联及不同表型参数的林冠辐射传输模型均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太阳短波辐射 激光点云 计算机模拟模型 树木三维重建 林木辐射传输


7种黄檀属藤本或攀援植物的木材解剖学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檀属(Dalbergia L. f.)大部分树种的木材都具有世界高知名度,有关木材解剖学的研究主要为针对乔木树种,而对藤本或攀援植物树种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7种黄檀属藤本或攀援植物的木材宏观、微观构造,系统地归纳总结,并与乔木树种降香黄檀进行比较分析,为黄檀属植物的木材识别、物种鉴定及其保护、繁育、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宏观构造均表现为心边材区别不明显,几无光泽;富含树胶时气芳香,显油性。生长轮不明显;管孔明显,常含丰富的树胶,初生木质部的管孔较小且分布稀疏,次生木质部的管孔较大且分布密集;内含韧皮部呈圆形。微观构造显示均为散孔材,单管孔、径列复管孔,管孔排列分散,单穿孔,管间纹孔互列,系附物纹孔,椭圆形至近圆形,弦切面上明显;轴向薄壁组织量较多,叠生,主为傍管带状、环管状;木射线非叠生、较细密。与乔木树种降香黄檀的比较发现,降香黄檀为散孔材至似半环孔材;内含韧皮部无;髓心较小;轴向薄壁组织主要为傍管型以翼状、聚翼状,离管型为极小的带状;管孔密度较小。综上所述,7种黄檀属藤本或攀援植物的木材解剖构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在于:(1)木射线。红果黄檀和滇黔黄檀相同,以同形多列为主,偶见同形单列;斜叶黄檀和两粤黄檀相似,同形单列或多列,而前者为稀异形Ⅲ型;藤黄檀和白沙黄檀相似,以异形单列为主,偶见异形Ⅰ型,而前者极少异形Ⅲ型;弯枝黄檀以异形Ⅱ型为主,其次异形Ⅰ型、异形单列。(2)木射线宽度。藤黄檀和白沙黄檀1~2个细胞;斜叶黄檀、两粤黄檀和弯枝黄檀1~3个细胞;滇黔黄檀1~4个细胞、多数2~3个;红果黄檀1~5个细胞、多数3~4个。(3)髓心内含物。以金黄色为主,但红果黄檀为银白色,斜叶黄檀无或不明显。


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对斑兰叶组培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及角鲨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的挥发性物质及角鲨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不同浓度锌(Zn)、镧(La)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为原料,采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测定角鲨烯代谢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挥发性物质的数量、含量均存在差异,与未处理的组培斑兰叶相比,4 mg/L Zn元素处理和1、2、4 mg/L La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中的挥发性物质较多。Zn、La元素处理均使组培斑兰叶中的醇类物质含量增加、烯烃类物质含量减少;Zn、La元素处理均使组培斑兰叶中的角鲨烯含量明显减少,2 mg/L Zn元素处理使组培斑兰叶中的β-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3-甲基-2-(5H)-呋喃酮、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含量增加,角鲨烯和叶绿醇含量减少;8mg/LLa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的叶绿醇含量最高。角鲨烯代谢相关酶活性在组培斑兰叶培养过程中有一定变化,羊毛甾醇合成酶(LSS)和鲨烯环氧酶(SE)在混合物(愈伤组织开始分化出芽)中活性较强,角鲨烯合成酶(SQS)在不定根中活性较强。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处理对角鲨烯相关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Zn元素处理的组培斑兰叶中角鲨烯含量与LSS、SE、SQS酶活性均呈正相关;La元素处理组培斑兰叶中角鲨烯含量与LSS、SQS酶活性呈负相关,与SE酶活性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丰富了微量元素调控斑兰叶挥发性物质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挖掘提高斑兰叶香气品质的组培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差速梳齿式菠萝采收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目前,我国菠萝采收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仿生学原理创新设计了一种差速梳齿式菠萝采收机.首先,针对"巴厘"品种的菠萝进行种植模式与物理性状分析;其次,通过三维软件建模完成差速梳齿式菠萝采收机的设计,确定采摘方式主要为旋转梳齿与固定梳齿差速配合完成菠萝采摘;最后,结合理论分析试制了差速梳齿式菠萝采收机样机,并开展了田间试验.选取机器行进速度、梳齿转速和梳齿数量为影响因素,以菠萝采摘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器行进速度为2m/s、梳齿转速为15r/min、梳齿数量为6个时,菠萝采摘率最高为85.4%.研究结果可为提升我国菠萝生产机械化进程、减轻菠萝采收劳动强度和提高菠萝产业经济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