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陇春30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陇春30号(原代号陇春3031)是2002年以矮败小麦轮选群体为技术平台,聚合永1265、4035、墨引504、3002、陇春23、L418-2、m210、CORYDON等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的高产、优质和抗病基因,2003年选择优异可育株,再经连续5年南繁(云南元谋)北育(武威黄羊镇)穿梭选育而成的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GGE双标图评价谷子区试品种稳产性及试点代表性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GGE双标图法对2010年国家谷子区域试验(早熟组)9个品系8个试点的产量稳定性和试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大同33号、9931-2-1-2、张杂谷6号属于丰产、稳产性都较好的品种。大同33号在西吉、大同、会宁、原州4个试点表现最好;A2-2241在榆林、张家口、赤峰3个试点表现最好,2003-929在呼和浩特最好,原产地育成品种基本上在当地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西吉试点是既有区分力又有代表性的试点,呼和浩特和张家口试点的区分能力较强,但代表性一般,会宁、原州、大同、赤峰试点是有代表性的试点,但对品种的区分能力有限。
关键词: GGE双标图 谷子 区域试验 产量稳定性 试点代表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秋播大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东经105°20′~106°05′,北纬35°01′~35°45′,海拔1 600~2 245m,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7.0℃,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为0.92%,全氮为0.072%,速效磷为8.24mg/kg,速效钾170.1mg/kg。年均降雨量450.8mm,蒸发量1 469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夏天较多,冬春较少,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县。2010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杂交制种蜜蜂辅助授粉应用技术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西瓜杂交制种采用蜜蜂授粉,解决了传统人工授粉中工作量大、雇工紧缺及授粉费用高的弊端,每667m2节约成本500元左右,还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白粉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
《中国植保导刊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黄芪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6月下旬日均温度18℃时开始发生,当7月下旬至8月日均温约20℃时快速扩散,到9月中旬日均温度低于16℃时逐渐减缓。降雨也会加剧病害发展。选用5种杀菌剂,进行了黄芪白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ME和20%丙环唑ME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到84.53%和81.19%。25%腈菌唑EC、10%苯醚甲环唑ME和25%三唑酮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44%、73.66%和73.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高寒阴湿区豌豆根腐镰刀菌种群及致病性研究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肃省高寒阴湿区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有5种,即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茄病镰刀菌致病性最强,拟丝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次之,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半裸镰刀菌、单隔镰刀菌、拟丝孢镰刀菌是中国豌豆病原菌上的新纪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抗虫凝集素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对油菜的遗传转化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序列克隆方法,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克隆甘肃西和半夏(Pinellia ternata)凝集素基因pta,为基因工程抗虫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克隆pta序列全长1 069bp,编码区804bp,编码26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9.1ku和7.77,功能区完整,GenBank登录号AY725425。构建35S启动子驱动的植物表达载体pBI-pt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14株卡那霉素抗性和PCR检测阳性植株。对其中7个株系的接种试验显示,蚜口密度抑制率为22.5%~89.4%,平均蚜口密度抑制率56.2%,说明该基因具有较好的抗虫功能。另外,优化针对综合性状优良的陇油2号品种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3株经分子鉴定的转基因遗传工程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定位施肥对灌漠土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对灌漠土小麦/玉米间作不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6年耕层土壤蔗糖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随作物生长而增强,在小麦灌浆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不同肥料长期单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秸秆>氮肥>农家肥>不施肥处理;2种不同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氮肥>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处理;2种以上肥料长期配施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绿肥+农家肥+秸秆+氮肥>绿肥+农家肥+氮肥>农家肥+秸秆+氮肥处理。单施绿肥,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比有机肥配施有机肥更能促进蔗糖酶活性的提高。全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间作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豌豆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草地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豌豆(Pisum sativum L.)DNA为材料,对影响其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模板DNA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Taq酶量、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豌豆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为:15ng模板DNA,0.15mmol.L-1dNTP,0.5μmol.L-1ISSR引物,1UTaq DNA聚合酶,引物842号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豌豆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