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覆盖方式对高海拔冷凉区胡萝卜生长发育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在甘肃河西走廊沿祁连山高海拔冷凉气候区连续2a开展了覆盖方式对胡萝卜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覆盖方式栽培胡萝卜,对胡萝卜商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可使产品上市期提前,效益显著增加。利用小拱棚+地膜覆盖方式种植胡萝卜可在7月初上市,较常规不覆膜栽培提早上市65d,667m2产值提高3倍;地膜覆盖栽培胡萝卜上市期较露地常规不覆膜栽培提早25d,在7月下旬成熟,667m2产值是露地常规不覆膜栽培的2倍。

关键词: 覆盖方式 胡萝卜 高海拔冷凉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肥蘑菇营养生理研究

食用菌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大肥蘑菇(Agaricus bitorquis)的营养生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肥蘑菇能以多种单糖、双糖、多糖及糖醇作为碳源,其中以果糖、葡萄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对无机氮、氨基酸、复合氮都能利用,以蛋白胨最好,牛肉膏次之;微量矿物元素铜、锌及维生素B3、维生素B2对其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激动素、赤霉素对其菌丝体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肥蘑菇 菌丝体 营养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垄膜集雨对苹果园土壤氮素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中国果树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甘肃省陇东地区苹果园采用垄膜集雨措施,按距主干不同距离及不同土层深度测定土壤氮素含量。结果表明,苹果园土壤全氮含量从树体至行间方向逐渐降低,0~30 cm深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最丰富;距主干50 cm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高;土壤硝态氮集中分布在距主干50 cm处,其中30~60、100~150 cm深土层中土壤硝态氮含量高;垄膜集雨苹果园土壤中铵态氮累积量明显高于清耕(对照)苹果园,距主干50 cm处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与清耕(对照)苹果园相当,距主干100~200 cm范围内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明显低于清耕(对照)苹果园。建议甘肃省陇东地区连年采用垄膜集雨苹果园适当调整施肥时间和肥料种类。

关键词: 垄膜集雨 苹果园 全氮 铵态氮 硝态氮 积累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冬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从美国引进的21个冬小麦品种及中国北方旱地冬麦区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利用26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26对标记在40个小麦品种中检测到175条差异带,每对引物多态性位点2~13个,平均6.73个。4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18~0.894,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39,其中相似系数最低的是引进品种1R35与1R24,为0.118;2个姊妹系品种9480-0-3-3与9480-0-3-2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894。且国外引进品种平均遗传距离高于国内品种,说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基础大于国内品种。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将40个品种聚为5类,第Ⅰ类包含美国引进的7个品种和国内1个品种,第Ⅱ、Ⅲ及Ⅳ类均为供试的国内选育品种(系),第Ⅴ类又分为2个亚类,其中第1亚类(Ⅴ-1)全部为引进品种,第2亚类(Ⅴ-2)包含10个引进品种和8个国内品种。

关键词: 冬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当归专用肥配方筛选及肥效试验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当归专用肥配方及最佳施肥量,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对8个专用肥配方与常规施肥对当归成药期根部形态特征及根产量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归专用肥最优配方为B1和B4,各处理中,配方B1和B4对当归成药期根部形态特征芦头径、主身径和根长的形成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当归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平均增产18.09%和16.82%。当归的芦头径、主身径随着配方B1和B4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施肥量对根长影响不大,适宜的施肥量可有效提高当归阿魏酸质量分数,较常规施肥提高0.058%和0.075%,可有效提高氮、磷的利用率。配方B1和B4适宜施肥量为900~1 050kg/hm2,在1 050kg/hm2施肥量条件下,配方B1产值及纯收益最高。

关键词: 当归 专用肥 配方筛选 肥效试验 养分利用率 阿魏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彩色棉花抗旱性农艺性状指标的筛选鉴定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旱性不同的白棉、棕棉和绿棉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分亏缺控制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各彩色棉花的籽棉产量、株高、叶片数、单株成铃数、有效果枝数、果节数、收获指数、茎粗、籽指和上半部分纤维长度均相应的降低;抗旱指数与株高、果节数、单株成铃数、花铃期叶片数、有效果枝数、籽指、单铃重、收获指数、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花铃期叶片数可作为不同色彩棉花简单、直观的抗旱性鉴定指标,有效果枝数、株高、果节数、收获指数和籽指也可作为彩色棉花抗旱评价指标。

关键词: 彩色棉花 抗旱性 农艺性状指标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越冬处理对苹果幼树抽条和黄酮质量分数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士和金富苹果为材料,采用建造阳畦、缠薄膜、"小温室"越冬等方法,调查不同越冬方式对2a生苹果幼树越冬抽条的影响,测定越冬期枝条电导率和黄酮质量分数变化。结果表明,苹果幼树越冬期枝条电导率呈先降再升的趋势,最低值在12月下旬,萌芽前最高,萌芽前枝条电导率的高低与幼树抽条呈正相关;枝条黄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值在2月下旬,萌芽前最低,越冬期幼树抽条率与枝条韧皮部黄酮质量分数变化幅度呈正相关。"小温室"与树体缠膜幼树越冬抽条率低,其枝条电解质渗出率和黄酮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阳畦和对照。不同品种间,富士枝条电导率稍低于金富,但变幅较大,其黄酮变幅高于金富。树体缠薄膜和"小温室"方法是目前甘肃沿黄地区苹果幼树安全越冬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电导率 黄酮 苹果 越冬 抽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地区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点及栽培特点

中国蔬菜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畜牧业(牛、羊养殖)和"灌溉农业"或者"河谷农业"(青稞、小麦、豌豆种植)为主,粪草原料丰富,具有发展双孢蘑菇产业的自然优势条件。近年来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 豌豆/玉米间作体系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 竞争力 种间互作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的增产效应。在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50%和333/A春箭筈豌豆50%的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种子产量及0~50cm的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2193.33、4776.67、11792.90kg/hm2,且与其他混播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燕麦 箭筈豌豆 混播 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