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甘肃省杏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控技术

中国果树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2010年来连续3年的调研,发现甘肃省杏园病害主要有杏疔病、杏细菌性穿孔病、杏芽瘿病和杏疮痂病,虫害主要有梨小食心虫、朝鲜球坚蚧、桑白蚧、桃蚜。对杏园主要病虫害症状识别、发生规律、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杏园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控的原则、综合防控要点及关键防控技术。

关键词: 病虫害 无公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间作不同绿肥作物及不同翻压措施对玉米产量、经济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年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2 523 kg/hm2,较单作玉米增产6.4%;第二年麻豌豆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为16 726 kg/hm2,较对照增产6.7%,草木樨压青处理次之,增产4.2%;绿肥压青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根茬处理与对照;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压青处理能促进微生物活动,其中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60.3%。玉米间作草木樨、麻豌豆和针叶豌豆并压青处理具有较好的增产、培肥效果。

关键词: 绿肥 有机质 间套作 土壤肥力 玉米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设置蒜苗、甘蓝、豌豆、大豆、胡麻、小麦与玉米间套作,研究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外,其他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不同作物与玉米的共生期越短,其模式的LER越大;相对于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豌豆间作的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提高;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百粒重虽显著提高,但穗粒数提高不显著,与胡麻和小麦间作的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但不显著。玉米的生物量累积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相比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间作的玉米在播后66~86d后生物量累积高于单作,与大豆间作,共生期玉米生物积累量始终低于单作;与豌豆、小麦、胡麻间作,间作玉米的生物积累量转折点分别为玉米播后106、86、75d。

关键词: 玉米 间套作模式 产量 生物量 土地当量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垄膜集雨对桃树生长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中国果树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6年生秦王桃为试材,研究了桃园垄膜集雨保墒技术对桃树生长量及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垄膜集雨保墒技术可以显著增加桃树百叶重、百叶厚及外围新梢长度;可以显著提高桃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产量,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

关键词: 起垄 覆膜 集雨 旱地 百叶重 果实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荫补灌提高陇东旱塬区小麦对干热风的抗逆适应

灌溉排水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灌浆期模拟干热风胁迫,并结合遮荫补灌措施,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叶片失绿黄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使灌浆期叶片叶绿素降解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叶片失绿黄化程度加重、渗透调节功能失衡,产量下降.遮荫或补灌均能提高小麦旗叶持绿面积、叶绿素质量分数和产量,降低叶片黄化指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遮荫灌水在缓解干热风对小麦抗逆伤害方面具有加性效应.因此,遮荫补灌可有效提高小麦在干热风胁迫下的抗逆适应.

关键词: 小麦 陇东旱塬 遮荫 灌水 干热风 抗逆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育苗方式对当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不同育苗方式开展当归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常规育苗缓苗期较冬季温室无土育苗短11 d,成活率高37%;移栽定植后,山地育种苗的长势、株高、叶片数、小叶数、冠茎等指标均高于温室育苗;但山地育苗和温室育苗的抽薹率分别为53.21%、0.42%,其产量分别为2 116.12、1 656.28 kg/hm2,说明温室育苗可以解决当归抽薹的技术难题,但在提高产量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当归 育苗方式 生长发育 抽薹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方施肥对党参生产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党参专用施肥配方及最佳施肥量,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漳县进行了8个N、P、K施肥配方及最优施肥配方下的施肥量试验,测定党参成药期根部形态特征和根产量,分析不同施肥量下党参的品质、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各配方处理对党参成药期的根直径和根长影响不显著,但配方N18P13K9+NAM和N24P11K5+NAM能有效提高党参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CK2)增产17.9%和21.1%,N、P总利用率分别提高18.2%和11.6%,党参浸出物含量提高8.2%和2.7%;在750~900kg/hm2施肥量区间,配方N24P11K5+NAM的党参产值及纯收益最高。党参专用型N、P、K最优配方为N18P13K9+NAM和N24P11K5+NAM,且适宜施肥量为750~900kg/hm2;适宜施肥量条件下可提高党参品质。

关键词: 党参 N、P、K配比 施肥量 根系特征 产量 养分利用率 浸出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暖情况下播期对陇东旱塬春玉米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陇东旱塬区主栽玉米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4月5日至5月5日设置7个播期对陇东旱塬春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玉米各生育阶段积温存在差异,全生育期所需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受播期影响显著,播期提前或推后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陇东旱塬春玉米产量,但播期提前较推后可以获得更高产量。株高随播期的推迟增高,穗长、穗粒数、秃尖长等果穗性状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从研究结果来看,陇东旱塬4月5~20日播种春玉米均可获得较高产量,但4月5日播期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播期,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关键词: 春玉米 气候变暖 陇东旱塬区 积温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西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草根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多.福.溴菌腈、百菌清、咪鲜胺、代森锰锌和恶霉灵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丝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甘草根腐病的主要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9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的EC50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福.溴菌腈<多菌灵<百菌清<嘧菌酯<甲基硫菌灵<恶霉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002mg/L;代森锰锌最弱,EC50值为117.175mg/L。其中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福.溴菌腈的EC50均小于1mg/L。

关键词: 甘草 根腐病 尖镰孢菌 杀菌剂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旱作区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垄膜覆盖沟播、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铺穴播、全膜平铺沟播等4种地膜覆盖方式,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对谷子光合作用、生长速度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种植提高了谷子生长期间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抽穗期,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的光合速率比露地种植的高9.8%~28.5%,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的提高3.0%~18.1%;同时,地膜覆盖种植明显加快了谷子生育期间的生长速度,在苗期至成熟期,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的平均生长速度较露地快28.7%~35.5%。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增产显著,产量在3 429.00~4 233.60kg.hm-2之间,比露地沟播种植方式增产30.87%~61.57%。

关键词: 谷子 覆盖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