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412条记录
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监测了不施氮和不同施氮水平(分别为210、420和630kg.hm-2)下间作玉米各关键生育时期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计算分析了间作玉米的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表现为0~60cm土层>60~200cm土层。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M"形变化,即玉米播种前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出现高峰,小麦播种前、玉米拔节期和玉米收获后出现低谷。60~120cm和12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倒"V"形变化,总体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高峰值,210~630kg.hm-2施氮处理下120~200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较不施氮处理分别高出149.1%、115.6%和126.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间作玉米穗长、穗粒数、穗重呈增大趋势,秃顶呈降低趋势,增产幅度依次减小,氮肥利用率依次降低。

关键词: 间作玉米 产量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累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病害-叶点霉叶斑病研究初报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肃省玉米叶部病害进行调查,发现一种新病害-玉米叶点霉叶斑病,分离得到引起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呈白色,后期逐渐变成灰黑色,菌丝分枝,具隔膜,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无色,单胞,两端不含油球;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关键词: 玉米 叶斑病 玉米叶点霉 病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糜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运用联合方差和AMMI模型对6个糜子新品种(粳性)在11个不同环境试点的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穗长、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糜子主要农艺性状在不同基因型以及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基因型对主茎节数、环境对株高、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穗粒重的影响较大。各品种7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中,最大的是产量,达42.72%,其次是穗粒重和株高,分别为37.90%和26.74%,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为14.89%。各试点中产量最高的是甘9133-1-3-4-1,品种稳定性最好的是榆糜3号(CK)。宁夏彭阳和陕西延安试点产量较高,变异程度较小,对品种鉴别力较好。

关键词: 基因型 环境 互作效应 糜子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马铃薯种植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甘肃省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生长条件,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分辨率的网格序列;确立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马铃薯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马铃薯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小35%和3%,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面积分别扩大18.5%和6.6%,不适宜区面积缩小2.0%。提出了马铃薯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各地应根据气候特点,调整作物布局;适当调整播种日期,躲避影响马铃薯产量的春霜冻、块茎形成期的高温危害及伏期干旱等;采取多种农业措施,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预计随着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该地区的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结构布局将会继续受到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甘肃马铃薯生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种植布局 甘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与分布

北方园艺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2008~2011年对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种类和分布及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依据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虫、雄虫及卵的形态学特征,明确了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根结线虫在甘肃省的保护地蔬菜上普遍发生,几乎遍及全省的各个地区,发生严重,受害的蔬菜种类达20多种,其中番茄、黄瓜及苦瓜受害严重,土壤中的线虫群体密度最高达到1 196条/100g。此外,调查还发现,保护地内的一些杂草,如藜、马齿苋、田旋花和龙葵等上也有根结线虫发生。

关键词: 根结线虫 种类 分布 蔬菜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CO_2浓度和遮荫对小麦叶片光能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O2和光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和底物,它们的变化必然引起植物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变化。研究大气CO2浓度和光强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有利于认识作物对全球生态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试验以高大气CO2浓度和遮荫为处理手段,通过测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旗叶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强光合速率响应曲线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光强光能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高大气CO2浓度(760μmol.mol 1)和遮荫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增加;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显著升高;遮荫处理使小麦叶片的Pnmax、LSP、LCP降低。正常光照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小麦叶片呼吸速率(Rd)显著下降,遮荫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Rd无显著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而遮荫对AQY的影响因大气CO2浓度而异,高大气CO2浓度下遮荫使AQY显著提高,正常大气CO2浓度下遮荫则使AQY明显下降。高大气CO2浓度下遮荫使小麦株高、穗长增加,而穗粒数、单株穗粒重、千粒重减小。受光合特性的变化和光强限制,高大气CO2浓度下遮荫使小麦叶片呼吸增强,导致Pn下降,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形成。

关键词: 小麦 旗叶 高CO2浓度 遮荫 光合作用 产量构成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皮甜瓜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北方园艺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对"G24"和"甘甜一号"薄皮甜瓜材料5~7d苗龄的子叶、下胚轴、根尖、真叶以及不同6-BA浓度下不定芽诱导情况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并对生根以及移栽等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份薄皮甜瓜材料在不定芽的诱导方面差异不大,"G24"不定芽的发生频率达到97.2%,"甘甜一号"为91.6%;最适宜作为甜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材料为子叶近胚轴端,其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以上;不定芽诱导中最适6-BA浓度为1.0mg/L。

关键词: 甜瓜 外植体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双垄沟不同覆膜时期对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全膜双垄沟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覆膜优于早春顶凌覆膜、玉米播前覆膜和晚春播种时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kg/hm2,比播前覆膜8036.67kg/hm2增产24.92%,水分利用效率36.01kg/hm2·mm,比播前覆膜27.10kg/hm2·mm提高32.88%。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秋覆膜 土壤含水量 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节水栽培模式对石羊河流域玉米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水资源短缺是限制石羊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该区开展节水栽培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用5种节水栽培模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其对玉米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平作、全膜垄作沟灌、全膜沟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较传统的条膜平作相比较,分别增产10.2%、4.2%、13.9%和16.3%,节水101.6、272.7、188及173.8mm,提高水分利用率12.1%、32.5%、22.4%和20.7%。因此,在石羊河流域,全膜平作、全膜垄作沟灌、全膜沟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4种节水栽培模式均可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条膜平作 全膜平作 全膜垄作沟灌 全膜沟作沟播 全膜双垄沟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夏凝集素基因对小麦的遗传转化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拓宽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的受体基因型,同时改良小麦品种的抗蚜特性,以甘肃省主推春小麦品种陇春22和优良品系9614的幼胚为转基因受体材料,以预培养4d的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以含有半夏凝集素基因的C58c1农杆菌菌株为供体,将重组质粒pBI pta导入小麦,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经G418 25mg.L-1抗性筛选、PCR检测共获得转基因植株7株,其中9614的4株,陇春22的3株;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得出转基因植株中单拷贝的有1株,2个拷贝的1株,3个拷贝和4个拷贝的各有2株,1株没有得到扩增。对整合有2个拷贝半夏凝集素基因的陇春22-20转基因小麦的T1代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其中有50%的植株扩增出目的基因,50%没有扩增出目的基因,初步说明T1代植株中外源基因得到了遗传。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aestivum L.) 半夏凝集素基因 农杆菌介导 遗传转化 Real-timePCR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