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及其恢复系F19为原始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析方法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0.9314和1.1549,均使恢复性增加。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0.5276和–0.1930,均使恢复性降低。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2.4038和0.1036。主基因的遗传率高达97.57%,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力,说明在早期世代就可对恢复性进行有效选择。
关键词: 辣椒 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性 数量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胡麻胶后三唑酮沉积量和残留量的变化及其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添加胡麻胶后三唑酮沉积量和残留量的变化及其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胡麻胶具有提高三唑酮沉积量和残留量的作用,药后第3天残留量的提高幅度最大。w=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900g/hm2剂量下,于900L/hm2药液中加入600g/hm2胡麻胶,沉积量为1.291 9mg/kg,较不加胡麻胶提高24.86%;药后第3天的残留量为0.675 2mg/kg,较不加胡麻胶提高111.99%。胡麻胶具有提高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防效的作用,施药后第7天的防效为87.34%,较不加胡麻胶提高8.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莴笋氮磷钾施肥效应研究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甘肃省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以茎用莴苣"太原笋"为试材,采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氮磷钾施肥对莴笋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莴笋施肥量为氮肥(N)20.0kg/667m2,磷肥(P2O5)4.7kg/667m2,钾肥(K2O)7.3kg/667m2时,最高产量为5 698.0kg/667m2.莴笋最佳经济施肥量为氮肥(N)20.0kg/667m2,磷肥(P2O5)7.09kg/667m2,钾肥(K2O)7.17kg/667m2,最佳利润为4 358.3元/667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与栽培措施对豌豆/玉米间作高产高效模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河西灌区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施肥水平下豌豆/玉米间作体系在产量及水肥资源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和栽培措施显著影响间作系统生产力,其中高产模式(T3)优势明显,较农户模式(T1)产量提高52%;高产高效模式(T4)通过减量调控施肥和全膜覆盖种植实现了较农户模式增产31%的目标,同时氮肥偏生产力提高3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垄作沟灌模式(T5)较农户模式产量提高了2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5%。综合考虑高产高效的双重目的,高产高效模式(T4)和垄作沟灌模式(T5)可以作为河西灌区高产高效的豌豆/玉米间作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辣椒栽培中密度、氮、磷及钾肥因子的优化
《土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旱地辣椒双垄沟全膜覆盖育苗移栽条件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辣椒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栽培密度、施氮量和施磷量的提高,辣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辣椒产量呈上升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栽培密度与施钾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获得旱地辣椒产量45 000.00 kg/hm2以上的栽培密度和氮磷钾优化方案为:密度49 071~52 179穴/hm2,每穴移栽2株,施N量216.75~257.25 kg/hm2,施P2O5量234.45~257.55 kg/hm2,施K2O量141.45~158.10 kg/hm2,适宜的NP2O5K2O为1.61.61.0。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栽培较常规栽培增产26.6%~4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外源激素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种子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彩色马铃薯品种03-1为试验材料,采用固体诱导方式研究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以及激素组合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适宜浓度的香豆素(10 mg/L或30 mg/L)能够有效地提高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的薯重,同时结薯能力也有所提高;细胞分裂素6-BA与几种激素的互作,对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