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西走廊灌漠土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作物产量长期影响研究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形格子配方试验设计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漠土高产农田中农肥、绿肥、秸秆和尿素配合施用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17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建立了不同试验阶段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灌漠土区影响产量作用大小的排列顺序为:尿素>绿肥≥农肥>秸秆。化学肥料尿素是河西走廊高产的保证,配合尿素种植绿肥或施用农肥可以更加稳产,秸秆在试验前期无效或有负效应,但12年后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河西走廊灌漠土区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最优方案是:农肥21169 kg hm-2,绿肥8704 kg hm-2,尿素为514 kg hm-2,所能达到的目标产量17年平均是10156 kg 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ODm缓释氮肥对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陇东旱塬区以田间试验的方式进行了SODm缓释氮肥施用方式对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性状、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SODm后,由于其缓慢的释放效应,氮肥的效应延长,在冬小麦返青后土壤中依然能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使作物营养生长获得有利影响。SODm一次性施用可以使冬小麦较常规氮肥和当地传统施肥方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76kg/mm.hm2,增产10.48%,产值增加805.88元/hm2,净产值增加1 105.88元/hm2,提高21.98%,增产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SODm一次性施入可以提高陇东旱塬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冬小麦 缓释氮肥 陇东旱塬 产量 经济效益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诱虫板的颜色、悬挂高度及方向对梨茎蜂诱杀效果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梨茎蜂是危害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甘肃景泰梨园研究了不同颜色的诱虫板和黄色诱虫板的不同悬挂高度及悬挂方向对梨茎蜂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选用的7种诱虫板中的黄色诱虫板对梨茎蜂的诱杀效果最好,与其他色板相比差异显著。诱虫板不同悬挂高度对梨茎蜂的诱杀效果不同,以悬挂高度在1.5~2.0 m处诱到的梨茎蜂数量最多,即诱杀效果最好;同时诱虫板悬挂于树冠外围,板面朝东西方向诱到的梨茎蜂数量最多,与悬挂于树冠外围,板面朝南北方向的和置于树冠内膛的相比差异显著。
关键词: 梨茎蜂 诱虫板 不同颜色 悬挂高度和方向 诱杀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百合叶枯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百合叶枯病是兰州百合生产中的主要叶部病害,在多雨年份危害尤其严重。由于2012年6~8月降水偏多,兰州百合叶枯病大发生,至8月中旬重病田兰州百合枯死株率达50%~70%,部分田块兰州百合地上部全部枯死。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比对,将兰州百合叶枯病病原菌鉴定为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Berk.)Cooke。病菌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30℃菌丝生长受抑制,菌丝褐化;35℃菌丝不生长,但在35℃培养7d后转放至20℃培养,可于5d后恢复生长。菌核产生温度为5~25℃,菌核的产生时间、位置及大小在不同菌株、不同培养温度及同一菌株的不同重复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幅。性孢子稀少至极丰富。分生孢子在自来水中20℃条件下3~5h即开始萌发,15h萌发率达50%~99%,通常萌发产生1~2个芽管,并在孢子中间形成0~2个隔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马铃薯黄萎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增产潜力大,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连作问题,各种病害日益突出,鉴定和认识新的病害问题是其有效防控的基础,有助于马铃薯的可持续生产。2009~2010年在甘肃省定西全市各县区马铃薯病害的田间普查中,发现了能够造成马铃薯早死的一种新病害,通过病菌分离和鉴定,确认了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黄河景观多元化模式发展现状及展望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围绕兰州黄河风情线景观分布,从黄河的生态湿地、特色文化风情、桥梁枢纽、近水公园和滨水广场方面总结了兰州滨水景观多元化模式。重点概述了银滩湿地公园的生态风情;兰州水车、龙源石碑、羊皮筏子和"黄河母亲"石雕的文化内涵;中山铁桥、银滩大桥、七里河立交桥和雁滩黄河大桥与黄河融为一体,贯通南北的桥梁枢纽功能;结合休闲、娱乐、观光与餐饮于一体的近水公园与滨河文化广场。最后提出,在兰州沿黄景观规划中不仅要达到防洪、交通与环境共生的目标,还要凸显景观、生态环境、特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协调,逐步使兰州滨河两岸的湿地、河道、绿化、交通、餐饮、休闲与居住呈现多元化立体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干旱地区春小麦亏缺灌溉及种植模式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春小麦亏缺灌溉及种植模式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穴播与秸秆覆盖条播和露地条播相比,亏缺灌溉时全膜覆盖延长灌浆期和生育期,充分灌溉时延长灌浆期、缩短生育期,使小麦较充分灌浆,产量显著提高。灌水量为3 600m3/hm2且全膜覆盖穴播种植模式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胁迫对春小麦光合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春小麦的抗旱生理机制,以春小麦品种陇春26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春小麦旗叶光合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的减少,春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酸性转化酶活性呈先增后减趋势,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增强。中度水分胁迫的可溶性糖含量和酸性转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重度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对照;重度水分胁迫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中度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对照,而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中度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对照。说明中度或重度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是叶绿素含量降低和光合原料缺乏所致,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有助于春小麦抵御干旱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镇原县玉米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充分利用镇原县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通过对研究区玉米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对照国家耕地地力评价综合指标体系下66个指标,建立了≥10℃积温、海拔、年降水量、地貌类型、有机质、坡度、速效钾、有效磷、坡向等9项因子的评价指标,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镇原县玉米产业发展布局.结果表明,镇原县县域内88.15%的耕地均适合玉米生产,其中高度适宜种植玉米的区域分布在镇原县东南部塬区,其中包括城关镇、开边镇、临泾乡、孟坝镇、南川乡、平泉镇、上肖乡、太平镇、屯子镇、新城乡、新集乡、中原乡等12个乡镇的49614.69 hm2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9.9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