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百合小鳞茎抽薹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百合抽薹调控机理,以自繁的百合小鳞茎‘Siberia’为材料,分析小鳞茎在抽薹前后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经双向电泳分离,共得到差异表达蛋白质点21个。11个蛋白质点获得MALDI-TOF-TOF-MS的鉴定,其中包含2个伴侣蛋白质、4个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1个胁迫诱导表达的c DNA产物、3个百合花中的c DNA片段和1个未知蛋白质。结果表明,在百合抽薹过程中,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表达量受到调控,为抽薹过程准备能量或重新合成储能物质;分子伴侣蛋白质或胁迫诱导蛋白质的表达量发生变化,是百合植株应对低温春化的生理反应。


福建省稻瘟病菌对主要抗瘟基因及主栽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建省各稻区的主要抗瘟基因及主栽品种的利用价值,2012—2014年采用喷雾法测定了丽江新团黑谷上的193个菌株对30个水稻抗瘟基因及93个主栽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供试稻瘟病菌对30个抗瘟基因表现为强致病力和较强致病力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3.47%和52.85%,对93个主栽品种表现为强致病力和较强致病力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55%和11.40%;供试稻瘟病菌对抗瘟基因Pi-k~m、Pi-7(t)、Pi-k~p和Pi-9(t)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供试稻瘟病菌对谷优2329、谷优5138、昌优964等37个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对谷优系列、全优系列、深优系列、泰丰优系列及天优系列水稻品种的毒力频率均低于20%。研究表明,在福建地区抗瘟基因Pik~m、Pi-7(t)、Pi-k~p和Pi-9(t)可作为抗源使用,且谷丰A、全丰A、深97A、泰丰A和天丰A仍是抗瘟性较好的育种亲本材料。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抗瘟基因 毒力频率 主栽品种 致病性分析


酸性茶园土壤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是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大型水泥槽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茶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结合气象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探讨了氨挥发的影响因素。设置CK(未施氮)、N1(减量化施氮、225 kg·hm~(-2))和N2(常规施氮,450 kg·hm~(-2))共3个处理,春季追肥、秋季追肥和冬季基肥比例为3∶3∶4。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氨挥发损失量为13.01~60.85 kg·hm~(-2),氨挥发损失率为10.63%~12.42%;施氮既是氨挥发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也能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量(P<0.05),N_1和N_2处理增幅分别为214.78%和367.72%,其增幅效应在冬季基肥期更显著;不同施氮时期对氨挥发量影响很大,冬季基肥期挥发量约占全年氨挥发损失量的50%,与冬季基肥期间土壤铵态氮浓度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氨挥发与铵态氮含量、地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和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建阳桔柚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阳桔柚具有品质优,风味独特,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征。通过采取"改土增肥,压顶开心,控制旺长,保果疏果"等关键技术和措施,可达到优质高产稳产目的。


一种中国李害虫——梅下毛瘿螨
《中国南方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是世界广布种,在中国李上为首次报道,主要为害芽苞,包括花芽和叶芽。若、成螨群居在幼嫩的鳞片间隙取食和繁殖,被害芽异常增生畸变,芽苞周围的芽丛不断增多,芽体变大、变短,多个畸形芽簇生在芽的基部,形成大小不一的球状瘿瘤,不能正常萌发和展叶,影响开花结果,给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后期瘿瘤逐渐木质化,并且造成节间缩短。
关键词: 李 梅下毛瘿螨 Acalitus phloeocopte 为害症状 形态 防治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生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菌渣施用处理下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旨在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大团聚体(>250μm)的含量。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且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库量表现为随菌渣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短期内施用有机肥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大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施有机肥处理的柑橘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的提高23.77—44.27%和22.78—43.12%、3.67—9.24%和1.80—7.28%,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鸭圆环病毒基因Ⅰ型和Ⅱ型PCR-RFLP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中国家禽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是近年来鸭群新发的免疫抑制病。对DuCV基因特征分析发现,DuCV存在两种基因型(基因1型和基因2型,Du CV-1和DuCV-2)。根据DuCV-1和DuCV-2复制相关蛋白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特征,建立一种鉴别DuCV-1和DuCV-2的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结果表明,特异性的PCR引物可同时对DuCV-1和Du CV-2进行扩增,获得约616 nt大小的目的片段。将获得的PCR产物经KpnⅠ酶切后,可见DuCV-2的PCR产物可被切成两段,大小分别为360 nt和256nt;而DuCV-1的PCR产物经KpnⅠ酶切后大小不变,仍为616 nt。研究建立了鸭圆环病毒基因型(DuCV-1和DuCV-2)PCR-RFLP鉴别诊断的方法,可用于DuCV-1和DuCV-2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鸭圆环病毒 DuCV-1 DuCV-2 KpnⅠ酶切 PCR-RFLP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利用模式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在分析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制定的政策、资金、技术、考核等保障措施,归纳分析了秸秆全量化利用和收储运体系的发展模式,并从工作创新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创设机制、技术支撑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枇杷心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建省枇杷心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漳州漳浦和云霄的枇杷心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鉴定,同时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枇杷心腐病病原菌的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的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的相似性为99%,结合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等特征,将其鉴定为尖孢炭疽菌C.acutatum,Gen Bank登录号为KU862634,并命名为EJCA-4。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7种杀菌剂中对EJCA-4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咪鲜胺和氟硅唑,EC_(50)分别为0.1μg/mL和0.2μg/mL;其次为溴菌腈和腈菌唑,EC_(50)均为0.7μg/mL;异菌脲、三唑酮、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和丙森·醚菌酯对EJCA-4菌株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均小于10.0μg/mL;苦参·蛇床素和波尔多液对EJCA-4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差,EC_(50)分别为536.0μg/mL和2 526.9μg/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