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湖北省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网格"取样、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和GIS技术探讨了湖北省粮食主产区3个自然村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pH值和有机质相对稳定,在整个研究区域其变异较小,近似于正态分布,施肥元素的变异则较大,表现出明显的负偏峰分布特征;土壤有效P、K和Zn等重要施肥元素的空间变异主要是受土壤利用方式和施肥水平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同时其缺乏又更多地出现在水田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竹节参名称及基原考
《中药材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学的民间药草》是竹节参一名的最早来源,但药用记载应是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民间作竹节参药用的植物主要是竹节参(大叶三七)PanaxjaponicumC.A.Mey.及其三个变种:羽叶三七Panax japonicusC.A.Mey.var.bipinnatifidus(Seem.)C.Y.Wu et Feng、秀丽假人参(扣子七)Panax japonicusC.A.Mey.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狭叶竹节参PanaxjaponicusC.A.Mey.var.angustifolius(burk.)Cheng et Chu.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中竹节参基原为竹节参Panax japonicumC.A.Mey.的规定不一致。建议加强药化、药效学研究,为归并提供依据,并为竹节参种质提纯和选育遗传稳定的竹节参栽培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5年在小麦收获期,对124份材料进行了种子发芽和穗发芽抗性比较,筛选出抗性差异显著的材料196份;2006年在小麦生理成熟期,抗穗发芽鉴定了179个品种及上一年筛选的全部材料。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十分显著。不同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和穗发芽率在收获期的分布范围分别为20%-100%和18%-100%;在生理成熟期的分布范围均为0%-100%,其中两者均在10%以下的抗性品种占4%。红粒品种整体上的抗性高于白粒品种,但也存在白粒抗性品种。同一品种个体间的抗性差异较大,表明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抗穗发芽资源。种子休眠是抗穗发芽的重要因素,品种穗部特征对穗发芽亦有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CR法构建小鼠α-1,3-GT基因沉默载体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已报道的shRNA序列前加上人类H1启动子,设计一段沉默小鼠α-1,3-GT基因的siRNA序列,针对该序列分段设计引物,完全采用PCR法将其连接起来,然后把该序列克隆到pGEM-T载体中,构建出针对小鼠α-1,3-GT基因的特异性沉默载体,为进一步获得α-1,3-GT基因沉默小鼠,构建异种器官移植用小鼠模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干扰RNA 基因沉默 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病混合感染对临床诊断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寻求科学的解决猪病的混合感染问题。[方法]分析近几年猪病的流行特点,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混合感染,探讨混合感染对临床诊断的影响,分析其科学原理。[结果]应采取综合防制,包括:搞好科学的免疫工作;从各方面减少病原微生物积累与传播,尽量减少应激因子,增强猪体抵抗力等。[结论]该文为解决猪病的混合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免耕直播品种适应性及其杂草防除研究
《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 》 2007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免耕直播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经济高效的杂草防除模式,在浙江海宁和湖北武昌二地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免耕直播田除草,在播前7-10天第一次用41%农达水剂、在播后水稻3叶期第二次用38%苄.二氯可湿性粉剂、在水稻4叶期第三次用10%.千金乳油,对当地免耕水稻田主要杂草均有优良防效。各水稻品种对除草剂的反应无显著差异,安全性良好。从田间观察的情况看,供试各水稻品种作为单季稻播种,在当地均有良好适应性,从测产情况看,产量均较理想。
竹节参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07 CSCD
摘要:通过多年的系统观察认为,竹节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从种子到种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一般需3-4年;种子发芽需经过胚后熟和上胚轴休眠两个过程,室温湿沙贮藏和冬季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是解决竹节参种子发芽难的有效措施;竹节参芽的分化是从上年秋开始,越冬前芽苞内茎、叶、花分化已基本完成。因此加强后期管理,特别是越冬管理,对下年竹节参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性繁殖是进行切段繁殖,切段时间在10月以前,用粗根茎切段能增加产量,加快繁殖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白猪杂交后代MyoG基因型对部分生产性状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RFLP(MspⅠ)方法分析了湖北白猪杂交后代共计228头猪的MyoG基因外显子2、3及内含子2和5′-端调控区域遗传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了杂交后代MyoG基因型对相关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CR1MspⅠ-RFLP位点上,杂交后代的优势基因型为AA型,没有发现纯合BB型;在PCR2MspⅠ-RFLP位点上,杂交后代表现为单态,没有发现梅山猪特异性MspⅠ多态性酶切位点;不同基因型间个体初生重、20日龄重、日增重、瘦肉率、肌内脂肪含量等生产性能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