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个绵羊群体的BMPR-IB基因多态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基因(BMPR-IB)作为一种侯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其在杜泊绵羊、湖羊、小尾寒羊及杜湖、杜寒杂交F1代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在杜泊绵羊中只存在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在湖羊和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两种基因型,纯合突变型(BB)和杂合突变型(B+);湖羊中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09和0.091,小尾寒羊中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63和0.437;在杜湖和杜寒杂交绵羊中发现两种基因型(B+和++),杜湖羊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75和0.125;杜寒羊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86和0.214。BMPR-IB分子标记可作为一种新颖的辅助技术用于评估杜泊绵羊与湖羊或小尾寒羊杂交后代的繁殖力。


小麦抗梭条花叶病品种的鉴定和选育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系)供育种和生产应用,自1997年起对425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和384份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梭条花叶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25份本所育成的高代品系中有54份表现高抗,占12.7%,116份为中抗,占27.3%。来自不同省份的推广品种(系)表现高抗的有102个,占26.6%,中抗的有71份,占18.5%。不同省份之间出现高抗品种的比例差异很大,来自陕西和山西省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均表现高抗,而来自四川、江苏、湖北的小麦品种中出现高抗的品种较少。通过系统选育和采用抗感品种间杂交,后代进行严格选择,均可以育成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


一株鸭源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从发病雏鸭体内分离到1株具血凝活性病毒,并鉴定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取发病鸭肺作为病毒分离病料,接种10日龄SPF鸡胚,死亡鸡胚尿囊液具血凝活性,且不能被已知鸡新城疫(ND)阳性血清、产蛋下降综合症EDS-76单克隆抗体、禽流感H5亚型阳性血清抑制,但能被禽流感H9亚型阳性血清抑制,血凝抑制价为211。该毒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鉴定为H9N2亚型。对分离株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低致病力毒株,其ICPI为0.26,IVPI为0。用第三代鸡胚尿囊液原液0.5 m l静脉注射8日龄樱桃谷鸭,雏鸭死亡率达50%。


播种期与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07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全生育期影响较大,但对种子的成熟期影响较小,早播可适当提前种子收获;相同播种量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延迟,种子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同一播种期内不同播种量处理之间,种子千粒重存在显著(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的播种时期应适当调整播种量,长江中下游地区10月10日左右播种适宜的播种量为1.0g/m2,10月25日左右播种适宜的播种量为1.5g/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