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皱襞型獭兔毛皮品质研究及其相关性分析
《中国养兔杂志 》 2007
摘要:选用50只皱襞型獭兔,对其部分毛皮品质性状及其与体重、体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皱襞型獭兔被毛密度19857±3350根/cm2,粗毛率(6.41±0.80)%,细毛伸直长度2.03±0.20cm,粗毛伸直长度2.09±0.21cm,细毛细度13.5±0.34μm,粗毛细度24.08±2.00μm,皮张厚度1.65±0.24cm,皮张面积1179.0±78.1cm;粗毛细度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毛细度与细毛细度、5月龄体重与细毛细度、体长与胸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毛细度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毛细度(粗毛、细毛)与毛伸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皮张面积与体长、胸围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P>0.05)。


玉米品种抗矮花叶病的介体传播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以中玉4号为试验材料,以江苏南京、东台田间自然发生的玉米病株为接种毒源,分析了一种新的玉米矮花叶病抗病类型。汁液摩擦接种试验结果表明,2 ̄3叶龄期中玉4号和高感品种掖单13一致,发病率均为100%,随着叶龄的增大,中玉4号发病率显著下降。蚜虫传毒结果表明,当接种蚜量由5头增至30头时,掖单13的发病率从5%增至100%,而与此同时中玉4号的发病率为0%。自然和人工接种条件下,饲养在中玉4号和掖单13上玉米蚜的生活力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幼苗期中玉4号对SCMV-MDB表现为高度感病,6叶龄期后具有较强的成株期抗性,对玉米蚜无抗生性,即中玉4号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表现为抗介体传毒过程而非抗病原病毒本身。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100μg/mL。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可能会导致油菜菌核病菌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性信息素诱杀防治甜菜夜蛾的技术效应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同密度性诱盆处理与常规化学防治处理的对比试验方法,综合评估性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的作用和效应。结果显示:性诱盆放置密度直接影响诱获雄蛾的频次与平均日单盆诱蛾量,低密度处理(1 hm2放置3个性诱盆)与高密度处理(1 hm2放置15个性诱盆)诱获雄蛾频次分别为71.22%与48.50%;平均日单盆诱蛾量在3头以上和3头以下的天数,低密度处理分别为29 d和38 d,分别占总诱蛾日的43.30%和56.70%,而高密度处理平均分别为7 d和60 d,分别占总诱蛾日的10.50%与89.50%;按单位面积诱捕雄蛾量计算,高密度处理雄蛾诱杀效果较低密度处理提高93.90%;在甜菜夜蛾主害代以1 hm2放置15个性诱盆的密度进行性诱防治,性诱防治区累计诱捕雄蛾874头,对幼虫的控制效果与常规化学防治相当。表明,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防治主害代甜菜夜蛾可作为减少化学农药的无公害防治手段列入甜菜夜蛾综合防治体系中。


棕色蘑菇主要特性及营养成分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07
摘要:研究和分析了棕色蘑菇(Agaricus brunnescens)ACCC50031的出菇温度、抗病性、子实体农药残留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供试棕色蘑菇正常出菇温度为2~26℃,对照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2796为12~26℃;接种疣孢霉病菌21d后,双孢蘑菇2796的发病率达36%,而棕色蘑菇无病菇出现。10种农药施用后的检测结果表明,棕色蘑菇的子实体中无农药残留或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指标。营养成分分析表明,新鲜棕色蘑菇的粗蛋白、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14%、3.28%和1.26%,均高于双孢蘑菇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