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半滑舌鳎hsd11b1l和hsd11b2基因的克隆及其温度响应的表达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皮质醇在鱼类应对外界环境压力的过程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而hsd11b1l和hsd11b2具有调节体内皮质醇浓度的重要功能。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hsd11b1l和hsd11b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了其序列特征,研究了其时空表达特征及温度响应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hsd11b1l cDNA全长为1650 bp,开放性阅读框长度为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hsd11b2 cDNA全长为4526 bp,开放性阅读框长度为1209 bp,编码402个氨基酸。半滑舌鳎不同组织和性腺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hsd11b1l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卵巢的表达量是精巢的2倍,且在6月龄和3龄鱼的卵巢中呈现较高表达;而hsd11b2主要在精巢中表达,在6月龄鱼的精巢中表达量最高,随后表达量急剧降低,在卵巢中各个时期几乎不表达。半滑舌鳎温度响应的表达结果显示,高温(28℃)处理2个月后,与正常温度(22℃)对照组相比,hsd11b1l和hsd11b2在雄鱼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高温短期应激48h,hsd11b1l表达在雌鱼和雄鱼中均显著降低,hsd11b2表达仅在雄鱼中有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探讨了hsd11b1l和hsdl1b2基因在半滑舌鳎性别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为研究环境温度与半滑舌鳎性别分化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别决定 温度 hsd11b1l基因 hsd11b2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机砷As(Ⅲ、Ⅴ)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AsO2-和HAsO42-分别暴露处理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研究As(Ⅲ、Ⅴ)毒性作用,As(Ⅲ)浓度梯度为0、10、50、100、300和500μmol/L,As(Ⅴ)浓度梯度为0、30、60、120、300和600μmol/L,分别在第1、3、7d取样,研究不同浓度的As(Ⅲ、Ⅴ)对藻细胞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以及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d时100μmol/L As(Ⅲ)组牟氏角毛藻生长率降为0,两个高浓度组1-7d的生长率均小于0,且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而一定浓度As(Ⅴ)暴露初期会提高藻细胞生长率。低浓度As(Ⅲ)暴露组牟氏角毛藻的荧光参数Fv/Fm和Yiel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高浓度组荧光参数的值则均显著低于对照;而As(Ⅴ)对牟氏角毛藻的PSII系统影响不显著。一定浓度范围内的As(Ⅲ、Ⅴ)可以引起牟氏角毛藻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而长期暴露高浓度As(Ⅲ)后藻类DNA甲基化水平与对照差异不大。综上可知,As(Ⅲ)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毒害作用大于As(Ⅴ),而对DNA甲基化的影响与As(Ⅴ)相似。

关键词: 无机砷 牟氏角毛藻 生长率 叶绿素荧光特性 DNA总甲基化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驼背鲈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温度对驼背鲈Cromilepts altivelis幼鱼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低温组(24℃±1 ℃)、常温组(28 ℃±1℃)和高温组(32℃±1℃),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21.38±1.27)g的驼背鲈幼鱼30尾,养殖试验共进行56 d,试验结束后分析其生长、耗氧和热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驼背鲈幼鱼在水温为24~32 ℃时均能较好生长,水温28 ℃时其生长性能最佳,体质量增长率达(55.81±8.15)%,显著高于24、32℃组(P<0.05);驼背鲈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在24、28、32℃时耗氧率分别为(0.20±0.01)、(0.23±0.02)、(0.28士0.02)mg/(g?h),窒息点分别为(1.55士0.04)、(1.81±0.06)、(2.18±0.12)mg/L;温度系数(Q10)分析发现,试验鱼对高温区间(28~32℃)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高于低温区间(24~28 ℃);驼背鲈幼鱼的临界耐受温度随养殖温度升高而升高,24~32℃下的临界高温(θC,h)和临界低温(θC,1)分别为37.12~41.05℃和12.70~17.76 ℃,正常生长水温下驼背鲈对升温的敏感性弱于降温;32 ℃组幼鱼肝脏和鳃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背鲈幼鱼耗氧率、窒息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高温32 ℃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适宜水温28℃时其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最佳.

关键词: 驼背鲈 温度 生长 耗氧率 热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松江地区河道微塑料分布特征

海洋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上海松江地区河道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表层现场采样、密度悬浮法分离、光学体式镜和拉曼光谱结合的观察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4条流经不同功能区的河道水体中微塑料的含量、粒径范围、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江地区4条河道中微塑料含量为2~5个·m-3,微塑料含量与河道水径流量成线性负相关(R2=0.81,P<0.05),水流较缓的河道微塑料更容易停留在水体中。河道中微塑料粒径在0.5~5.0 mm范围内,粒径较大,属于刚形成的微塑料。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类生活塑料垃圾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包装。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城市河道微塑料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防控城市微塑料污染打下基础。

关键词: 微塑料 城市河道 分布特征 上海松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芳樟醇抑制嗜冷杆菌引起的秘鲁鱿鱼甲醛升高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天然芳樟醇作为保鲜剂,抑制由近海生嗜冷杆菌L4引起的秘鲁鱿鱼甲醛升高及品质劣变.结果表明,添加芳樟醇的样品,甲醛、二甲胺和三甲胺含量均显著低于同期接种L4的样品(P<0.05),降低倍数在1.3~12.2倍之间.添加芳樟醇后以上3项指标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氧化三甲胺含量高于L4组同期指标的1.1~15.9倍.品质指标显示同样的结果,芳樟醇处理组和空白组的感官品质劣变、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和pH值显著低于L4组(P<0.05).近海生嗜冷杆菌L4能够促进鱿鱼中甲醛的产生及其品质的劣变,而芳樟醇能够抑制L4引起的鱿鱼中甲醛的增加,提高鱿鱼贮藏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关键词: 秘鲁鱿鱼;嗜冷杆菌;芳樟醇;甲醛;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鲈ISG15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胁迫下表达谱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干扰素刺激基因15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15, ISG15)在抵抗病毒过程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克隆、鉴定了花鲈ISG15基因(LmISG15),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LmISG15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在受到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ISKNV)感染后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625 bp, ORF为480 bp,编码16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7.5 kD,理论等电点为9.41。LmISG15的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与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ocellatus)和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相似度分别为74.07%和71.88%。LmISG15在花鲈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在脑、中肾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注射ISKNV后,花鲈头肾组织中病毒拷贝数升高,同时LmISG15在花鲈肝脏、头肾和鳃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 LmISG15参与了抵抗病毒刺激的免疫应答过程。

关键词: 花鲈 ISG15 克隆表达 ISKNV 干扰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湖病毒S10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抗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 TiLV)S10节段基因编码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方法】构建含有TiLV S10基因节段的重组表达质粒pET32a-S10,并将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和镍柱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S10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多次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ELISA方法,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S10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C3和2E3,并对其特异性、亚型和效价进行分析。【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C3和2E3均能识别S10重组蛋白及TiLV,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2C3和2E3只与TiLV感染的TiB细胞呈阳性反应。亚型检测结果显示,2C3抗体为IgG1/к型,2E3抗体为IgG2a/к型。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两种MAb的效价分别为1∶12 800,1∶51 200。【结论】抗TiLV-S10蛋白MAb特异性强、效价高,可为后续TiLV疫苗的研发、免疫学方法的建立及S10蛋白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和支撑。

关键词: 罗非鱼 罗非鱼湖病毒(TiLV) S10编码蛋白 重组蛋白 单克隆抗体 免疫学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180°水中悬浮颗粒物体积散射函数测量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现有的体积散射函数测量系统在后向小角度散射测量上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离轴反射式光路的近180°水体体积散射函数测量方法并研发了实验室测量系统。系统采用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将后向小角度散射光和入射激光分离,减小了系统后向小角度散射的测量盲区,而且能够获取全方位角的后向小角度散射光信号。选取聚苯乙烯标准粒子用于测量系统定标检验,结果表明,定标后的测量系统能够完成在173°~179.4°范围内水中悬浮颗粒物体积散射函数的测量,角度分辨率为0.01°。经对比分析,体积散射函数测量值与米散射理论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系统测量近180°水体体积散射函数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后向小角度散射测量 体积散射函数 悬浮颗粒物 米散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金属有机骨架萃取剂的一步式快速固相萃取检测饮料中胭脂红

色谱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胭脂红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偶氮类色素,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添加量有严格规定。由于食品基质的复杂性,针对这类痕量色素很难建立一种灵敏度高、富集性强且高效便捷的检测方法。研究利用卟啉环中的羧基与金属锆离子的配位作用制备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PCN-222),并将纳米材料填入注射式固相萃取装置中,以简化前处理过程,用于快速萃取饮料中胭脂红色素。采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了PCN-222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及性能。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静电作用共同决定了新型萃取剂对胭脂红色素具有极强的富集性能。通过优化萃取剂用量、样品溶液pH值、洗脱条件和洗脱剂体积等萃取条件,使目标物实现瞬时吸附,样品前处理时间缩短至5 min。在最佳条件下,该方法可使样品在高、中、低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中的回收率达到99.5%~109.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方法的检出限为0.1μg/L(S/N=3),定量限为0.3μg/L(S/N=10)。此外,针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萃取-解吸后发现,PCN-222在重复使用4次后仍保持90%以上的萃取能力,表明材料具备可循环性。该方法通过制备的新型金属骨架材料建立了一种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的前处理技术,极低的检出限、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重复性表明方法适用于饮料中痕量色素胭脂红的富集和检测。新型固相萃取技术的开发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一步式快速固相萃取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胭脂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洋淀草型淀区沉水植物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水产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沉水植物过度生长对白洋淀草型淀区鲥淀水质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为查明浅水型湖泊沉水植物暴发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及水质现状,2018年8月对白洋淀草型淀区鲥淀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水生生物学评价方法,对鲥淀暴发期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1属68种.其中绿藻门30种,蓝藻门和硅藻门各16种,裸藻门3种,甲藻门和隐藻门各1种.浮游植物丰度5.68×106~17.24×106个/L,平均丰度为9.13×106个/L;生物量为1.42~8.71 mg/L,平均生物量为4.61 mg/L.冗余分析表明,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电导率和pH是决定夏季浮游植物空间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鲥淀水质呈β中污型—轻度污染型.与白洋淀藻型淀区及非暴发期历史数据相比,水生植物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调查结果可为草型淀区的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鲥淀;白洋淀;浮游植物;环境因子;生态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