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尖塘鳢亲本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尖塘鳢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2000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1)、2005年引进的线纹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AZ2)及1986年引进的云斑尖塘鳢群体繁育后代(TG)的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32、CERVUS 3.0、Arlequin 3.1计算3个尖塘鳢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及遗传分化系数(Fst)等遗传参数,基于Nei氏遗传距离利用MEGA 7.0中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以Structure 2.3分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结果】12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在3个尖塘鳢群体中扩增得到32个等位基因。AZ1群体、AZ2群体和TG群体的平均Na分别为1.33、1.92和2.33,平均He分别为0.034、0.180和0.214,平均PIC分别为0.031、0.155和0.191。3个尖塘鳢群体间的Fst为0.077~0.384、遗传相似度为0.926~0.950、遗传距离为0.052~0.077。3个尖塘鳢群体有22.54%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77.4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Z1群体和AZ2群体先聚类为一支,然后与TG群体聚类在一起。【结论】3个尖塘鳢引进群体繁殖后代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尤其是AZ1群体近交程度较高,因此相关引种单位或繁殖场需尽快采取相应的选育手段提高现有杂交鳢群体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交衰退带来的风险,也可通过引进新的种质资源提高杂交鳢遗传多样性。此外,3个杂交鳢群体尚未出现种质混杂和杂交情况,仍可作为杂交鳢遗传育种奠基种群。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线纹尖塘鳢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深对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种群的结构特征认识,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蓝圆鲹的生物学数据,对该区域内蓝圆鲹群体的体长与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的组成与季节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蓝圆鲹体长范围78~248 mm,平均体长146 mm,优势体长121~150 mm;体质量范围7.9~290.0 g,平均体质量52.0 g,优势体质量21.0~60.0 g;雌雄个体体长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为W=8×10-6L3.131 2,生长参数b=3.131 2,接近等速生长。雌雄性比1.5∶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的个体,冬、春季节性成熟个体都超过50%,为主要繁殖季节。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为170.9 mm。摄食等级以2级为主,随着体长的增加,摄食水平有升高的趋势。跟历史资料比较发现,南海北部蓝圆鲹性早熟、种群结构小型化的特征没有改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ellate) 3属4种,绿藻(Chlorophyta) 2属2种,金藻(Chrysophyta) 2种,蓝藻(Cyanophyta)1种。按照季节划分,春季22种,夏季20种,秋季23种,冬季20种。优势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硅藻是绝对优势种,其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为全年优势种,数量百分比在18.6%~84.9%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16×103~12.20×103个/L之间,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范围为0.69~1.35,物种均匀度指数J (Pielou)范围为0.42~0.70。磷酸盐是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盐。研究结果揭示了桑沟湾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高质量总R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传统的酸性酚—异硫氰酸胍—氯仿一步提取法,比较分析多种优化操作步骤,摸索出一种高质量提取体质量为80~150g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总RNA的改良方法。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肝脏、脾脏、肠道等脏器组织,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RNA丰度低,且极易在样品前处理阶段出现顽固性降解问题。探索发现,将取样量增至约30mg,可提升RNA产量以满足常规试验需求。针对降解难题,改良常规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流程,采用鲜样液氮速冻,冻样直接放入TRIzol试剂中裂解,并即刻进行长时间机械匀浆,时长约3min等核心操作步骤,可显著降低脂肪组织样品RNA的降解。Agilent生物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改良方法提取的草鱼肠系膜脂肪组织RNA完整度高,关键RIN值为8.7~9.0。研究推测,长时间机械匀浆所形成的持续剪切冲击力或许有助于TRIzol试剂中的异硫氰酸胍等成分突破油滴阻碍而有效抑制内源性RNA酶。本方法提取的草鱼脂肪组织总RNA质量可满足高通量转录组测序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甲基蓝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检测水产品中亚甲基蓝及其代谢物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以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C(azure C)为亚甲基蓝的半抗原,采用戊二醛法,将azure C上的氨基与蛋白上的羧基进行偶联,制备免疫原azure C-BSA和包被原azure C-OVA。利用紫外扫描(UV)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免疫原和包被原进行鉴定。以azure C-BSA为免疫原,按0.2 mg·只-1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对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人工抗原azure C-BSA和azure C-OVA偶联成功,偶联比约为31∶1和52∶1。经过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效价均在16 000以上,其中2号小鼠抗体效价最高,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3.9 ng·mL-1,该抗体与亚甲基蓝代谢物天青A、天青B和天青C存在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27.6%、84.7%和138.1%,与其他常见染料不存在交叉反应,说明该抗体特异性良好。实验成功合成亚甲基蓝人工抗原并获得免疫学特性良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开发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坝体对长江上游鱼类栖息地流域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上游鱼类栖息地的水动力学研究对于栖息地生态治理与恢复、评估水生物的生境条件有重要科学意义。该研究以长江上游四川省泸州市江段人工修复鱼类栖息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施工图、水下地形测绘图和航拍图,等比例建立了三维流场模型。基于CFD数值模拟结合现场试验勘测,研究了6种不同流速下的栖息地水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多个人工坝体对该江段水流环境的影响机制、湍流/涡结构的演化与发展规律,利用了水流均匀性指数、傅汝德数、局部断面流速等水力指标对修复后的栖息地水环境进行评估,并与现场地形和流速测绘、鱼群调查等试验数据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该江段试验区形成多个大漩涡区,涡流形态基本不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改变,逆时针漩涡区的上升流现象明显,且流速稍高于顺时针漩涡区;试验区的水流速度偏低,流动均匀性差,流态紊乱复杂,而对照区的流速相对较快,流动均匀性好,水流方向变化不明显;随来流速度增加,傅汝德数不完全呈线性增加趋势,不同水深截面上的水流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近;现场鱼群调查相同测绘距离内,对照区域为0.714尾/1000呯,试验区域为3.157尾/1000呯,说明流动不均匀的低速涡流区有利于聚集鱼群,经修复后的栖息地能够为水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庇护等生存条件;当来流速度为220m/s时,试验区域两条测试路径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53和0.7920m/s,在同一鱼群探测试验测绘路径上,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数据相差约10%,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对于大水面渔业生态工程的水动力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水动力学 流场 长江上游保护区 鱼类栖息地 人工坝体 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鱼类摄食行为的特征提取研究与应用进展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养殖过程中饲料浪费和水质污染的问题,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量化鱼类摄食行为,提取可用摄食参数,构建精确的摄食模型是优化投喂策略的有效途径。总结了摄食过程中主要觅食感觉器官、捕食量化指标和摄入声信号特征。综述了养殖期间影响摄食行为的环境因素。对比分析了两种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即基于可见光与近红外光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基于声学监测与声呐成像的声学技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能够提高摄食模型准确性和普遍性的方法,以及被动声学的研究潜力及研究方向,以期为投饲系统向智能化的迈进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RLC-MS/MS法测定酒类产品中11种非法添加利尿组分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建立同时测定酒类产品中11种非法添加利尿组分的快速分离液相色谱-质谱联用(rapid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RRLC-MS/MS)方法,为酒类产品中非法添加利尿组分的监督检查和预防筛查提供技术支持。样品经甲醇溶解,上机前以甲醇-水(体积比9∶1)稀释,过滤,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Rapid Resolution HD(3.0 mm×50 mm, 1.8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体积分数)的甲酸溶液和含0.1%(体积分数)甲酸的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选用AJS ESI源,正负模式同扫,动态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模式。实验以目标离子对的保留时间和离子比率进行定性分析,以定量离子对的峰面积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种化合物在实验的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检出限为0.8~133.9 ng/g;定量限为2.7~446.3 ng/g; 6份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8.3%~105.3%,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为0.3%~2.2%。实验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筛查效率高,具有较好的方法专属性和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酒类产品中11种非法添加利尿组分的定性筛查和定量分析。
关键词: 酒 利尿组分 快速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 动态多反应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斑海马早期发育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三斑海马早期发育阶段各主要器官形态指标的异速生长现象,丰富三斑海马发育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完善我国三斑海马人工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0~28日龄三斑海马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学显微镜结合个体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早期发育观察,并测量各主要器官形态性状,构建异速生长模型。【结果】三斑海马与大多数鱼类形态差异明显,游泳器官为胸鳍、背鳍和臀鳍,无腹鳍和尾鳍;尾部延长,具有较强攀附功能;体表及头部具有突出的棘;吻延长,其长度约占头长的50%。三斑海马全长与日龄的关系方程为y=0.9869x+7.9538(R2=0.9860)。在0~28日龄发育阶段,三斑海马的尾长(异速生长指数1.1472)呈正异速生长,吻长(异速生长指数0.9568)呈等速生长,头长(异速生长指数0.8801)、眼径(异速生长指数0.7629)、头高(异速生长指数0.8836)、口径(45°的异速生长指数0.6803,90°的异速生长指数0.6252)、躯干长(异速生长指数0.8787)、体高(异速生长指数0.8914)、尾柄高(异速生长指数0.9428)、背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8483)及臀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6923)均呈负异速生长;头冠长和胸鳍长出现拐点,其中,头冠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8日龄和12日龄,胸鳍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16日龄和24日龄。【结论】三斑海马吻长等速生长保证其摄食口径和捕食能力,尾长正异速生长提供强大的攀附能力,头冠的生长速度变化在特定阶段为其提供保护,而特定阶段的胸鳍快速发育可有效提高其捕食能力。三斑海马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主要优先发育攀附功能器官,其次是摄食器官。
关键词: 三斑海马 早期发育 异速生长 形态性状 功能器官 全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