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级杂交早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普通杂交早稻(荣优9号和五丰优623)为对照,设置5个氮肥水平(分别施N 0、135、165、195和225 kg/hm2),比较研究了超级杂交早稻(金优458、春光1号、03优66、淦鑫20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除普通杂交早稻品种和个别超级稻品种(03优66)在165 kg/hm2水平外,其他超级早稻品种均在195 kg/hm2水平下产量达到最高(即表现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超级杂交早稻较普通杂交早稻产量平均增加8.42%,穗数增加10.67%,穗粒数增加13.96%,群体颖花量大是超级杂交早稻生产力提高的主要原因。2)在各品种的最高生产力条件下,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各生育时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除外)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均显著提高,且抽穗后群体叶面积指数下降缓慢,群体光合势提高9.00%,从而显著增加了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3)超级杂交早稻氮素吸收总量达182.62(167.53~191.72)kg/hm2,较普通杂交早稻增加20.02%,其中拔节~抽穗期增加30.09%,抽穗~成熟期增加28.92%。与普通杂交早稻相比,超级杂交早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明显提高,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却有所降低。


贵州省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贵州花生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合理、高效利用花生资源,用50对SSR引物评价了贵州不同地理来源的68份花生地方品种,结果多态性较好的41对引物共扩增出7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引物1.93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045(PM43)~0.951(PM169);Shannon信息指数变幅为0.2518(PM79)~0.6926(PM188),平均0.5268;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1699(PM79)~0.4995(PM188),平均0.3556。采用类平均法对欧氏距离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94时将68个花生地方品种分成2个大类,同一地理来源、同一粒型的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并不是最近的,表明地方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说明贵州花生地方品种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46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材,采用大田条件下的裂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水平升高,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消减值、糊化温度逐渐升高,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回复值、消减值和糊化温度逐渐升高,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先升后降。(3)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氮肥水平对稻米RVA谱特性的影响分别由优化调控至调控钝感到调控失效。(4)相关分析表明,胶稠度和食味值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相关性均不显著,而与最终黏度、崩解值、回复值、消减值、糊化温度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食味值与崩解值、最终黏度、糊化温度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稻米食味值,使RVA对稻米食味的评价定量化。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46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材,采用大田条件下的裂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水平升高,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消减值、糊化温度逐渐升高,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回复值、消减值和糊化温度逐渐升高,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先升后降。(3)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氮肥水平对稻米RVA谱特性的影响分别由优化调控至调控钝感到调控失效。(4)相关分析表明,胶稠度和食味值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相关性均不显著,而与最终黏度、崩解值、回复值、消减值、糊化温度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食味值与崩解值、最终黏度、糊化温度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稻米食味值,使RVA对稻米食味的评价定量化。
关键词: 粳稻 生育期 氮肥水平 RVA粳稻 生育期 氮肥水平 RVA


辣椒茎枝形态发生模拟模型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有效积温(GDD)的辣椒茎枝形态发生模拟模型,为辣椒功能—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温度对辣椒主茎及分枝形态发生的影响,并量化了温度与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形态的关系,构建了基于GDD和Logistic方程的辣椒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形态发生的动态模型。【结果】辣椒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的增长过程符合S型曲线;采用独立的试验资料检验模型,主茎高度、直径和分枝长度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2.854、0.060、3.220cm。【结论】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RMSE值均较小,说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精确度,所构建的辣椒主茎和分枝形态模型为辣椒功能—结构模型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JL株Nsp10的表达及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JL株非结构蛋白Nsp10,以克隆质粒pMD18-T-Nsp10/JL为模板,将Nsp10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对不同温度和IPTG浓度进行优化,以获得Nsp10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采用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免疫活性。结果表明,Nsp10基因成功克隆至pET-32a,有分子量约为43.4 kD的融合蛋白获得表达,重组蛋白于诱导4 h后达到高峰,IPTG浓度为0.2-1.2 mmol/L时,重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ting证实该表达蛋白具有反应原性。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Nsp10 表达


桔梗种子质量标准研究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桔梗是一种药、食、赏兼用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大,种子市场需求量大,目前市场缺乏可操作的中药材桔梗优质种子质量评价检验标准。本研究通过对桔梗种子的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指标的测定与统计分析,建立桔梗优质种子质量评价检验标准。


太子参壮苗生根及驯化移栽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太子参壮苗生根和驯化移栽技术,以MS为基础培养基,添加NAA、6-BA和马铃薯淀粉,采用L94(3)设计进行壮苗生根试验,不同配比基质进行栽移试验。通过以MS+蔗糖30g/L为基础培养基,调节pH5.8,添加NAA0.1、0.3、0.5mg/L,6-BA0、0.5、1.0mg/L和马铃薯淀粉0、10、20g/L进行研究,当基础培养基+NAA0.3mg/L+6-BA0mg/L+马铃薯淀粉10g/L时诱导生根数最高,平均达26.125根;不同移栽基质对太子参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较大,采用全腐殖土和腐殖土50%+珍珠岩50%作为移栽基质,成活率分别达97.5%和92.5%。


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化学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产地太子参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原子吸光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Cu、Fe、Zn、Mn、C a、M g、S e、C o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皂苷的含量;G C-M S分析鉴定挥发性提取物。结果:贵州施秉产太子参中Fe、Mn、Mg、Ca、Co和皂苷含量最高;福建柘荣产太子参中Zn和Se含量最高、浙江磐安产太子参中Cu和多糖含量最高、挥发性化合物组分之间没有较大差异,但各组分含量因产地不同而有一旦差异,浙江磐安产太子参鉴定出29种,贵州施秉产太子参鉴定出28种,福建柘荣产太子参鉴定出25种挥发性化合物。结论:太子参化学成分及含量受种植环境和品种类型的影响,贵州具有适宜太子参生长的土壤和气候。


油茶高接换种嫁接成活率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目的】解决油茶低产园(林)改造中高接换种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为油茶品种更新嫁接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择品种遗传性差,多年结果少的青壮年低产园进行换种试验,探讨不同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砧木粗度、接穗成熟度对油茶高接换种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5月嫁接成活率为83.89%,9月为67.78%,7月为45.55%;皮下腹接嫁接成活率为84.33%,皮下切接嫁接成活率为69.89%,腹接成活率为47.78%,切接(CK)成活率为36.11%,劈接成活率为2.22%;直径4~6cm的大枝嫁接成活率为84.44%,直径2~4cm的嫁接成活率为64.44%,直径6cm以上(CK)的嫁接成活率为40.67%,直径2cm以下的嫁接成活率为36.67%;半木质化绿色枝嫁接成活率为83.89%,停展枝为50.00%,伸长枝为35.00%,褐色老枝(CK)为6.11%,未展叶嫩芽为0。【结论】选用直径4~6cm的大枝作砧木,当年生半木质化春梢或早秋梢作接穗,采用皮下腹接法,于5月嫁接,9月补接,可在一年内成功更新品种,降低油茶低产园(林)改造成本。
关键词: 油茶 高接换种 嫁接时间 嫁接方法 砧木粗度 接穗成熟度 嫁接成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