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铁改性生物炭促进土壤砷形态转化抑制植物砷吸收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砷污染水平(10、20、40和80 mg/kg)下,添加不同量(10、20和40 g/kg)改性前后的生物炭对土壤砷形态及植物吸收砷规律的影响。该文以棉花秸秆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棉花秸秆生物炭与Fe Cl3?6H2O按质量比为20∶1)为试材,小白菜为供试植物。结果表明:生物炭(10~40 g/kg)和改性生物炭(10 g/kg)能促进小白菜的生长,在添加量分别为20和10 g/kg时生物量最大,其最大值分别为8.26和6.68 g/盆,改性生物炭在添加量为10 g/kg时高于对照组和等量未改性生物炭处理组。在砷质量分数为10和20 mg/kg的基础上,添加生物炭(10~40 g/kg)后,土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水溶态砷分别增加了0.22%~3.36%和0.96%~3.70%;改性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砷质量分数为10 mg/kg时水溶态砷无明显影响,土壤砷质量分数为20 mg/kg时,添加改性生物炭(10~40 g/kg)后水溶态砷减少了0.12%~0.58%。在高浓度(40和80 mg/kg)砷土壤中,水溶态砷含量随着土壤中砷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添加生物炭(10~40 g/kg)后,土壤中水溶态砷分别增加了0.21%~1.56%和2.11%~8.94%,但砷主要以铝形砷形式存在,残渣态砷次之。各处理组小白菜可食部分和根部砷质量分数在添加10~40 g/kg生物炭后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等量的改性生物炭添加后,可食部分由18.28 mg/kg显著降低至2.66 mg/kg(P<0.05),根部从133.99 mg/kg显著降低至20.21 mg/kg(P<0.05)。改性生物炭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改性生物炭能降低土壤中水溶态砷的含量及对小白菜吸收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该研究可为改性生物炭在含砷土壤的修复应用中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野扁桃休眠枝条和花芽的抗寒试验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野扁桃休眠枝条和花芽的抗寒能力,为选育扁桃优质抗寒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野扁桃为试材,采用组织褐变法和恢复生长法,分析8个低温胁迫下(4、-15、-20、-25、-30、-35、-38和-40℃)野扁桃休眠枝条(1 a、2 a、3 a)和休眠芽的抗寒性。【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野扁桃休眠期枝条和花芽组织逐渐出现褐变,褐变程度逐渐加重。三种类型休眠枝条之间的褐变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年生的枝条褐变程度较2、3年生的枝条严重,其抗寒性较弱。当温度达到-35~-38℃时,三种类型的野扁桃枝条均发生严重褐变。野扁桃休眠期花芽受低温胁迫的影响较大,不同低温胁迫的休眠花芽萌芽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野扁桃休眠花芽在-30~-38℃低温之间发生严重褐变,几乎丧失萌芽能力。【结论】野扁桃休眠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35~-38℃,野扁桃休眠花芽的半致死温度-38℃,影响野扁桃花芽的成活及开花的温度为-30~-3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盘式切膜起茬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解决玉米生长过程中呈伞型的气生根与次生根将地膜紧密包裹问题,最大限度地起出地膜和根茬,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运用圆盘式切膜起茬机理,于2015年8月在新疆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先锋村进行玉米起茬试验,研究入土深度、前进速度和立柱间距三个主导因素对玉米根茬起茬率的影响。【结果】建立了切膜起茬部件入土深度、前进速度、立柱间距和起茬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17组起茬率组合试验,得出17组相应的起茬率。最大起茬率为93.9%,工作参数是:入土深度为150 mm、前进速度为3 km/h、立柱间距为100 mm;最小起茬率为63.5%,工作参数是:入土深度为100 mm、前进速度为2 km/h、立柱间距为63.5 mm。【结论】研究了圆盘式切膜起茬的原理,分析了影响起茬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通过试验验证得到优化参数组合入土深度为151 mm、前进速度为4 km/h、立柱间距为100 mm,最优起茬率为93.1%,为圆盘式切膜起茬机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大豆和燕麦/花生间作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燕麦/豆科不同间作组合和单作处理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单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间作系统中,除灌浆期差异显著外,间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比较稳定。在整个生育期,间作豆科作物相对于其单作,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间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稳定,变化幅度小,或趋于一致,尤其在燕麦/大豆间作系统中表现更为突出。DGGE条带测序可知,燕麦的根际固氮微生物都属于变形菌门,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少数其他菌属。豆科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种类较丰富,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Pseudacidovorax、γ-变形菌纲的克雷白氏杆菌属及少数Cyanobacteri和一些不可培养固氮菌群,且存在一些燕麦根际不存在的菌属,如鱼腥藻属和Ideonella。总体来看,燕麦/豆科间作能够影响作物根际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结构,有助于深化对燕麦合理间作栽培模式的认识。
关键词: PCR-DGGE 间作 nifH基因 燕麦 大豆 花生 群落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果霉烂病病原鉴定(一)——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几种曲霉菌的分离鉴定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枣果霉烂病是枣果产后的重要病害,曲霉菌是枣果霉烂最重要的致病菌。目前,国内外对引起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报道甚少。明确新疆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种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危害。【方法】通过广泛采样、组织分离和回接证病对大量病样进行系统分离;对几种致病曲霉菌进行形态鉴定、分子验证及致病性比较。【结果】曲霉属真菌为枣果霉烂病的最主要病原;分离得到的大多数曲霉属的单孢分离菌株对枣果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致病的214个曲霉属单孢菌株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黑曲霉、黄曲霉、赤曲霉、赭曲霉和聚多曲霉;其中黑曲霉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结论】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曲霉有5种,其中黑曲霉为优势致病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地区不同红花品种经济性状及生育特性比较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红花品种产量及生育特性,筛选适于新疆种植的优良红花新品种。【方法】从新疆现有品种资源中筛选出W69、ZY012、13H046、13B001、13B007和新红花4号(对照)6个红花新品种(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其干物质、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和品质,测定数据采用DPS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红花品种在生育特性、干物质、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品质方面有显著差异。在42×104株/hm2种植密度及栽培管理的条件下,红花新品种(系)中,13B001表现早熟,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高、叶绿素含量高、叶面积适宜,分枝数、果球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籽粒产量达1 931.9 kg/hm2,较对照增产13%,花丝产量达312.6 kg/hm2,较对照增产72.7%。【结论】红花新品种(系)13B001在产量、生育特性和经济效益方面表现优,可在新疆红花种植区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刺状无梗囊霉对番茄生长及psy1与psy2基因表达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前期筛选获得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刺状无梗囊霉XJ27侵染矮化观赏型番茄品种"小汤姆",分析番茄植株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等相关指标,并采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PCR检测对番茄红素合成相关基因psy1与psy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刺状无梗囊霉处理组番茄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增产效果明显;番茄红素合成相关基因psy1与psy2表达增强,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显著提高.表明刺状无梗囊霉XJ27是一株很有应用潜力的AM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巴旦木青皮提取物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质谱仪对巴旦木青皮提取物中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和熊果酸(ursolic acid,UA)进行鉴定,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OA和UA含量,优化提取条件。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利用Platisil 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2%磷酸(85:15,V/V)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20℃;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表明:OA在0.005~0.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回收率在89.67%~94.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8%~3.16%之间(n=3);UA在0.005~0.5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回收率在88.67%~94.7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7%~1.92%(n=3)之间。在不同提取条件下,提取剂为体积分数95%乙醇、料液比1:40(g/mL)、提取时间40 min及提取3次为最佳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疆春季不同天气条件对设施桃树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设施桃树果实发育期,利用TPS-2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南疆春季晴天、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桃树净光合速率(P_n)及主要环境因子并分析日变化特征,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等方法探讨P_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种天气条件下,设施桃树光合日变化差异较大,晴天‘中油5号’油桃光合日变化为不对称双峰曲线且第1个峰值较小,沙尘暴天气的光合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且全天P_n平均值仅为晴天的50%左右。2晴天,影响设施桃P_n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大小顺序为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温度(T_a)>CO_2体积分数(C_a),沙尘暴天气,影响设施桃P_n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大小顺序为PAR>T_a。沙尘暴天气使光照极度减弱,导致设施内环境因子大幅改变,影响桃树的光合日变化。2种天气条件下,光照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成为影响设施桃树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灌溉方式下冬小麦和春小麦施肥现状与评价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奇台县滴灌与漫灌小麦的施肥状况,分析和评价冬小麦和春小麦施肥状况,为奇台县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将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54.2%和42.2%的农户分别选择尿素和磷酸二铵进行秋施肥,100%的农户选择磷酸二铵作种肥,100%的农户选择尿素作追肥。滴灌冬小麦的产量比漫灌冬小麦提高5.74%,而滴灌冬小麦的N、P_2O_5、K_2O用量分别比漫灌冬小麦增加20.19%、9.17%、30%;滴灌春小麦的产量比漫灌春小麦提高14.32%,而滴灌春小麦的N、P_2O_5、K_2O用量分别比漫灌春小麦增加18.21%、31.87%、127.96%。滴灌冬小麦和春小麦的追肥次数主要集中在3~5次,而漫灌冬小麦和春小麦的追肥次数主要集中在1~2次。滴灌冬小麦比漫灌冬小麦增收592元/hm2,而滴灌春小麦比漫灌春小麦增收1 314元/hm~2,但滴灌冬小麦的纯收益高于滴灌春小麦。【结论】施肥品种单一,主要以尿素和磷酸二铵为主;氮磷钾配比不协调,较少施用钾肥;滴灌小麦的施肥量和施肥次数都大于漫灌小麦,同时产量和纯收益也都好于漫灌小麦,但部分农户施肥量过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